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山龙头森林公园位于大明山,系广西三大旅游名山之一,其大部分旅游景点位于中国长寿之乡——广西上林县境内,宛若镶嵌在中国北回归线上的明珠。目前在建大明山龙头森林公园。大明山以“雨后晴翠,层峦叠嶂,满目生机”而得名,被誉为“岭南奇山,人间仙境”。山上有独特的风景地貌,幽景、奥景、险景、水景和意景兼而有之。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峰海拔1760米,是桂中南第一高峰。大明山是天然动植物园,有壮丽磅薄的山巅云海,最具特色的是大明山“仙境”(气象学上称为峨眉佛光或黄山宝光)。大明山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具有雄、险、秀、幽等景观特色,古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做诗咏诗称赞,人们称之为“广西庐山”。 一、概观:天坪仙圩,人间天堂 大明山,是广西弧形山脉的组成部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红水河和右江之间,上林、武鸣、马山3县交界处。西北─东南走向,长约60公里,宽约25公里,与东面的大瑶山等合成广西弧形山脉。 北回归线通过上林县大明山区。山体海拔千米左右,主峰龙头山1760米,是桂中壮族地区最高峰。由寒武系奥陶系轻变质石英砂岩、板状页岩、千枚岩及少量燕山期花岗斑岩组成山地的背斜核心部位,两旁为泥盆纪的坚硬砂页岩,往外则为石炭纪石灰岩。 上林县大明山是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大明山地处北回归线,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有原始森林、多种珍稀生物,特有物种及古老的地层,是一个巨大的自然生物宝库。 大明山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地处南宁北部,距市区仅93公里,是城市游人周末度假休闲的适宜距离。 同时,大明山地处“桂林—南宁—北海”广西旅游黄金线附近,有伊岭岩、金伦洞等景区补充,具有良好的旅游大环境。 大明山山地景观多姿多彩,类型多样。既有拔地而起的桂中第一峰龙头山,也有典型的橄榄河大峡谷景观,更有极富传奇色彩的天坪草甸和海洋古生物化石,集雄、奇、秀、幽于一体。 二、自然风光:明山仙境彩霞边 (一)奇峰幽谷,山泉飞瀑 上林县大明山山高林密,具有典型的山地森林景观和气候。春岚、夏瀑、秋云、冬雪具特色,尤以夏季气候十分凉爽,是炎热的桂南地区消夏避暑的首选之地,而冬雪,是我国最南的赏雪胜地。 上林县大明山水域景观秀丽。有声震数里、落差120多米的高岩巨瀑和水光山色交相辉映的龙湖。大明山生物景观独具风格。是一处巨大的天然动植物园,极具生物科普旅游价值。特别是原始森林和沟谷雨林更灾惊险神奇、野趣盎然,不失为极佳生态旅游场所。 深山飞瀑,分外醒目。瀑布连冲三级,最大一级高约60米,如龙尾摆动,称“三滩龙尾瀑布”。大明山还有一非常罕见的一景,就是“照仙境”。 大明山以“雨后晴翠,层峦迭嶂,满目生机”而得名,又曰“鸣山叠翠”,是桂中最高峰。大明山山川秀丽,雄伟挺拔,峰峦层叠,郁郁葱葱。山上溪流纵横交错,幽谷密林丛生;悬崖飞瀑,险蜂峡谷,云雾缥缈,瞬息万变,是广西难得的一处生态旅游胜地。 (二)生物多样性 上林大明山由于地形复杂,气候独特,动植物资源丰富,相对高差大,形成了明显而奇特的四季景观。“春之岚,夏之瀑,秋之云,冬之雪”是大明山四季景观的缩写。大明山长年云雾缭绕。 大明山区内林木覆盖率高,名贵树种较多,有珍贵的黄山松、成片的云锦杜鹃及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植物的夏腊梅。奇松是黄山一绝,但在大明山亦比比皆是。虽然这些松树未加任何修整,但千姿百态,争妍斗艳的景色则更叫人留连忘返。 大明山浩瀚的次生阔叶林,统领着绵延起伏的山峦,咆哮怒吼的急川,深不见底的峡谷和茫茫千亩的高山草甸。