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扁老师: 什么是苔甲? 苔甲,是一类平平无奇的小型甲虫,通常体长只有1~2毫米,最大的苔甲也刚刚超过9mm(Jałoszyński, 2018)。森林的落叶层、朽木缝隙、蚂蚁窝、农田边的杂草堆都是它们的家。由于体型太小,生境太过隐秘,这类甲虫并不为大多数人所认知、关注。
图 1 一类城市里也能见到的苔甲 图片来自Bugguide.net 苔甲虽小,确是强悍的捕食者。许多种类的苔甲非但不找“软柿子”下手,还喜欢捕食甲螨——一类全身被光滑硬壳覆盖的小型节肢动物。甲螨光溜溜的,很难固定,更别说取食了。于是有两类苔甲分别在下唇须末端演化出了吸盘,用来固定取食这些“小圆球”。当然了,也并非所有的苔甲都那么“刚”,更多的种类倾向于有什么就吃什么,落叶层中丰富的跳虫、鼠妇、乃至各种小型的昆虫幼虫,都是它们喜爱的食物。
图 2甲螨 图片来自flickr.com
图 4捕食落叶层各种各样小型节肢动物的苔甲。图片引自Jałoszyński P., 2012 在2008年以前,苔甲都是独立的科。2009年,一项对整个隐翅虫总科的形态和分子支序分析 [4]揭示了苔甲实际上属于隐翅虫科。至此苔甲科降级为苔甲亚科。
图 5 研究结果显示,苔甲实际上是隐翅虫大家族的一员。图中Scydmaeninae分支就是苔甲,而周围是其他隐翅虫。图片引自Grebennikov, V.V. and Newton, A.F. 2009 那么,问题来了,隐翅虫的鞘翅短短的,后面的肚子露出好长一截,而苔甲的鞘翅通常都盖住了整个腹部,差异这么显著的两类甲虫,怎么会是一类呢?实际上,隐翅虫家族里也有腹部露出很短的类群,比如出尾蕈甲、蚁甲;而苔甲里,也有鞘翅不完全盖住腹部的种类。另外,如果光看幼虫,苔甲和一些隐翅虫是非常非常接近的。可以想见,苔甲也有一个鞘翅短短的祖先,在演化过程中,这一分支的鞘翅逐渐伸长,直到变成我们现在所见的样子。 图 6 出尾蕈甲Scaphidium grande,如果不说,很难想象这也是一只隐翅虫。图片来自flickr.com 苔甲家族目前大约有5300种(Jałoszyński, 2017)分布在全世界各地,在隐翅虫大家族里算是物种较为丰富的一类,而且苔甲体型小,生活环境隐秘,鲜有人关注,可以想见这一类甲虫真正的种类数绝不止于此。2014年我刚上研究生,彼时国内还没有人涉足过这个类群,种类更是少的可怜,仅记录有13属20余种。不用说,苔甲肯定潜力巨大。瞅准了类群的我便从一些研究基础较好的属开始入手。美苔甲Horaeomorphus就是其中之一。
习伟美苔甲 美苔甲是苔甲家族中很特别的一个属,它的身体比例非常协调,前胸往往隆拱,腿节末端膨大,许多种类的雄性后足转节还有长有长刺或有其他特化,气质非常好。美苔甲属的拉丁名Horaeomorphus来源于希腊语ωραιομορφοζ,意为“美丽的体型”,想必当年Schaufuss发表该属的时候(Schaufuss, 1889),一定与我第一次见到它们有同样的感觉吧。
图 7 美苔甲里还有苔甲大家族里长得最“随性”的种类之一——双角美苔甲Horaeomorphus bicornis,头上长角,后足胫节高度特化,扭曲变形。 美苔甲是苔甲大家族中不大也不小的一个属,我刚读研究生的时候,这个属一共记录了38种,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加里曼丹岛、菲律宾,日本南部也记录了一种,换言之,中国周围种类非常丰富,但是中国仅有福建和台湾各记录一种,大部分地区记录完全是空白。从现有的分布推断,这个属肯定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种类一定不会少。果不其然,通过检视实验室的馆藏标本和亲自采集,开始研究的第一年我就一口气发表了5个美苔甲新种,其中的两个就来自云南。 通过采集我们发现,美苔甲的生境非常隐秘,它们通常栖息在朽木的缝隙中、树皮下、废弃的蚁窝,白蚁窝里。往往一次采集能遇到几头已经是非常幸运了。我将这类苔甲的采集方式告知了许多经常去南方采集的虫友,让他们帮忙留意,熊哥就是其中之一。熊哥是云南临沧本地的采集高手,身处多样性及其丰富的地区,采集手段又面面俱到,经常能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东西。 2016年7月,熊哥与叶茂几人前往腾冲县滇滩镇采集。一天晚上,我的微信突然收到消息,熊哥发了两张图片给我,从模糊的轮廓上,依稀能够看出这是一种个头不小的苔甲,非常像美苔甲,但不能确定。我立刻嘱咐熊哥妥善保存,旅程结束后将它们寄过来。两周惴惴不安的等待,三号标本完好无损地寄到了我的手上。取出装有标本的管子,我几乎是一瞬间就认出了这就是一种美苔甲,而且是新种——它细小的前胸太过独特,此前中国及周边地区仅有一种美苔甲有这种特征,而它分布在藏南地区,与这次高黎贡地区的种类几乎不可能是一种。 图8 滇滩的原始森林,多少仍未被我们所知的小生灵栖息于此 拍摄人:叶茂 经过鉴定、比对老种,我们确定了滇滩的美苔甲的确是一个未被描述的种类。更加幸运的是,三号标本正好一雄两雌,使我们能够详尽地描述这个种的雄性、雌性特征。可惜的是,此时恰逢毕业之际,毕业论文,择业等一干纷繁杂事令我无暇顾及发表适宜,这个种被暂时命名为熊氏美苔甲Horaeomorphus xiongi,放到毕业论文里(*物种在某某毕业论文里被命名,但尚未在某一期刊正式发表的,不被承认)。