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

 静雅轩345 2018-09-12

许多人的童年里,都有一套名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书,它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孩子的好奇与探索,是他们最早的智慧启蒙。从1961年的第一版到今天的第六版,叶永烈是唯一一位参与每个版本编写的作者。近日,叶永烈作客央视《开讲啦》,讲述创作《十万个为什么》的经历与感悟。他说:“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



为什么鸟儿会飞?

为什么海水是咸的?

人为什么会做梦?

为什么睡觉会打呼噜?

……


你读过这套书吗?

我记忆中的《十万个为什么》

@Calvin峥难忘小时候踮着脚尖在姥爷高大的书柜上取下布满灰尘的《十万个为什么》;难忘二年级的暑假,爸爸骑着自行车带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作为期末考试年级第一奖品的新版《十万个为什么》;难忘某个夏夜父母去广场边漫步为我带回的图画版《十万个为什么》……它给了我太多知识和美丽的回忆!

@唐草:小时候,如果考试成绩好,我就可以得到一件想要的礼物:一块开满蓝色小花的白手绢,一盒十二种颜色的铅笔,一条红色玻璃心的项链,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我选了最后一个。一共有十四本,有的科目分上下两册,封面都是红黑相间的图案,它们装在一个大纸盒里,那种自豪和财富感不亚于拥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

@默照:昨天晚上还翻了一下,没有错别字,印刷也很认真。看着发黄的纸张,一如我沧老的容颜,逝去的青春、理想、信仰……差一点老泪纵横。深藏在内心里的脆弱不经意地冒了出来。留下来,留给我的孩子吧!

@繁:二十多年了,一直珍藏着,天文那本被翻得快烂掉了,其他基本都完好。前一阵收拾旧物,在某柜子的角落里翻到了这套尘封已久的书,忍不住坐在地上翻了一下午,东西也没收拾。

@北木:那时父母工资虽然微薄,但是为了一个顽劣叛逆孩子的梦想,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那是我此生最珍贵的财富之一。是的,如果我生在现在,不用说十万个为什么,就是百万个,千万个为什么,我也会从互联网上马上得到答案,但这种唾手可得的感觉,我却庆幸没有在童年经历。曾经那种如饥似渴的感觉,在我看来,才最难能可贵。

@美丽的世界啊啊:考试双科95分以上的礼物。那年,我几岁啊?忘了……总之,我爱这书,发自真心的!在小朋友面前牛起来,动不动就引证《十万个为什么》第几本第几页。是它使我有了做科学家的理想,特别是动物学家!



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


叶永烈:1940年8月生,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早年从事科普科幻创作,后以长篇小说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叶永烈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此外,他的作品《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床头上的标签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等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

▲叶永烈作客《开讲啦》

《把一个问号拉直变成惊叹号,

你就是科学的发现者!》

演讲者/叶永烈

当这期节目播出的时候,正好是9月份新学期的时候,同学们都会拿到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新课本。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六年级的课本里,有篇课文叫《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作者就是在下。科学并不难,观察身边也可以发现很多科学原理。譬如说,我一开头就写了一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叫谢皮罗。他每天洗完澡,浴缸塞子一拔,他偶然一次注意到,那漩涡怎么是一个逆时针的方向?他二次洗完澡又一拔,又发现是逆时针的。于是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因为他是在美国,是在北半球,这个跟地球的自转有关,他推论,在北半球的台风也是逆时针的。他的推论是正确的。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海里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漩涡,那个漩涡就是逆时针的,相反到了南半球,它就是顺时针的。

生活当中很小的事情,只要你做有心人,去发现科学、发现原理,把一个问号拉直变成惊叹号,那你就是一个科学的发现者。

一块“豆腐干”点燃文学梦


我1945年上小学,成绩单上面有两门成绩不及格。其中一门是读书不及格,读书就是现在的语文,四十分。还有一门是作文不及格,四十分。这个成绩报告单就说明了我从小不是个神童,那我怎么会成为一个作家呢?这件事情要从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说起。

我是浙江温州人,我们当地有一个报纸叫《浙南日报》,也就现在的《温州日报》的前身。那个报社离我家很近,报社门口有个木头箱子,上头写着投稿箱。我那天心血来潮写了一首小诗,扔了进去。过了几天,我收到平生的第一封信,那个信封上写着叶永烈小朋友收。这封信告诉我:你的稿子写得很好,我们准备在下一期的副刊上发表。就这样过了大概十来天,我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父亲非常高兴地告诉我:“今天在报纸上登出你的诗了!”我去投稿,我父亲是不知道的,所以父亲看到我的小诗能够登在《浙南日报》上非常地高兴。

那首诗其实真正的就是一块“豆腐干”,七十个字。我没想到这首小诗能发表,当时我拿到了九千块钱的稿费,当时是旧币,一万块钱相当于现在的一块钱,所以我的稿费实际上是九毛钱。不管怎么样,这对当时的我来说,鼓舞是很大的。我的一切都是从这块“豆腐干”开始的,这块“豆腐干”点燃了我的文学梦。