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在3至6公里范围内千余米的绝对高差作用下,更造就了大明山气候的多样性。由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度左右,所以,大明山常有山脚阳光灿烂、山腰大雨倾盆、山顶云遮雾海的奇特景象产生。 (三)岭南布达拉宫 下水源庄坐落在大明山山腰上,被称为“岭南的布达拉宫”。 大明山的夜,并不平静。万虫齐鸣,在山谷里唱响嘹亮的奏鸣曲。天空不见半点星光。黑皴皴的大明山没有显现它的模样,但这欢腾的声乐已经充分展示了它的勃勃生机。 大丰镇东春村下水源避暑山庄就建在大明山东麓的半山腰上,群山环抱,得天独厚。莫明文是避暑山庄的主人,记者去采访他那天是8月11日星期三,山庄的游客不算多,晚上吃过晚饭乘着凉风,他和我们坐在避暑山庄门口闲话家常。 大自然赐予了大明山无穷宝藏,一年四季青山秀丽,景色十分迷人。山上的野生竹笋、香菇、韭菜味道鲜美,野猪、野兔、野生泥鳅加上村民自己养的家禽,稍事加工就是上等美味。 莫明文说起了自己办农家乐的经历。十年前,下水源庄还没有一家旅馆,当时莫明文退伍回家在村委担任村干部,很多迎来送往,吃饭住宿就在他家里解决。大丰镇下水源庄距离上林县城只有10公里,搞农家乐很有优势。在他们的带动下,6年后,下水源庄有了第二家农家乐,接着又有了第三家第四家……如今下水源庄的农家乐已经发展到11家,共有200个床位,可以同时接待400—500人。农家乐引来了众多游客,也带动了庄里的相关产业链:村民们有的挖竹笋,有的割韭菜,有的养鸡养猪,供应游客食用,全庄85户人家都或多或少沾了农家乐的光,增加了收入。 山风习习,凉爽宜人。莫明文跟我们透露了他的心愿:现在他觉得像避暑山庄这样 “小打小闹”的农家乐已经有些不过瘾了,他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就是在下水源庄“搞一个真正的宾馆”,让来下水源旅游的人感受到更好的服务。夜色渐浓,虫鸣声更猛烈,更欢畅了。 三、奇异景致,壮乡传说 (一)奇异景观 由于金属矿藏丰富,引起了地磁场的异常变化,经过断裂带的车辆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发生机器故障,飘过这一地带的云彩也会幻化成奇异的形状和光晕。据县志记载,云彩幻化成图形最奇特的一次是“清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初二,县境东南部上空的云汇集成一大“福”字,笔画分明,至次夜方散。” 上林县大明山的最高峰叫龙头山,由于太阳光在云层和水汽中的衍射作用,龙头峰顶和仙人台等山峰久不久出现一种罕见的灵光投影现象,当地的壮族叫做照仙镜。另外还经常出现一种似风非风、似涛非涛、似雷非雷的鸣声,古人因此把“岜是”改名为“大鸣山”,明代又写成了“大明山”。 每年6月夏至中午,是大明山地区研究太阳直射现象的最佳时刻。这时候大明山的山、树、石在日光下全都出现了奇异的“立竿无影”现象,就是人的影子也缩到脚底下。人的影子在壮族同胞的传统观念中一直是灵魂的标志,影子拉长歪斜,就意味人的灵魂会脱离肉体,这是不吉利的。而影子缩到脚下,这就意味人的灵魂紧紧地附在人的身上,这是大吉之兆。因此大明山地区的壮族先民都在夏至的这天上大明山举行祭祀活动,祈求一年的平安。 大明山周边的地下泉水因地质构造变动也经常呈现奇异的景观。据上林、武鸣县志记载: “光绪八年二月,罗波潭水浊半边清半边,经三日复全清。”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月,百合江上的名为璜淋的大潭(在今两江乡四联村),潭中原澄清的水忽然变为红色,并有如红云的雾气从潭底翻腾冒出,至次年二月始息。” “1984年11月,府城乡喜庆村的覃拉泉,忽有两股黑色水分别从泉缘石缝中涌出,源源不绝,连出七昼夜。黑水呈浮带状在澄清的潭水中缠缠绕绕,如蛇戏水,又不随清水流入河,奇象奇闻轰动遐迩,每日临泉观看不下千人,其中从南宁市来的不少。传说此水能健身除病,许多人下泉洗澡或瓶装携归以作药用。但黑水盛于器皿内过10余分钟即变清,此即所谓黑水不流入河之谜底。当地村人忆说,1944年11月间出浅红色水带1天,1976年11月间,该泉连出浅红色水带7天。