我们此时已经拍摄好该种的所有特征,但却没能描述它发表它,这一搁置就是一年多。 时间进入2018,工作步入正轨,闲暇时间又多了起来,重拾分类工作的热情逐渐高涨,某天我与熊哥聊及此事,熊哥与我提到了最初一同创办滇虫社的习伟;说道不如将这个新种以好兄弟的名字命名。我欣然答应。此后,撰文修改,投稿,一气呵成。8月24日,一大早就有朋友对我说习伟美苔甲见刊了,我兴冲冲地打开Zootaxa主页,图片引入眼帘。至此,习伟美苔甲终于得以发表! 图 9 习伟美苔甲 图片引自原文. 习伟美苔甲外貌平平无奇,并没有太多的特化,但该种的阳茎非常特别——中叶宽大,侧叶具亚顶毛,内囊骨片不对称;内囊上半部分由三片宽大扭曲的骨片组成,下半部分由一宽大的强骨质化“底座”与最底部的一对“底脚”组成,这样的特征,与产自西藏的毕氏美苔甲Horaeomorphus biwenxuani跟产自广西的胡氏美苔甲Horaeomorphus hujiayaoi非常接近,则很有可能说明这三种美苔甲是极为近缘的。若真是如此,从藏南的幽谷雨林到广西的喀斯特山地,已然跨越逾两千公里,这之间的崇山峻岭当中还会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种类?而中国又究竟有多少美苔甲种类?有多少苔甲种类?又有多少甲虫,乃至昆虫种类? 中国地大物博,好看,有趣的虫子太多了;平凡,不起眼的昆虫也太多了。许许多多的类群也和苔甲一样,并非缺乏多样性,而是不为人关注。而美丽、奇特的类群,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撇开外表,深入研究,发掘属于它们的故事? 图 10 毕氏美苔甲Horaeomorphus biwenxuani 图片引自Zhou, D.-Y., Zhang, S.-J. & Li, L.-Z. 2016 参考文献 1. Grebennikov, V.V. & Newton, A.F. 2009. Good-bye Scydmaenidae: or why the ant-like stone beetles should become megadiverse Staphylinidae sensu latissimo (Coleoptera). European Journal of Entomology 106: 275-301. 2. Jałoszyński, P. 2012. Observations on cannibalism and feeding on dead arthropods in Scydmaenus tarsatus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Scydmaeninae). Genus 23: 25–31. 3.Jaloszynski P., 2018. World genera of Mastigitae: review of morphological structures and new ecological data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Scydmaeninae). Monograph Zootaxa 4453 - Magnolia Press Auckland, New Zealand. 119 pp. 4. Jałoszyński, P. & Olszanowski, Z., 2016. Feeding of two species of Scydmaeninae 'hole scrapers', Cephennium majus and C. ruthenum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on oribatid mites. European Journal of Entomology, 113: 372-386. 5. Jałoszyński, P. 2017. Subterranea scydmaeninae of southeast asia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Annales Zoologici, 67(4): 713-723 6. Schaufuss, L.W. 1889. Neue Scydmaeniden im Museum Ludwig Salvator. Berliner Entomologische Zeitschrift, 33, 1–42. 7. Zhou, D.-Y., Zhang, S.-J. & Li, L.-Z. 2016. Contributions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genus Horaeomorphus Schaufuss (Coleoptera, Staphylinidae, Scydmaeninae) in mainland China. ZooKeys, 572, 51–70. 原文 Zhou, D.-Y. & Yin Z.-W. 2018, A new species and a new record of Horaeomorphus Schaufuss (Staphylinidae: Scydmaeninae: Glandulariini) from China. Zootaxa 4462 (1): 141–1440.
