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故事:老汉想害人,没想到害了自己儿子,才知举头三尺有神明

 柳家李红 2018-09-11

从前,有一个苦孩子,名叫阿孤。

阿孤失去双亲,由其叔父抚养,家里 很穷,因此,阿孤十五岁那年,叔父便央人托保叫他去做长工。

阿孤在财主家做长工,工钱极其微薄,到年底财主才给他三只铜板。

阿孤做了三年,三三得九,一共只有九只铜板。

这天,阿孤来到财主跟前说道:“老爷,我在你家三年,还不曾到叔父家看望一遭。 现趁这农事闲档,我想回去住上几天。”

财主答应了他,道:“去去就来,不能久住。”

于是阿孤带着九只铜板,登上了去叔父家的路途。心急步快,一会儿,不觉来到回去必经的一座小石桥边。

小石桥上坐着两位白发老人,谈笑风生。阿孤走上小桥,两位老人就交头接耳,还冲着阿孤发笑。

这使阿孤好生奇怪,便凑上前去:“二位老人说的如何新闻?小生是否可以领教? ”

其中位老人道:“我俩说的都是做人警言,怎好轻易外露。”

阿孤道:“我能否听上一句?”

老人道:“说倒无妨,不过一句话要出价三只铜板。”

阿孤想,自己有九只铜板,付去三只,还剩六只,更何况是做人警言,何尝不可呢?

他摸出三只递于老人,说道:“说一句给我听听吧。”

老人接过,道:“那好吧,你听着,‘行路莫踩农人田’。”

阿孤想,这一一句固然是好,自己是个种田人,种田人确实苦哇,踩掉衣人的东西,就等于踩农人的心血啊。

于是乎他不觉对这两位老人敬重起来,并觉得听一句还不过瘾。还有六只铜板,他又递给老人三只,道:“再买一 句吧。”

老人接过,道:“善哉,善哉,那你记住,这一句叫作‘ 女人面前莫便宜! ”

阿孤想,好好,这一句又是好。一个人品行正直,不与女人嘻嘻哈哈,固然会留给人们好印象。

于是他又掏出仅有的三只铜板道:“再要一句。”

老人接过铜板,道:“这一句便是‘害人必会自己倒霉。’” 阿孤点点头,心想,这一句尤为重要。

一个人蓄意损害他人的利益,必然会没有好下场的。阿孤的九只铜板买了三句话,他觉得这三句话比九只铜板不知要值钿多少。

他把三句话记到心里去了,就此拜别了二位老人,又走自己的路。

走过小石桥,再经过一渡口,再穿过一片野竹林便是他叔父家。

眼下离渡口还有半里地,不觉从左右两条小路上走来两个人,也是往渡口这条道上去的,一时三人好像排队一样,一个人走在阿孤前面,另一个人走在阿孤后面。

一会儿,走在前面的这人竟抄起近路了,从农人田里踩过去。

阿孤想到刚才买的第一句话“行路莫踩农人田”,所以他没抄近路。

他随口念着这句话,跟在后面这个人,右脚已闯人田里,忽听见阿孤这句话,便面有愧色地缩回了脚。

话说前面抄近路的这位,首先来到渡口,跳上渡船,点开竹篙,示意摇渡人向对岸摇去。等到阿孤与另一个人行至渡口时,渡船已驶到江心了。

正在这时,天上忽然起了一块乌云,地上顿时遮得片阴暗 ,空中顷刻扫来一团旋风,把江心的渡船颤离河面三尺,船上的两个人被抛进巨浪里。

一袋烟工夫,云散日露,风敛浪息,摇渡人倒有好水性,捞过橹桨,骑在船肚上划向河岸,但那乘渡人却似泥牛入了海。

渡船靠岸,阿孤两人帮着把渡船翻正,舀出舱中水,阿孤道:“ 你老饮水了没有?”

那摇渡老人道:“水倒饮了两口,不过无碍于事。”

在阿孤后面的那人问:‘ 那是一种什么风?”

老人道:“还不是龙卷风吗?”

阿孤心想,幸亏自己这次行路不踩农人田,不然也一命鸣呼了。

在阿孤后面的这人也想:幸亏这次跟在他后面,不抄近路,不然也去见阎王了。

他不禁对这个后生产生信赖,与阿孤过了河上了岸就拉起话来:“你后生往家中而行还是自出外而去? ”

阿孤把自己没有家,是个在外做长工为生的人,今欲往叔父家探望的事一一述说于他。

听阿孤这般一说,这个人道:“那你到我家去住些天,再去你叔父家如何?”

阿孤想,我在财主家劳作三年,现身无分文,到叔父家确实已欠礼,还是不妨到那个人家住几天再说,于是说:“那好吧,给你添麻烦了。”

阿孤来到这人家里,自然受到一番热情招待。住上几天后,才知道他家是窑户,窑户姓张,名有财,不过庄上人都叫他张窑户。

张窑户的窑建在两里地外的一个地方,窑户的家里还饲养了一棚鸭,由窑户的儿子秀根在看管。

张窑户还有一女叫秀梅,正值芳龄,生得花姿玉颜。 一日,张窑户对阿孤道:“你不要再去别处了,就住在这儿帮我做做杂工,是否愿意?”