在泉出异色水期间,水质无异味,泉傍的覃拉屯民众照常到泉里取水作生活吃用,无异样反应。” “1991年8月,县境大旱,城厢乡串钱村关栏(土名)山谷中的一个溶洞忽然涌出大水,将山间几十亩洼地淹成池塘。附近村民养鱼其中。直至次年8月,溶洞出现吞水现象,村民们赶紧捕鱼,一天多时间水即消完。历年来,该溶洞在雨水较多或正常的年头都是吞水的,但当县内发生大旱时就一反常态吐水成池,大概10年、8年就吐一次,每次驻水期短者几个月,长者一年左右。” 2004年12月在印度洋发生大地震前夕,清彻的灵水突然冒出黄水,这一现象许多老人活了一辈子也没见过,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时,印度洋的大海啸不久就发生了,看来大明山地下的水是与地震带相通的。 大明山峰的云层水汽在阳光的衍射作用下出现一种罕见的灵光投影现象。上林县的八景中有一景叫“仙人照镜”。指的就是龙头峰上的“灵光映像”现象。大明山灵光映像现象是清晨或傍晚,太阳初升或落下时,山顶上云雾翻腾,阳光通过水汽的衍射作用,投映到天边形成一个巨大的彩虹镶边的圆形光影。大明山壮族民间叫它为“仙镜”,这时人站在山顶上就会在“仙镜”上投映出一个巨大的人影,人们把这现象叫“照仙镜”。 “仙镜”现象并不是经常可遇到的,只有在特殊的天气和地磁异常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在我国的峨嵋山上也能看到,称作“佛光”,也叫“峨嵋宝光”;在德国的布洛根山,人们把它叫做“布洛根妖怪”,可见大明山的“仙镜”非常神秘稀奇,因此壮族山民都把上山顶能看到“仙镜”当作最大的幸运。 照“仙镜”的理想地点是大明山的仙人台。当太阳刚升起或即将落山时,如果人们背着太阳站在仙人台上,仙人台下有浓密的云层,阳光照射在人们的身上,影子投射在前面的云雾屏幕上,云雾的水滴把阳光弯曲回折(称为衍射或绕射),把由不同波长所组成的白色光分离成外红内紫的光环,这些衍射的光线只在—定角度上才映入眼帘,这个适当角度的光环正好环绕人们的影子,就形成了能照人影的彩色“仙镜”’,这时人做各种动作,折射在光环中的影子也会随着动作,人停影亦停,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吸引着不少游人。由于大明山多雨,湿度大,“仙镜”现象的频率也比峨嵋山大,这是广西境内独特的旅游资源。 (二)天秤传说 上林县大明山群峰耸竖,远望好像山上没有一块平地,其实大明山上有许多山间平地。当地人把这种山间平地叫“天坪”。这些天坪是一块块长满野草的山间小冲积平原。这些天坪大小不一,大的像飞机场,小的像篮球场般大。最大的一快面积达180亩,据说在战备紧张的70年代曾计划把它开辟成战备机场。在大明山顶共有8个天然草坪,它们同在一条直线上并与北回归线垂直。 天坪的植被也非常奇异,天坪的周围都是高大的乔木或丛生的灌木,而草坪中却一棵树也不长。早些年,保护区的人曾故意在草坪边沿种植过一些竹子、小树,但是许多年过去了,竹子和树木都细小像禾杆,怎么都长不大。不少地质专家、植物专家都深入研究了这一现象,却解不开其中的奥秘。 天坪是一个个充满神秘故事的地方。许多天坪的中间都有宽平的石板分布,这些石板上长满了杂草,掀开杂草便露出了像碑石般的石板,石板上刻满了莫名其妙的文字和线条,这些神秘的文字线条谁也看不懂,当地人管这种“文字”叫“天书”。 据上林、武鸣县志记载,古人曾在五天坪建过一座庙宇,叫三宝殿,称有三位古人在山上修炼,得道成仙,庙是为了纪念这三位仙人而建造。现在五天坪还有庙的遗址。 据当地群众传说,古代曾有一个人上山采药,在天坪上遇见两个人在下棋,他便站在旁边观看,看得入迷后忘记了回去的时间,等他醒悟下山,山下已过去了三十年,家里的人事全非,他才知道遇见了仙人。大明山管理部门根据这个传说,在“天坪”建造了一个世界最大的“棋坪”,并举行了一场可进入吉尼斯纪录的象棋比赛,这场比赛轰动了全国,大明山的天坪因此闻名天下。 (三)怪声之谜 上林县大明山原来的名字叫大鸣山,为什么叫大鸣山呢?据民国四年编纂的上林、武鸣县志载:“每岁秋,烟云郁积,内有声似风非风,似雨非雨,似雷非雷,似波涛非波涛,或三五日或旬日乃止,名曰大鸣。”看来大明山的得名是因为山中经常出现一种奇异的声音。据当地的老人介绍,每当秋日夜晚阴霾密布时,只要进山的人不及时出山,天空中便会出现一种令人恐怖的怪声。