听了小扁老师精彩的讲解,相信大家对于苔甲这个类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那接下来我就借这个机会,给大家分享一下发现习伟美苔甲的经过吧。前面有文章已经大概介绍了这次的行程: 采集者都有一个习惯,到了一个新的采集点,优先考虑的自然是锹甲、金龟这些热门类群。到采集的中后期,一方面体力开始跟不上,一方面能发现的大型昆虫种类基本出现,就转而关注微小型类群。习伟美苔甲就是在快要结束行程的时候发现的。 和往常一样,我们吃过早饭进山采集。云南的7月,一个雨水极为昌盛的时期,雨衣,雨鞋是每天必备的工具。
雨滴从天而降滋润着万物生长,生命之源唤醒了森林中沉睡的精灵,这时雨林在这里迎来了“一年中的第二次春天”。告别春暖花开,雨后春笋的景象,我们即将踏入满是新生的微观帝国,无数生命在这里开始蜕变,并脱壳而出,寻找新的归宿。 滇滩原始森林 (叶茂/摄) 雨林,有着较大降雨量的森林,一年里不会出现明显的干旱。在这里落叶都无法彻底干透,只会被小型无脊椎生物和菌类分解殆尽。雨林的湿气来自于降雨,连绵不断的云层覆盖着这里的山林,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让这里的湿度能够保持,这对积雨云的形成密不可分,这样森林、云层、降雨就成了一系列循环的始末。 滇滩原始森林 (叶茂/摄) 我们找到一条通往山中的小路跟着溪流开始探索。这里的循环速度比任何地方都要快,雨林最底层是真菌的王国,真菌快速分解死去的生物,让森林的营养得以循环。没有真菌,雨林就不可能存在。 阔叶林下的各种真菌(叶茂/摄) 抬头望去,茂密的森林让人望而却步,光线昏暗的树林中薄雾升起好像并不希望我们继续前进,可能是她想保护她那仅有的秘密吧!未知世界里有时候我们应该让它永远神秘,并不是一味去解开她的面纱….. 滇滩原始森林 (叶茂/摄) 我们在这片森林中详细记录着看到的各种生物,无论是认识的还是陌生的都进行了取样采集或者拍照记录,以便后期鉴定辨认。 采集中的小熊 (叶茂/摄) 树林深处总是弥漫着大量雾气就像一道屏障隔离着远方的路。一棵树一年可以吸收几百吨水,但树用不着那么多的水,因此大部分又蒸发到空气里,形成云和雾。云和雾形成水再次降落在森林中,让这里的一切循环着。水分可以促使植物生长,也可以加速倒下树木的腐朽,为生灵提供了生存和避难的场所。 林中穿行的小熊 (叶茂/摄)
习伟美苔甲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原始的自热环境中,潮湿温暖的气候,使得朽木得以发酵。在路边看到一颗自然死亡的松树,树皮看上去还很新,但内部已经腐朽。习惯性的剥开树皮,看到树皮下很多活动的小甲虫。隐翅居多,但速度太快没来得及捉几只。仔细搜寻,发现还有苔甲。因为之前就和小扁讨论过苔甲的生活习性,在临沧本地也采集过苔甲新种。(以后会专门写文介绍所有采集的新种,这里不做赘述。)因为越少有人关注的类群越容易出新种,我小心翼翼的把树皮下所有的苔甲都收入酒精瓶中。(不要问我为啥不用乙酸乙酯,因为习惯了带酒精,O(∩_∩)O~所以整姿就害苦了小扁。)我野外很少拍照,当时就觉得有可能是新种,便特意用手机拍了采集照片。 树皮下是小型昆虫理想聚居地(小熊/摄) 得天独厚的气候孕育出美丽奇特的生灵,如果你不曾踏足,不曾了解,它也将默默的繁衍、生活下去。而发现它只是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我们和其它生物一样依赖大自然提供的资源而生存,并没有什么特别。如果你不置身于这样原始的环境中,你永远无法体会大自然的奇妙和伟大。 每一次野采都是一次修行。远离尘世喧闹,能让我静下来体会大自然的真实和伟大,也让我更敬畏自然,热爱自然。让我们继续努力,发现更多大自然的未知。我是自然爱好者小熊,我们下期再见! 最后放一张队友相互搀扶过河的图。山路凶险,感谢有你们!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