身在曹营,心在汉

中学的时候,时间比较多,尤其暑假寒假可以大量地读书。我拼命看书,家里四大书柜的书都差不多被我看光了。到高三的时候,面临选择考什么大学,考什么专业的时候,我一心一意要当记者。我知道北京大学中文系有个新闻专业。可是一打听,那一年大概只招二十几名,我想一个省一名的数量都不到,也许考不上。但是我又非读北京大学不可,正好我姐姐是学化学的,我就决定去念化学。我父亲一听说我要念化学,非常高兴,他说当新闻记者是危险的职业,但你念化学,不管怎么样,毕业了以后可以做做雪花膏,可以做做肥皂,总归有一碗饭吃。就这样,我进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

尽管我走进了那个飘着各种各样、奇奇怪怪气味的大楼,每天在化学实验室里忙碌,可是我身在曹营,心在汉。化学系对门就是文史楼,中文系的大本营。我有时候偷偷到中文系听听课,还加入了中文系的红楼诗社,我还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到处去投稿,大概十篇里头有一篇登出来算很不错了。到了化学系三年级的时候,我开始用文学的笔调写化学,也就是写科学小品。当时,北京市科协有一张报纸,叫《科学小报》,写这种稿子,我百发百中,写一篇登一篇。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中文系的学生,他懂科学的不多,化学系的能写文章的人不多。那我念的是理科,又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所以我一写科学小品就都能够发表。

1959年,我把这些科学小品整理成一本书。当时我才19岁,哪一家出版都不知道。我在新华书店看到上海有一个少年儿童出版社出过类似的书,从版权页上知道他们的地址,把书稿给寄过去了。这本书落到一个责任编辑叫曹燕芳的老师手里。她一看,很喜欢,决定出版。于是,我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碳的一家》。

九百多个为什么,我写了三百多个


我的运气好其实还不只在于此,一个非常奇妙的机缘使我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作者。

曹燕芳当时兼任编《十万个为什么》,她负责物理分册和化学分册。物理分册进行得非常顺利,约的几个作者都写得很好。而化学分册恰恰相反,她约了七位化学老师写,写了一年,交稿后一看,不光是她不满意,编辑部全部投了否定票。为什么呢?因为那七位老师写得非常像教科书。

这时候很着急了,曹燕芳老师突然想到:叶永烈不是投过来一本《碳的一家》吗,此人就是北大化学系的,能不能让他试试看。于是寄来五个“为什么”让我写写看,我就随手就写了五个寄回去。他们一看说叶永烈写得很符合要求,于是就把化学分册所有的“为什么”都寄过来。所以化学分册出版的时候,一共是一百七十五个“为什么”,其中有一百六十三个用了我的回答。

因为化学分册写得好,其他分册的编辑都纷纷来找我约稿,有气象的、有地质的、有生理卫生的、有农业的等等,只要我能写的都给他们写了。所以《十万个为什么》第一版总共是九百多个“为什么”,一共是五册,我一个人就写了三百多个。

身处逆境,还要不要继续写作?


在《十万个为什么》完成之后,我就有点小小的野心了,因为《十万个为什么》都是一篇一篇短文章组成,我想写一个长的文章。于是1961年,我写了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

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寄到少年儿童出版社之后被退稿了。我当时真的想不通,我觉得这本书写得比《十万个为什么》要好,可是为什么被退稿呢?后来才明白,当时饭都吃不饱,但你把未来写得那么好,家里有机器人,客人一来,机器人就端着一杯一杯茶去迎接……这种生活跟现实相差太大了,所以被退稿了。

没有想到这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对我来说又面临着另一种考验。我被下放到农村,整整种了三年的水稻。

但是我一直对文学念念不忘,每天给水稻写日记,从稻种、浸种一直到出苗、播种、插秧等等全过程,我写了厚厚的一本《水稻日记》。日记前头有十三首诗,比如说锄草我也写一首诗,播种也写一首诗。《水稻日记》我一边记,一边开始对虫子萌生兴趣,还写了本书叫《治虫的故事》。即使在那种年代,我还念念不忘十一岁发表那个“豆腐干”时的初心,一直对文学念念不忘,一直坚持写作。

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情

我所有的作品加起来,字数是三千五百万字,虽然我的作品体裁不断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当年十一岁时候定下的宗旨,当年做的文学梦。而且对我来说,一辈子就是做一件事情,尽管“一”是很简单的一个数字,但其实“一”也是一个很深刻的数字,一个需要坚持的数字。

人生其实很短的,你这一辈子加上去也就是这么一点时间,做一件事情要做得好,也还不够,所以我把写作看成凝固的时间、凝固的生命,我把我的所有的精力都凝固在我的作品之中。最近几年,我一边写作一边整理,那么多年所形成的书信、文稿,还有我的档案、创作笔记,还有一千三百多盘的采访录音带……我都捐给了上海图书馆。这些重要的资料不是属于我个人的,而是属于国家的,属于历史的。我本来想,去世之后,在我的墓碑上写一句话——对不起,我不能再为你回答为什么。后来我想想,觉得应该改成——请到上海图书馆来找我。


你看过它的那一版?


第一版 1961年出版

第二版 1964年出版

第三版 1971年出版

第四版 1980年出版

第五版 1990年、1999年出版

第六版 2013年出版




结尾彩蛋

为什么是十万个为什么?

答:《十万个为什么》的名称是借用了苏联科学文艺作家伊林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伊林又是取自英国作家、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诗句:“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


点击「写留言」分享
你记忆中的《十万个为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