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 餘 閑 百 年 有 味 仁義得天下 高風説古今 ![]() 六十个 关于词牌名的由来 ![]()
前段时间《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火了;更火的,是这个节目的主持人董卿。 看着舞台上她的举止笑谈,我们才明白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人这样形容她: “美人当以玉为骨,雪为肤,芙蓉为面,杨柳为姿,更重要的是以诗词为心。” 任何一种艺术都以外在形式美反应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学识修养以及人品气格,为此,创作者无形的内在修养就成为更重要的形式,也是塑造者作品的精神之美。在寿山石雕刻创作中,为追求作品形式美与内在的气质,必然牵涉诗歌、史书、文献等,没有丰厚的学养与博大的心灵作支撑,在创作中难免捉襟见肘,单薄肤浅。 今天想结合美石,让大家在欣赏之余能收获一些“干货”——《六十个词牌名的由来》。 沁园春 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 水调歌头 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分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是中序的第一章。 苏幕遮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原曲源自西域龟兹国,“苏幕遮”意“西戎胡语”。 忆秦娥 此调别名甚多,有《秦楼月》、《玉交枝》、《碧云深》等。相传李白首制此词,因词中有“秦娥梦断秦楼月”句,故名《忆秦娥》。 醉落魄 又名《一斛珠》。据曹邺小说《梅妃传》载,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赐江妃。江妃不受,写下“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的诗句。玄宗阅后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唱之,名《一斛珠》。曲名由此而得。 天仙子 原唐教坊曲名,本名《万斯年》。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而改名。 水龙吟 又名《龙吟曲》。取李白“笛奏龙吟水”一诗句而名之。 霜天晓角 又名《月当窗》、《踏月》。此词调首见于《全芳备祖前集》,宋代词人林逋取其前片的意境用为词牌名。 临江仙 唐教坊曲,双调小令,用作词调。 蝶恋花 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南梁简文帝萧纲,在历史上被称做“宫体诗”开山鼻祖。并且据宋人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在梁祝故事中的记录,是萧纲发现并推出了梁祝故事,才使这样优美的传说留记于世。心系蝴蝶,所以用“翻阶蛱蝶恋花情”这样的千古名句去形容蝴蝶。 西江月 又名《步虚词》、《江月令》。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虞美人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冰》。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据说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 南歌子 原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曲调名源于汉张衡的《南都赋》因“坐南歌兮郑舞”句。隋唐以来,曲多称“子”,因此,曲调调名《南歌子》。 六州歌头 原是唐代的鼓吹曲。宋时入词牌。六州指伊、凉、甘、石、氐、渭。六州各有歌曲,统称《六州》。歌头即引歌。 惜奴娇 《高丽史乐志》载:宋赐大晟乐内有《惜奴娇曲破》,故此词牌名应是出自大曲。 行路难 又名《梅花引》、《小梅花》。本是古乐府杂曲歌名,内容多写仕途艰难,英雄末路。后用为词调。 渔家傲 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和《游仙咏》等。唐、五代词中不见此词牌,取自北宋词人晏殊的“神仙一曲渔家傲”一句。 昭君怨 又名《一痕沙》、《明妃怨》、《道无情》。《乐府诗集》载王昭君出塞故事,说此调最早为昭君所创。调见苏轼的《东坡词》。 雨霖铃 一作《雨霖铃》。唐教坊曲名。后用于词牌。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入蜀地,进斜谷,霖雨连下十数天,在栈道中闻见铃声,思念起杨贵妃,便制曲一阕,名为《雨霖铃》。 鹧鸪天 在北宋词牌中《鹧鸪天》的别名最多,有《千叶莲》、《思佳客》、《思越人》、《第一香》、《醉梅花》、《鹧鸪引》、《骊歌一叠》等等。唐、五代词中无此词牌。最初由北宋的宋祁所作。北宋大词家晏殊以《鹧鸪天》填词最多。 破阵子 原是唐朝开国时创制的大型武舞曲《破阵乐》中一曲,后改用为词牌。 念奴娇 调名取自唐玄宗天宝年间著名歌妓念奴。念奴是在宋代被大量写入诗人的作品中,《全宋词》里最早用《念奴娇》作为调名的是沈唐。 渔歌子 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此曲起源于民间的渔歌。渔歌也是民歌的一种,是沿海、沿江地区和湖泊港湾周围的渔民在打鱼时借以消遣的曲调。这些渔歌类似现在沿海地区的咸水歌,歌词一般是齐言体。 满庭花 又名《满庭霜》、《江南好》、《满庭花》。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满庭芳草积”的诗句而得。 木兰花 又作《玉楼春》、《西湖曲》等。唐和五代词人所填《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宋人定为七言八句。 阮郎归 出自东汉刘晨、阮肇天台山采药遇仙女的典故。 瑞鹤归 宋周邦始创,格体参差。 八声甘州 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望江南 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又“不忆江南”,而改为《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江南好》等。 芳心苦 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 涴溪沙 又名《小庭花》。