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等你长大就懂了”。 那时候虽然很小,但还是听出了敷衍的味道,觉得很生气,认为大人们瞧不起我! 我又不傻,怎么会不懂呢? 现在觉得,懂了未必是好事。
有些东西真正懂了,却更想回到不懂的年纪,比如我们少年时代学的那些诗词。 01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在外地求学的这些年里,自己一个人不断地在路上走,看着千里之外的不一样的景色。 那一瞬间,我大概能稍微理解王勃了,他的孤独,他的骄傲,他的畏罪潜逃,他的薄情寡义。
他纨绔子弟的身份是一切苦难的源头,而伴随而来的才华,又是他骄傲的资本。 02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初中阶段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看不出海棠花的变化。 那时候以为时光多得是、青春长得很。
长大了,回读这首词,才知道衰老的滋味。眼角处没爬上几条皱纹、心底里没抓过几道伤痕的人,哪里懂得什么叫“绿肥红瘦”啊! 03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少年时代虽然知道了什么叫思乡,但还是想不通既然思念家乡,为何不关心亲友近况,而是去询问梅花呢?
如今方才知道乡愁就是系在家乡的一棵树、一枝花上的。 漂泊在外的人,总说想念妈妈做的菜,难道是嘴馋吗? 04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少时对于孟郊的《游子吟》只是熟记于心,其实不懂。 但在外地求学的某一天,突然就被“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感动。
略经世事,面对特别的情景。心中又惊又喜。没想到那么久以前,就深切地感受到了母爱。 05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以前小时候不懂呢,只觉得元宵节每年都一样啊,花灯照样看,月亮和柳树也都差不多,为什么欧阳修还说再也看不到去年的人,就泪流满面呢。
后来我懂了,我失去的一切都在多年前家门口因修建广场而被铲掉的枣树里,都被沥青和水泥沉沉的埋进了土里,藏在小时童年伙伴搬家后破败空旷的房子里,掩盖在那张毕业合照里,在钢筋铁骨所铸成的城市里,也在我不停奔波的小小的身影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