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到土澳,育儿理念带给我的冲击

 长沙7喜 2018-09-12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一个初到澳洲的妈妈。异国的教育理念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也让她沉下心去体悟澳洲的教育有哪些可取之处。很走心的一篇文章,希望对各位操碎心的老父亲老母亲们能有所启发。

初到澳大利亚,教育方面给了我不小的「冲击」,正好配合石头外婆人肉背过来的《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中的理念,来分享下这三个月来我的所闻所见,以及来自「老母亲」的思考。

初来之时,很多朋友听说我们来到这边,第一反应是:「哇塞!不错啊~~那边孩子都是快乐教育,石头可以有个很美好的童年了!」另一边家人呢,则是怀着隐隐的忧虑:「过几年回来可就跟不上体制教育啦……石头的学你可得抓紧!」

带着这份祝福,我很想见识见识土澳是否真的对娃放养,各种快乐教育?同样,带着这份忧虑,我也想学下当地父母是如何管理、规划娃们的学

于是,给石头办好入学手续之后,我就报名做班级家长志愿者,每周一个小时去帮忙老师带娃们学让自己多些体会和观察(「老母亲」的私心是能够看看石头在班级里的状态,帮助他更好地过渡)。

同时,带家人各种参观、景点打卡的过程中,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中,与各位前辈妈妈的聊天中……都带给我很丰富的体验和感触,对比着国内教育体验,沉淀下来从 5 个维度来回答自己内心的两个疑问。


一. 更多体验,寓教于乐、于行、于感受


入学的隔周,就赶上了 Easter Day Carnival(复活节狂欢),小朋友们自制各种奇形怪状的帽子一起游行,跳舞给家长们表演节目,那个 high~这学期还去了农场参观,真实地去尝试挤牛奶,学各种农场小动物的说法,以及看农场牧羊犬、剪羊毛的表演。

一年级的小朋友每年去动物园远足,更高年级的同学们是各种 Camping(夏令营冬令营,过夜那种)别的学校的小朋友去垃圾分类场、消防队的……

这还不算隔三差五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例如当地土著文化,会请人特意给孩子们表演;这个周末也刚刚参与了 Bush Dance,一种澳洲传统集体舞,两个表演者让娃们 high 翻俩小时,同时,又真的学会了集体舞……

羞涩牵手和自我放飞的Bush Dance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石头也从默默的旁观者开始真正参与进来,而且,能真心感受到他的快乐,经常回家告诉我今天有老师带了活的小兔子让大家观察;隔天又讲了鸸鹋,每人分到一根鸸鹋羽毛……

农场参观:挤牛奶、摸小羊小猫小兔……

在当班级 volunteer 家长的时候,我也切身观察了一下老师的「教学」。原先在国内的幼儿园,石头班上 30 多个小伙伴需要 3 位老师(算上实习的老师得有四五位),在这里,20 个人的班级,只有一个老师……

但,并没有觉得老师手忙脚乱,因为她的教学是分组、分模块、分小组进行的,把孩子们分成了六七个组,每个小组的任务都不同(拼读、写字、游戏、手工等等)每隔十分钟就轮换一次。

所以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孩子们就能体验经历所有的任务。而且每组任务的设计几乎都是玩游戏一般,比如拼写,让小朋友通过下棋的方式找到拼写要诀连线通关分胜负;比如做成了活动的卡片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单词;还有拼插押韵词、抽取三个词造句写句子等……

这种纯「浸入式」游戏的方法,一方面考虑到孩子们有限的专注力,同时每个模块的设计又能夯实他们的课堂所学,值得借鉴。

▲ 照片来自志愿者妈妈的拍摄

由于活动丰富,且都以「玩」的形式存在,所以说他们是快乐教育也无可厚非。个人感觉寓教于乐这种方式也是这边的一种生活理念。

不仅仅在学校,所有的 playground 都是免费,娃们尽情随意戏耍攀爬架、滑竿、秋千……(老母亲掐指算算,这要是在国内,这种设施怎么也得来收个 80/100 一天吧);周日交通 2.5 元封顶,也是为了鼓励全家出行,多体验多去晒太阳。

所以,第一个问题有了答案:这里的孩子真的很快乐!

紧接着,问题又来了:这种快乐是通过放羊式管理达到吗?


二. 更重能力,而非知识性灌输


我心目中的「放羊」,指的是放了学就让孩子玩玩玩,没有任何补习班兴趣班(比如奥数围棋画画……),让娃尽情放飞自我。恰恰相反,我看到这边的课外活动也非常多,孩子们每天下课后也很忙……

不过跟国内不太一样的是,这里的活动更加注重文化、运动、辩论、演讲而非知识性的灌输。比如:

注重阅读和表达石头刚上学,每日都需要借阅自己阅读级别的书带回家阅读(之前是红色,现在是橘色)、每周在学校图书馆借阅一本厚一些的绘本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同时,每位小朋友每周都需要上台给大家演讲,从自由主题到这学期的命题演讲,据说高年级还会有演讲比赛等。锻炼小朋友的表达能力。

更注重从小对艺术的熏陶之前去逛博物馆、艺术馆时,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经常被分成一个个的小组,对着一幅画一个雕塑由老师讲解、临摹甚至做手工。对艺术的重视,真是让人心生欢喜。

▲ 博物馆艺术馆都有手工区,以及参观的孩子们


这边的兴趣班更受欢迎的是体育类的比如橄榄球、游泳、网球,还听说不会游泳不让毕业)以及辩论演讲和表演类的;还流行周末去徒步、野营等等,都是在教授生活技能而非单纯知识的灌输。

