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肥工业大学摩擦学研究所

 昵称51072646 2018-09-11
  

简介:

  创建于1982年,是全国最早从事专业摩擦学研究的单位之一,长期从事机械工程摩擦、磨损与润滑研究。多年来,研究所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连续资助;2005年还获得学校“研究所振兴计划”的支持。目前,拥有一系列先进的摩擦学实验与测试设备,仪器设备固定资产400多万元,科研实验用房面积1000多平方米。现有专职科研人员16人,其中教授(研究员)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副教授(副研究员)2名,讲师和工程师8名;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人。三人分别受聘担任全国摩擦学会理事、抗磨减摩材料和摩擦学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所围绕摩擦学前沿领域,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利用该校从事摩擦学研究积累起来的深厚基础,积极渗透和参与到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和产业中去,开展前瞻性和开拓性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多层次、多学科交叉开展共性、关键基础性摩擦学研究和创新,促进了摩擦学及摩擦学设计学科的发展,为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供了科学基础。共完成各类科研项目近百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专利10余项,主(参)编著作9部。


  经过长期努力,该研究所已成为在国内外摩擦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单位之一,形成了对国民经济建设意义重大、处于本学科的发展前沿。

研究方向:

  车辆摩擦、润滑与节能(汽车摩擦学)


  摩擦化学与特种工艺润滑


  减摩自润滑复合材料及制备技术


  摩擦磨损测试技术及装备研究


  塑性加工摩擦

科研团队:

  刘 焜 教授/博导/合肥工业大学摩擦学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汽车摩擦学,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先进制造技术


  胡献国 教授/博导/合肥工业大学摩擦学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摩擦学环境设计、先进材料摩擦与磨损、特种润滑技术与工艺润滑


  俞建卫 研究员/合肥工业大学摩擦学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机械设计、测控技术、复合自润滑材料以及相关项目


  焦明华 研究员 研究方向:机械设计、控制测量、复合自润滑材料以及相关项目


  朱元吉 副教授 研究方向:塑料异型挤出模具CAD


  解 挺 研究员 研究方向:纳米材料、塑料异型挤出模具CAD


  尹延国 研究员/博士 研究方向:自润滑复合材料、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与技术、材料摩擦磨损机理研究


  田 明 工程师 研究方向:机械设计、控制测量、复合自润滑材料以及相关项目


  马少波 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复合自润滑材料


  高家峰 工程师 研究方向:轻工机械


  宋汝鸿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复合自润滑材料


  杨炳训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复合自润滑材料


  王健军 讲师 研究方向:复合材料


  王 伟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摩擦学设计


  徐玉福 讲师 研究方向:摩擦化学

仪器设备:

  ML-1型销-盘磨损实验机 


  OAT-U大越式快速磨损实验机 


  MM-200型摩擦磨损实验机 


  MHK-500型环块磨损实验机


  MPV-1500型轴承PV实验机 


  MQ-800型四球磨损实验机


  MLD-10型磨料磨损实验机


  JPM-1型接触疲劳实验机


  链条摩擦磨损试验机


  内燃机功耗测试实验台架


  材料表面处理与分析:化学镀成套设备,电刷镀成套设备,硬度计,金相显微镜等


  纳米材料制备: 真空惰性气体操作箱,恒温油浴,恒温水浴,数显电热鼓风干燥箱,电热真空干燥箱,各种加热炉等6台;


  中式设备:自润滑轴承材料研制设备4台,各种大型机加工设备等近10台;


  学科特点:


  随着全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由摩擦引起的磨损、润滑、材料与能源消耗等一系列问题的普遍存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我国走新型化工业道路和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面对的科学问题,已受到科技界的高度重视。


  摩擦学是研究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及其有关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技术,是一个充满高新技术的、多学科交叉的工程领域,它涉及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力学等多门学科,具有学科交叉性、工程先导性和潜在的经济性等特点。摩擦学已在节能、节材、环保以及支撑和保障高新科技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统计结果表明,中国每年由于摩擦、磨损损失584.7亿元,而2003年全国工矿企业在此方面的节约潜能约400亿元。在全球面临资源、能源与环境严峻挑战的今天,摩擦学将成为我国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一支重要方面军,它将在制造业技术基础、环境与能源等方面全面影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摩擦学是机电产品设计中关键的共性基础问题,广泛存在于机电系统中;以汽车为例,其动力系统(发动机及机电储能装置)、传动系统(变速箱)、运动系统(轮胎/路面)以及汽车零部件塑性加工系统都广泛存在摩擦学问题,摩擦学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产品的创新和性能的提高,因此摩擦学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可以为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和方法。合肥工业大学摩擦学研究所已在摩擦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微观表面先进制造技术、系列复合自润滑材料及轴承自润滑技术、摩擦学实验与装备技术、塑料型材挤出模具CAD/CAM、工艺润滑与环境摩擦学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