阿孤想想张窑户待自己也不错,反正到啥地方也一样,弄口饭吃,就一口答应了。

且说阿孤在窑户家里打柴种菜,喂猪担水,日子一长,反倒比种田时脸色白皙,成了一个逗人欢喜的后生。

窑户的女儿秀梅与阿孤朝夕相处,混得熟了,这个多情的姑娘时不时朝他挤眉弄眼,这也使阿孤好生兴趣。

但他想到用三个铜板买来的第二句话,也就对这多情的姑娘敬而远之。

俗话说,哪个少女不思郎?有一天,秀梅在陪阿孤浇水的时候,竟拉住了阿孤的衣角道:“看你正儿八经,一股傻样,真叫人喜欢。”

阿孤听了竟羞得红了脸,半晌也说不出一句话。

春暖花开的一天,在窑户家的一个小桃园里,秀梅邀阿孤陪自己赏花,她忘情地吐露了隐在心里的真情:“你喜欢我吗?愿不愿在我家做个女婿?”

阿孤的第二句做人誓言浮上脑际,他想到如此这般与秀梅厮混下去,不会弄出个好结果来,便挣脱被秀梅握住的手,说道:“这怎么能行呢?你是名门之女,我是无家寒郎,怎能与你婚配?”

张窑户的女儿本来就有娇生惯养的脾性儿,遭到阿孤如此拒绝,她内心深处似受到莫大刺激。

她竟坐在地上鸣咽起来,悔恨自己不该倾心于这个薄情汉。

忽然,她擦干了眼泪,来到父亲跟前,竟诬告起来:“呜呜……爹爹!你怎么把这个野种领到自己家里来……呜呜!他竟敢在我面前动手动脚!鸣呜!下流坯!呜呜!”

张窑户听罢,怒气冲天,这个小子不识好歹,我待你有什么不是,你竟敢如此不规矩。若被外人知晓,岂不玷辱我家门庭?

张窑户火气上来了:“这孬种,我要收拾他!哼!”

晚上,张窑户老夫妻俩睡在床上,磋商对策。老婆子道:“依我看,还不如趁早把这小子赶出去,省得日后真的闹出丑事来。”

老头子道:“都是你,前年陆媒婆来提亲,门户也相称,何不早早过门,也就省了这些事了。”

老婆子又道:“就这么一个女儿,还不是想在身边多住一些日子?”

老头子顿时像发觉了什么:“对了,对了……”老夫妻俩耳语了好一阵子。

第二天清晨,张窑户对阿孤道:“从今日起,你不再劳作,歇息一些日子,送你回叔父家。”

阿孤似乎悟到了秀梅诬告自己,既然你这么安排,自己又何尝不享几天福呢?

桃花谢了,蔷薇花落了,转眼间日子到了五月初五。张窑户写了一封书信,把阿孤叫到跟前,说:“今日劳你去窑师处一-趟,把这书信给他过目。”

阿孤当然一口答应,接过书信,便往砖窑而去。路过鸭棚时,秀根在喂鸭,他一见到阿孤,就搭了腔:“阿孤,你这些天这么自在,今日有何事? ”

阿孤道:“你父亲要我送信给窑师。” 秀根道:“我这些天太辛苦了,今天你给我放鸭,我去送信。

阿孤想想这些天自己确实交上清福运,有些过意不去,便把送来的书信递于秀根,自己放鸭去了。

秀根把信送到窑师手中,窑师接过秀根送来的信,拆开看后大吃惊。书信上是张窑户的手迹:“神窑一年一祭, 择期今日又是。捧函何必手软,来者当祭莫辞。”

这怎么能行呢?年年祭窑,今年你以儿子为祭,岂不成了新闻?窑师又看了一遍,还是这几行字,并没有看错。

窑师对秀根道:“你与我起去窑顶看看这窑砖还差多少火候。”秀根感到新鲜,便与窑师拾级而上。

窑师揭开顶盖,躬身朝窑里望,秀根感到好奇,也俯身朝下望,窑师趁他不备,便一把把他推了下去。

再说阿孤替秀根放鸭。天傍黑回来,张窑户见到他,不禁惊呆了:“你,你,你送信回来了? ”

阿孤望着张窑户的神色有些不对:“ 张老伯你怎么啦?我路过鸭棚秀根见到我,问我做什么去,我说是给窑户送信,他硬要与我调换呀。”

“什么,秀根去了?天呀! ”张窑户立刻昏过去了。

在里屋张窑户的老婆子和女儿秀梅听见屋外老头子“天呀”一声呼喊,立刻奔将出来。

得知秀根替阿孤去送信的事,母女俩全昏了过去。阿孤惊蒙了,用手巾一个一个替他们在额上擦。

他们醒过来,哭成一团。秀根在窑中的熊熊烈火间变成了烟灰。

阿孤后来才知秀根是如何死的,他发觉了用三个铜板买来“举头三尺有神明,害人必会自倒霉”这句话的价值,他决定一辈子好好做个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