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减字涴溪沙。词牌名。减字,唐宋曲子词术语,一般填词应按谱填,但词人在声腔字数上有伸缩自由,以求旧曲出新声。这些词实际没有减字,末字“些”是语气助词,是取用楚地方言。 青玉案 取于东汉张衡《四熟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卜算子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北宋时盛行此曲。 长相思 本为乐府篇名,后来才成为唐教坊曲,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下言惜别离”一句,故名。 定风波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唐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一语。此调取名原来有平定叛乱的意思。 钗头凤 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浪淘沙 又名《浪淘沙令》、《过龙门》、《卖花声》。唐代教坊曲名。五代时起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 永遇乐 《填词名解》记载中,这个词牌名的来历有一个忧伤的故事。唐朝有个书生杜秘书,工于填词。他邻居的有个小女儿叫酥香,特别喜欢杜秘书写的词。郎情妾意,私订终身,这件事被酥香家的一个仆人发现后,由于酥香的父母坚决反对,书生被告了官,判了刑,发配到遥远的河朔。临行前,他为酥香写了一首《永遇乐》诗,酥香拿着这首词,连唱三遍,声竭而亡。这个故事无法考证,只能判断此词牌大约创自唐朝中叶。 贺新郎 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一百十六字。 武陵春 又称为《武林春》、《花想容》。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取唐人诗“为是仙才登望处,风光便似武林春”为词名。 相见欢 一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唐教坊曲。 点绛唇 亦称《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得名。京剧中,《点绛唇》有通称为“点将”,用于元帅升帐、江湖豪客的排山等,其作用是为了表现场面的宏大和增强气氛。 眼儿媚 又名《秋波媚》。有说法称这个词牌名来自于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之句。“眼儿”是俗称,在文辞中有“秋波”之喻。 满江红 满江红这个词牌是源自《冥音录》这本书里一个曲子名。原来叫做“上江虹”,而“上”亦为“满”的意思,所以也叫做“满江红”。 声声慢 这个词牌名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词,名《胜胜慢》,相传是为他的家妓荣奴离去所作。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云:“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语辄尽。” 摸鱼儿 一名《摸鱼子》,又名《买陂唐》、《迈陂塘》、《双蕖怨》。摸鱼即捕鱼,为宋代俚语;儿或子,为模仿乐府曲名,故本调又称《摸鱼子》。 南乡子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多咏江南风物。按敦煌卷子内的舞谱,《南乡子》当为舞曲,任二北《教坊记笺订》:“南乡子,舞曲,敦煌卷子内有舞谱。”可见《南乡子》原是唐代教坊曲,后来才用作词调。此词有单调、双调。单调者始自欧阳炯炯,双调者始自冯延巳词。 菩萨蛮 原为唐教坊曲。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蛮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清平乐 原是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名。调名来由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另一说法是唐李白作应制《清平乐》三首,后来用为词调名。还有一种说法是杨宪益在《零墨新笺》中所说:“此曲乃南诏乐,因官得名;李白之有其辞,犹之有《菩萨蛮》辞也。” 鹊桥仙 词牌名,因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取为词名。又有一说,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 一剪梅 又名《玉簟秋》、《腊梅香》。最早见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周邦彦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形成了“富艳精工”的一家之风。 江城子 又名《江神子》。《金奁集》入“双调”。三十五字,五平韵。 诉衷情 原唐玄宗时教坊曲,后来温庭筠依曲填词、并取名为《诉衷情》,用以抒发感情。意取《离骚》,“众不可户兮,执云察余之中情”,“中”通“衷”。 捣练子 以捣衣而名。晚唐已有此词调。 六丑 周邦彦自创。后人觉《六丑》不雅,易名为《个依》。传说当年名妓李师师为宋徽宗唱了这支曲子,徽宗觉得这首曲词圆婉好听,就问:“是谁写的?”李师师说:“这曲子叫《六丑》,周邦彦写的新调。”徽宗召见周邦彦时问:“为何取名《六丑》?”周邦彦答道:“因为它冲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调,可是要唱好它并不容易。昔日高阳氏有子六人,富才华而貌,故以此取为曲调的名字。” 绿罗裙 原名《生查子》。因有“记得绿罗裙”一句,取名之。 风入松 唐僧人皎然有《风入松》歌,后取用为词调。 采桑子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就大曲中截取一段为之。双调44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90字。 如梦令 相传为后唐左宗存勖自制曲。起初叫《忆仙姿》,苏轼嫌调名不雅,取词中“如梦、如梦”之叠句,改名《如梦令》。 少年游 又名《小阑干》、《玉腊梅枝》。唐无此词调,宋人晏殊作《珠玉词》中有“长似少年时”句,取之为名。 【出水芙蓉】微信号 ↓↓↓ |
|
来自: 匿迹doymgsjw9y > 《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