最后呢,还能看到教学手段的丰富,时刻与时俱进:连上 Kinddy 的小朋友都在用 iPad 学写英文,学习怎么用 computer 登陆退出,用画板在电脑上画画……可见 iPad 和电脑只是被定义为了一种工具,意在传授小朋友使用它的能力,而非一味限制。

能力比知识重要,正如 Dr.魏在《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这本书里提到的:思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记住」的是信息,「理解」的才叫知识。所以,放养?其实不然。

跟一些报名了私校的妈妈和住在西人区的朋友聊过,这边的家长,尤其是中产阶级,其实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他们更注重孩子体育与艺术以及生存技能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而不仅仅是学术。


三. 更多尊重:对孩子和文化的尊重


这点也感受颇深。仅仅拿石头的学校来说,本身就是各个种族的孩子在一起,真正澳洲的孩子并不占多数。

多元文化背景得到学校的充分尊重,每周都有中文课,有韩语双语班,对每个文化背景的节日都尊重并庆祝,比如除了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还有端午节、中秋节……对于澳洲传统土著文化也有上述提到的土著文化周,以及 Bush Dance 等活动。

另外,像石头这样从非英语国家来的孩子,对于语言关的突破学校也有特别的安排。会有一个叫 English As 2nd Language/Dialect (EAL/D)的课程,每天有专门老师把需要的孩子拉出去单独上课一小时,补习英文(这不就是在国内花大银子上的外教班么……)

「吃小灶」的EAL/D课程

同时,无论是学校的管理层还是老师,都格外尊重家长的反馈。时不时学校就来个 Morning Tea,校长副校长跟大家一起聊聊天喝喝咖啡收集家长们各方面的反馈;跟班主任呢,可以随时单约着时间来聊孩子的表现,家长如何配合,她有什么建议等等。

你能深切感受到,本身种族的多元,造就了更多尊重和包容。学校如此,孩子社交圈如此,相信未来也将有颗包容的种子种在内心里吧~~

四. 更多相信,夸奖孩子的微小进步

还有一点感受颇深。石头刚刚入学时由于语言不通,不爱说话也没有什么朋友。每周要上台纯英文说「News」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没办法,一开始只能台下十年功,老母亲帮着他晚上一点点背/一遍遍录视频预演。

后来他自己慢慢放松,有了更多的想法,有一次还要求像老师一样有互动,自己画了 ABC 三个选项,然后上台时问小朋友有问有答,搞得很欢乐。为此,老师就特意鼓励他,给他一枚小奖状(鼓励他演讲有 interaction)。

在我看来,这也行?!没错,很欣慰的是,孩子的微小努力老师都能看在眼里并狠狠表扬鼓励。跑个步,有奖状;照顾小熊宝宝(玩具)也有奖状……这种及时肯定和正面引导,让我想到《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里的一句话:

   对于孩子的学习,不表扬聪慧,而是表扬努力;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不表扬行为,而要表扬品质。做家长的也真是学到了!


▲ 微小的进步,大大的鼓励


5. 更多允许,提前制定规则的自由

虽说很包容开放,但是基于在班级服务的观察,这些自由的前提仍然是「规矩」

课堂上每次轮换时,老师都会摇铃,然后说「hand up」所有的小伙伴都要停下来,把手放到头上不能再玩咯~然后一起收拾玩具,放好椅子,同时一起说「It’s a good game!」呵呵……强制性的

在我看来,刚刚入学的孩子很多行为习惯都需要建立规矩,日日重复,让他们有机会建立玩具玩完要自己收拾,且要学会感谢的道理。

▲ 图片来自Pixabay

说了这么多,也来沉淀下作为父母的思考,在育儿方面老母亲能做的,要做的还真的有挺多:


作为传统中国式家长,我经常有替他做决定拿主意的时刻,并没有征求他的想法和意见……所以,我个人亟待提升的是「规矩下的自由」。说好大原则,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给他适度的选择自由。

比如试了两次小提琴课,都说没兴趣真的不想学,那我们就先不开始。另外也是从书上和课堂上跟老师学到的,不告诉答案,多问问题……尊重他的想法,让他自己思考


嗯,这点我做的也不够,很多时候在辅导功课(比如准备 News)时我就是那个暴脾气分分钟要上手的妈……无数次暴脾气之后也很自责。

所以,我的修炼还需加上「耐心」「淡定」,每个孩子有自己的时区,别因为他进步慢而失去温柔。也不要因为别人的步伐自乱阵脚(对,你猜到了,我说的是各种补习班和课外班)。


创造更多机会带孩子去见世面,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来到这边,更加坚定了我这个想法,虽说也许过几年回去他没办法在体制内继续求学,但是,承认这棵不一样的小苗,让他的生命继续充盈饱满,不停歇。


没错,这也是说给我自己听的。行胜于言,想要求孩子爱学习爱看书,自己先多看书;要求孩子更努力,自己先活出积极努力的样子;要求孩子更有爱心,自己先更多爱你的家人和朋友;要求孩子更勇敢自己先突破舒适区(交个新朋友?尝试个新菜?学习个新东西?)。

养娃,真的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这些,仅仅是初来这个国家给我在教育上的冲击,也许因为见得不够多经历不够久不见得很全面,但是很渴望跟你一起分享讨论。未来,关于补习班、私校公校的选择等做出打脸的选择也说不定。

没办法,第一次当妈,只能从一点点摸索中跟孩子一起成长。与各位操碎心的老母亲共勉。■

文章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石头妈碎碎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