张怡文 2017.11.28 初一的开门炮竹有的凌晨三四点就响起了,此起彼伏,满城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我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向大人们拜年,新年好!早饭的规格和三十一样,祭祀仪式结束后,父母会给我们每人碗里夹上一个鸡腿,鸡爪是父亲的专利,妈妈夹给父亲时会说:老倌子,吃了拿钱爪,今年好多挣钱。鸡头叫凤凰头,也是由长辈吃的。 初一所有的生活用水都不能倒掉的,也不动扫帚,寓意为聚财。等到八点左右,小伙伴们都会一窝蜂似的奔向生资公司的鞭炮店,买上一串鞭炮,一个一个拆下来慢慢放,那时候烟花是个奢侈品,听到那一声声炮响,我们每个人都笑得那么灿烂,还有的就涌向新百货公司挤着去买那一分钱两分钱一个的气球,红通通的气球映着红通通的脸庞,快乐原来是这样简单! 鞭炮齐鸣 中山街上新百货公司 拜年是正月重要的社交活动,街上大家相遇都会拱手作揖,互道一声:新年好或恭喜发财,递上一支香烟,当时都是一两毛一包的香烟的,什么沅水,五岭,火炬牌。小时候只是跟着大人一起去,有时会收到红包的,涟源人叫"挂红",不过都会被缴去的。 那时候拎的礼物不像现在的富丽豪华,都是用纸包的包贡,乔饼,蒲荷糖是扁平的,烘糕片糖是四方形的,饼干那叫虎头包贡,席草一扎还留个手提的小环,朴实无华,但绝对是情深义重。乔饼(桔饼)是送给长辈的,属比较高级的了,烘糕代表步步高升之意,农村来的亲戚更是讲究,一只竹蓝装着自己做的土特产,如砣粉,红薯皮(片)什么的,上面搭块斩新的毛巾,煞是隆重。 传统礼仪 合家欢乐拜年的顺序也有讲究,"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寄娘"。我们大了点后,也就自己独立去拜年了,姐弟几个,左邻右舍挨家拜个遍,手中拿满香烟,兜里揣满了瓜子糖果,跑回家里一扔,嘴里直嚷嚷:妈妈我们还要去拜年,路上还滴咕,谁家的碟子摆了什么新鲜东西,以前没吃过。 初中毕业后,有了自己的小分队,同学发小一家接一家地,人也在一路上越聚越多,一路嬉戏打闹,手拿炮仗(大炮)彩珠筒一顿乱放,疯得不得了,见到女生还故意来点小恶作剧,当然大家是不会生气,顶多嗔骂一句,到了饭点,那就到了谁家就在谁家吃饭。回想起来,历历在目。 热闹的街景 爆米花 当年送财神的不像现在那么富丽堂皇,一张小学作业本大的红纸,印着一个骑着虎,手提钢鞭的人,非常模糊,大人们告诉我这就是财神爷爷赵公明元帅。送财神的人嘴里念着:财神菩萨到你家,富贵享荣华……。挨家挨户一路唱着,一般会得到五分或一角钱的打发。 惬意的阳光下 几分童趣 舞龙舞狮可是当时最隆重的活动,周边地方的龙狮初二就出来了,沿途的商铺居民放了鞭炮,就会在门口舞上一会。或在宽阔的地方长龙环围一个大坪,刀枪棍棒,斧钺钩叉,打把式的格外精神,耍钢叉的大叔一把钢叉如粘在身上一般,叉上钢环哗哗直响,忽然把叉抛向半空,手一伸,钢叉乖乖地沿着胳膊溜溜直转,右手转到左手,身前溜到身后,令人目不暇接。 龙狮表演 双狮相戏 你开心,我快乐街上的龙狮一般是从初六耍到散元宵,中山街的狮子队是由蓝田街上有名的把式李炳仁老师组织的,新建街和卫星大队也组织了一个"新卫龙灯会",我父亲是扮那个土地公公,戴个硕大土地公公头盔,手拿一把蒲扇,颠儿颠儿在狮子后面拍个不停,我们也举着个用竹篾织的,蒙上一层毛皮纸,中间点支蜡烛的灯笼,举一夜,还有五分钱的奖励,这大概是我掘得的第一桶金吧。 元宵晚上总工会灯光球场灯火辉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各种节目精彩纷呈,难怪人们总是说闹元宵闹元宵。元宵节文化馆也举行灯谜晚会,喜欢猜谜的朋友相聚一起,七彩的灯幅挂满了几个大厅和走廊,人们或低头沉思,或恍然大悟。奖品也是钢笔本子之类文具,我这有一当年的谜语,------众皆一口白, 打一句毛泽东诗词。不知谁能猜出。文达湾每年的孔明灯也如约而至,一排排升上夜空,闪烁着点点星光,整个城区的人都翘首相望,灯上带着蓝田人们的美的祈福,冉冉升向苍穹,永保我们一方平安。忽然觉得这种曾经熟悉的场景,竟和我们渐行渐远。物质生活的提高,价值观的改变,让我们几千年来的春节似乎已味同鸡肋,我不知该说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传统文化的没落。但我衷心希望在我们民族复兴的今天,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感谢同学们及梁叔,谢良文,吴晚娥,朝晖的资料。 还记得是什么吗 春节留影 古惑仔 饭点到了 春节购物 朋友小聚 再来一杯 甜酒飘香 团团圆圆好开心 酒不醉人人自醉 版画:拜年去啦 拜年路上 给爷爷拜年 双囍临门 当年的芙蓉王 记忆中的味道
福到干万家 原创不易,赞赏随意! 亲,飞快就要过年了! 想家了吗? 快给家里打个电话吧。 我们大涟源,好浓的年味, 今年过年,我们约聚哦~~ 正能量,转出去! 购
12.4免费港澳行涟源老街改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