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肉相和,取音温润

 北斗书斋 2018-09-12


流水 - 葛勇 来自七弦古琴网 10:10


接触过古琴的朋友,都会知道弹奏古琴的时候,要半肉半甲,只有这样,出来的声音才会细腻清幽,但大家知道最早提出这种演奏方法的是谁吗?可能有一部分人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来介绍这位提出“肉甲并用”的隋唐时期琴家——赵耶利。


赵耶利是一位琴界宗师,但年轻的时候并不被人知晓,他出生在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南北朝时期,天下兵事不断,及至隋文帝平定天下,过了几年太平的日子,然而不久后隋炀帝好大喜功,严重损耗人力,导致天下分崩离析,群雄并起,直到高祖太宗建立唐朝,天下重归平静。然而,这时候,赵耶利已经过了花甲之年,你以为他就这样默默无闻,那你就错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雄心不已,为了琴学的发扬光大,赵耶利不辞辛苦,徒步至长安,创造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做出这个决定时,赵耶利已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了,虽然他一辈子钟爱七弦琴,可长时间的动乱,让他没有办法安心抚琴,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好容易到了太宗时期,天下太平,没有了生计的困扰,加上时日不多,赵耶利做出决定——去长安展示他的琴学,如果再不去,可能一生的琴学造诣只能跟着自己进入黄土,那岂不是太可惜了!可怎么去呢?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老人,并没有多少钱财,买不起马,雇不起车,身上的钱只够简单的吃饭住宿,只能徒步走着去了,虽然路上肯定辛苦,可这跟毕生的琴学将要失传比起来还是不值得一提的。为什么要去长安呢?因为只有在国都,才会聚集大量有才华的人,自己的琴学才可能被人知晓并赏识,才有可能传承下去,在乡下小地方,都是贩夫老农,连琴都不认识,那跟对牛弹琴有啥区别?


说走就走,赵耶利背着与身体不相符衬的琴囊,走过山间的小道,走过田间的泥路,走过热闹的市井,走过荒凉的古庙,他心中只有一个目的地,那就是长安,无数人的向往,而他并不是去看长安的繁华,去博一下前程,他纯粹是不想自己的毕生所学荒废无人问津。几个月的跋山涉水,雄伟的长安城就在眼前,顾不上高兴的泪水,他找了一个破的不能再破的客栈,因为没钱了。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反正已经到了长安,明天就找个地方展示琴艺,相信过不了多久,自己的琴学就有人问津了。



第二天,他背着七弦琴到了艺馆,因为只有在这里演奏七弦琴才是合法的,就像今天不能随便在街上摆摊一样,不然到时候会有人来找麻烦。可到了艺馆,麻烦还是来了,人家根本不让进,看脸的时代,古今都一样。赵耶利穿得破破烂烂,根本不像是一个搞艺术的,如果那时候有行为艺术,那么还倒是有可能,可惜那时候还没有啊!你以为这就能难到赵耶利?那是不可能的,一个坚持几十年抚琴的人,心早就坚如磐石,几个月的徒步,风餐露宿,岂是你这一两句话所能屈服的?赵耶利看着进不去,那就不进去好了,在艺馆的门口的大树下,拿出他心爱的七弦琴,旁若无人的弹奏起来,渐渐地,他的周围聚起了人,人越来越多,多到将整个艺馆门口全围起来了。虽然人多,可是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大家都静悄悄地听着这位衣裳褴褛的老者弹着他的七弦琴,那声音实在是太过美妙,像山涧中的清泉,像幽谷中的黄莺,像天上飘忽不定的云朵,像春风吹过的脸庞……


终于,赵耶利停下手来,所有人都为之喝彩,惊叹不已。老人捋须颔首,微微笑意,因为他知道,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从此长安多了一位琴界大师。他的琴技高超,技压群雄,无数人为之倾倒,拜他为师,他被世人尊称为“赵师”,他提出“甲肉相和,取音温润。若独用甲,其音伤惨,若独用肉,其音伤钝。”被后人广泛认可并流传至今。




课程资讯


【精品课程】葛勇老师《红楼梦组曲》研修班招生(10.25 - 10.28)





傳承古琴艺术 弘揚傳統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