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望」还是「热恋」?医生与 AI 之间不得不说的事

 茂林之家 2018-09-12

图片来源:Pixabay.com


9 月 6 日,在腾讯优图和 Science 联合举办的计算机视觉峰会上,中国医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教研室的乔友林教授,作为宫颈癌早期筛查 AI (人工智能)系统研究的合作者,讲解了这项技术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改变。


这并不是医学专家第一次为 AI 「站台」,不少医生和 AI 已经走到了「热恋」阶段,但更多医生仍持观望态度。


迎接 AI 先要弄明白哪些问题?要用什么「姿势」迎接 AI ?怎样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被技术骗子忽悠?


丁香园连线了这一领域的专家。




AI 不会让医生失业

几年前,还有很多人认为,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取代医生。马云爸爸甚至公开宣称:30 年后应该是医生找不到工作了。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医疗 AI 应用涌现,人们对医疗 AI 的认知越来越清晰。


「 AI 不会取代医生,但会成为医生的助手。」腾讯优图医疗 AI 负责人、科学家郑冶枫博士说,现在 AI 在极少数任务上能达到医生的水平。比如胸部 CT 的阅片,有些 AI 在看肺结节的水平上已经很不错了,但影像科医生实际阅片并不是只看肺结节,还要记录所有图像当中看到的疾病。AI 光会看肺结节远远不够,还有肺炎,肺动脉栓塞等等很多疾病要学习。


此外,AI 只能告诉医生某种结果的可能性,是否诊断某一疾病或是否给与什么治疗,还是医生说了算。


「好比手术机器人,真的是机器人在做手术吗?实际上是医生在操作啊。」乔友林教授这样解释,「AI 也是如此,并不是让 AI 独立下诊断,而是作为辅助诊疗的工具,是医生的助手。


同时,正如美剧豪斯医生中的那句台词:「Every patient lies」。


临床中,太多的患者会在就医中会隐瞒这样那样的信息。甚至我们作为患者去就医时,也会有意 / 无意地隐瞒一些信息,甚至在与个人利益相关时,有意无意地撒谎。


直面人性的弱点,甄别信息的真伪,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做判断,也是人工智能最难于逾越的障碍。




应该用医生的语言来介绍

我们发现,人们在比较 AI 与医生能力的时候,会听到「有些 AI 在判断某个疾病的准确度上,超过了医生。对此,郑冶枫博士表示,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其实,怎么看片子,比如这个病灶是不是肺结节,都是医生「教」机器的,如果医生的准确率只有 80%,那剩下的 20% 机器是从哪儿学的?


「对于高度依赖医生判断的领域,比如,是否肺结节的判读,AI 终极发展也只能是无限逼近人类医生的最高水平;但对于有金标准的领域,比如病灶是良性还是恶性,可以依据病理结果来判断,AI 是有可能超过人类医生的。」郑冶枫博士这样认为。


比如,很多 AI 公司喜欢用「识别率准确率误识率」之类的指标来评价技术。郑博士说,「这些概念跟医生们常用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大同小异,但是用 IT 语言来表达的,医生就很难理解。


在探讨中,丁香园和郑博士都留意到一个问题,中科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的田捷研究员曾多次宣传「影像组学」的概念,这个概念其实跟影像 AI 辅助诊疗有共通之处,但更容易被医生理解。


我们应该用更贴近临床的表达,向医生介绍技术。郑冶枫博士强调。






好的 AI,是和医生一起完成的

正如药品和器械的研发,每项技术从实验室到真正走向临床,都是一条漫漫长路。


而如何能够让医生像对好药」一样,对 AI 充满期待,很多 AI 公司的做法还有待改善。


郑冶枫博士认为,医疗 AI 产品,必须经过严谨的验证。


一个产品在一家医院拿到好的结果,很可能在其他医院就不行。因为很可能每家医院的数据标准、诊疗流程都不同。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找医院试点,在一家医院成熟以后,再推广到 5~10 家医院实验,不断把失败案例拿回来再重新训练 AI ,在慢慢从 10 家「滚动」到 50 家、100 家,真正成熟了再投向市场。


医疗人工智能是个跨界领域,要开发一个好的医疗产品,必须在医学专家的指导下做。


同时,在 AI 研发的过程中,与医生的交流特别重要,郑博士举了个例子:相对于单纯的图像识别,医生们更感兴趣的是预见疾病发展情况。


比如脑血管瘤,不动手术有破裂的风险,但动手术又有患者死在手术台上的风险,这两个风险如何权衡?


医生希望 AI 能够预测病人的血管瘤在一年之内破裂风险有多高,如果一年之内破裂的概率不高,就观察一年之后再看是否动手术。


郑博士说:我也很想做,但受限于现在的 AI 技术却做不成,因为很难找到足够的数据。一般来说,很少有病人愿意观察血管瘤直到破裂。而已经破裂的血管瘤,又拿不到未破裂前的数据。缺乏这些连续跟踪的数据,就不能训练出好的算法


AI 的研发,依赖于大量医生的知识输出和训练数据,在跟医生的交流的时候,必须让医生非常清楚,AI 的技术边界,哪些是 AI 能解决的,哪些不能解决。




和 AI 「恋爱」的正确姿势

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的岑令平教授,也深度参与了一款辅助诊断视网膜病变的 AI 开发及应用。


谈及这场「恋爱」,岑令平教授说,将来对于大多数医生,只需要会用 AI 就行了,就像应用软件一样的,但如果要参与研发就不一样了。


岑令平教授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自己买了计算机的书,还报了相关的课程。


让我做一个程序可能有点难度,但是里面的原理我是懂的。岑令平教授说,我跟计算机人员能沟通,我知道怎么表达能让他们理解我的想法、达到我的目的,作为医学背景的人,能做到这一点,其实也就足够了。


我们还无法判断医疗 AI 什么时候会真正走到临床,但必然势不可挡。


正确与 AI 「恋爱」的姿势,你掌握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