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
毋以小嫌而疏至戚,勿以新怨而忘旧恩。 ——陈继儒《小窗幽记》
人对亲近的朋友的要求似乎总之苛刻的。不知大家有没有感受到,我们对不同人的评判总是取决于不同的标准:若是不熟悉的人,我们对他的感受往往会停留在对他的第一印象上,仿佛那就是他的样子,之后他身上发生的种种因为都与你不相关或者你根本不了解,于是他永远是你第一印象的样子;但若是熟悉的、在身边的人,我们对他的评价便往往依据最近发生的事情,不论曾经他是怎样的人,若是最近对你做了什么,那都会成为你对他评价的重要依据。 于是才会发生许多无端的猜测和冲动的反目。小时候,我们在教室里与同桌朝夕相处,但儿时的心智总是还无法让我们客观详尽地评判一个人的才能品质。所以或许一支钢笔的消失便会让我们怀疑到同桌身上,或许某日同桌忘记了告诉出去有事的你课上老师布置了哪些口头作业,在那一个刹那,依旧是孩童的我们会感到愤怒,将一腔怒气发泄到同桌身上,殊不知第二日或许就在某个角落发现了被遗忘的钢笔,也没有耐心去想一想或者这只是他的无心之失。 疏远和遗忘就是那么一刹那间的事。更甚者,还会反目成仇、互相倾轧。当今的热门影视剧中上演了多少亲人、朋友之间相互误解而疏远、反目的情节,令人唏嘘感叹不已。而历史上也曾经不知发生了多少相同的戏码。根据《史记》记载,秦朝末年,张耳、陈余在刚开始同甘共苦,结为刎颈之交,然而却在之后的战争中因为一次误解产生了无可弥补的裂痕。当时张耳在巨鹿城内被秦将围住,求救陈余。陈余虽然觉得兵力不足有如螳臂当车,但还是让人派出千余兵马试图攻打秦军,但几乎一到就全军覆没。张耳没有等到救援,在之后遇到陈余时,便责怪陈余。这件事情以后,两人就分道扬镳,甚至在后来相互残杀。 在这篇列传的最后,太史公感慨道,张耳、陈余贫贱不得志时,彼此信任,誓同生死, 可当他们有了各自的地盘,却争权夺利,毫不顾忌之前的情感,变得乖戾、嫉恨。这实在是令人感到遗憾之事。虽然他们名誉高、宾客多,但他们的作为和吴太伯、延陵季子这些前贤相比,却相差甚远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与朋友虽然不至于反目成仇,但如果因为发现亲人、朋友身上的一些小缺点,或者发生一点不愉快,就有意疏远,甚至逞一时口舌之快,那岂不是伤了他们的心吗?要知道,他们也许曾经不求回报地帮助过你,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关怀过你。 我们的火爆脾气往往在最亲近你的人面前会展露无遗,但是如果这些相濡以沫的亲人朋友总是那么容易被一时的怨气所离间,如果真诚的付出总是那么轻易会付之东流,那么世上还有什么美好能够永驻呢?面对朋友,我们更要学会宽容和反思,说话做事之前想一想曾经的美好时光,也许疏远和恶语就不复存在,让这来之不易的缘分和情谊继续深厚。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