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刚左”叙事

 圆角望 2018-09-11

    黄夏

    亨特·汤普森与杰克·凯鲁亚克,同为美国反主流文化的先锋人物,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创作理念。发轫并浸淫于“垮掉的一代”的汤普森,很快便甩开了年长他15岁的超级偶像,进军新闻和政治领域,引领了一场在美国媒体史上冲击力极大的革命,后世将他奉为“刚左教父”,风靡全球的Blog写作也由此应运而生。

    这里先讲一下“刚左”(Gonzo)。收录了此词的《兰登词典》语焉不详,只是含糊地将其定义为“不精确的、疯狂的”,它可以包含任何汤普森写的东西、做的事情。这一不乏诟病之意的解释体现出学院派新闻理论对“刚左”的保守态度。在它们看来,“客观性”应该是新闻报道遵循的首要原则,任何添加了书写者个人视角和观点的报道,都是失之精确和公正的。

    本着这样的角度来看汤普森年轻时的自传体小说《朗姆酒日记》,便有一种别样的况味。一方面,小说体现了十足的“垮掉”精神。主人公保罗·坎普过腻了美国生活,来到加勒比岛国波多黎各圣胡安的一家报社当记者。朝酒晚舞的当下和朝不保夕的前途织起一段动荡不安的青春物语,灌足了酒精的保罗醉眼看人生,现实通过其微醺的视角被扭曲、幻化为具超现实色彩的流动影像:酗酒、群殴、性乱、嗑药、脱衣舞……就像所有的垮掉派作品,这一幕幕被描摹得仿佛永不谢幕的嘉年华,意识游离在观察边缘,道德消弭于欲望的深渊之中。

    然而另一方面,作者“垮”得还不够深,醉得也不够彻底。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可谓妙不可言,二战已经结束,经济繁荣在持续,资本主义的诱惑频频招手,各种制度与规则各就各位,专等着把不安分的青年往里摁。汤普森发现喝了威士忌的“迷惘的一代”(海明威)还能去非洲大草原猎狮子,而沉醉于朗姆酒的“垮掉的一代”,却只能“咒骂着赶跑活跃在波多黎各街道溢满垃圾之上的老鼠”。小说中的保罗眼见这象征人生枷锁的“橡皮布套”,一步步箍紧他的脖子却无从脱身,现实的残酷、理想的无依和青春的易逝,正是当时青年苦苦思索,又汲汲逃避的事情。

    青春尚“在路上”,作者便有如此清醒的认识,而正是对“一事无成”的担心,使其早早撇开那班没心没肺的同仁,深入对现实世界的洞察与刻画。《朗姆酒日记》的叙述尽管微醺摇摆,但旅游胜地美女醇酒、阳光沙滩的极乐光景,与当地恶劣的人文和政治环境,依然形成了令人无从忽视的强烈反差。白昼的游客时光,转眼就变成了毒贩、骗子、人渣、政治掮客和西西里黑手党的冒险乐园。而作者的一双锐眼也使其深刻体会记者工作的暧昧性质。一场械斗,很可能会被描述为爱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或是暴力团伙的黑吃黑,而这一切,只在于记者手中的笔听命于谁,是自己,还是老板及代表既得利益的政治和金融集团。

    汤普森无疑戳穿了当代新闻体制背后的黑幕,在那些“更好更远大的理想、自由、真相、荣誉”幌子底下的,是不为人道哉的肮脏勾当。摄影机后的那双眼睛可以选择张大、闭上、瞥开,甚至睁着眼说瞎话,污泥浊水皆可借机堂皇出笼,新闻的意义只在遮蔽真相和散播流言。

    从今天的眼光看,《朗姆酒日记》不脱“垮掉派”的那份闷骚气,人物对话也极尽对海明威电报体式简洁的机械摹仿。汤普森成熟作品中特有的那种自然、节制,而又高度个人化,甚至不惜用极具感情色彩的字眼来表现好恶的风格,还有待于在其日后对飞车党、“地狱天使”、旧金山毒品文化的文学描述,以及揭露美国历届总统政治猫腻等社会活动中臻于完善。但无疑,对世事的敏锐洞察和“刚左”式书写,是从《朗姆酒日记》开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