这种怪声是在空中传来的,像一头巨大的黄牛在喘叫,遇见这种怪声,人们都急忙下山,如不及时下山,往往在慌乱中迷失方向,转几天也找不到出山的路。对于这种怪声人们都传说是山神在发怒,因此必须等山神的怒气消失后才能进山。这一怪声在解放前经常出现,解放后因为山林被大炼钢铁时过度砍伐,这一怪声就很少听见了。 对于大明山中的这种怪声,一些学者认为是山中地磁异常时录制下的林涛声。他们认为大明山中有巨大的磁铁矿体,当被电离的巨大气流经过磁体时,磁体便会把当时的风声、林涛声、动物的叫声录制下来。这种地磁录制下来的声音在一定的地磁异常情况下又被释放,便产生了“大鸣的怪声”。 这—种“天际怪声”在欧洲莱茵河河谷中也曾经产生过,欧洲人称之为罗累莱女神的歌声。在欧洲莱茵河中游右岸峡谷之中,有一块岩石,名叫“罗累莱”。在岩石上建造有一尊栩栩如生的少女塑像——“罗累莱女神像”。这尊女神像源于一个传说:在远古时代,有一位名叫“罗累莱”的痴情少女被背信弃义的情人抛弃,她愤然从岩石上跳入莱茵河,变成一位美丽的女神。每当旭日东升之时,她坐在岩石上唱着悲切的情歌。据说,当地人在天气不怎么好的时候,时常听到隐隐约约的“女神歌声”。并且,这“歌声”出现时,鸟群就会“深受感动”,显得很不安,乱飞乱叫。美国匹兹堡大学梅尔文·克赖圣教授经过长期观察研究,揭开了这一现象的奥秘:这是大气层的震动声与鸟群呜叫的混合声。原来,黎明时的初升太阳放射出来的电荷微粒子团突然进入地球大气层,使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受到强烈冲击,会使大气层产生一种高能的发光现象并同时产生一种低周波的震动声音来。当外界的阳光、湿度、温度和地电等自然环境条件合适时,低周波震动声音的一部分,就可能传到听觉灵敏的一部分人耳朵里而听到这种“天际怪声”。受这种低周波震动声和非可见光波的影响,鸟类常受迷惑和干扰,使飞行失节而喧叫,与低周波震动共同形成这种奇怪的混合声。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大明山的“怪声”也像罗累莱女神的歌声一样,是电荷微粒子团强烈撞击大气层的分子和原子产生的一种高能的发光现象和同时产生的一种低周波的震动声音。但是这一观点无法解释大明山上的怪声“或三五日或旬日乃止”的现象,还是“地磁异常录制”说较有说服力。不管怎样,大明山这种奇异的怪声现象对许多爱好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旅游者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四、文化积淀: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眷恋的地方 (一)寻访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足迹 明代诗人徐霞客的足迹遍布上林。徐霞客就曾几次来过下水源,在这里留下了他的足迹。 1637年12月21日徐霞客至原上林思陇,22日至白圩蛳螺、三里城,1638年2月13日离开三里,2月14日至原上林周安,2月15日从原上林红渡离开上林。(另一说,当年徐霞客从宾阳将要过上林时,他看见了大明山,“西望双峰峻极,氤氲云表者,大明山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徐老先生,在上林三里盘桓50多天,却没有到大明山考察,是徐霞客的遗憾,更是大明山的遗憾。) 明代大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在考察上林县洋渡河风光时曾赞道:“有江西自上林大明山发源,东流至此,横为洋渡。渡之南,则大峰离立,若建标列戟;渡之北,则石峰回合,中开一峡,外凑如门”,徐霞客把洋渡奇异的山、灵秀的水概括得淋漓尽致。清水河岸有全国著名的唐碑《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城碑》等多处文物古迹。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此留足观赏达50天并写下一万多字的游记。 (二)源远流长的社会历史 大明山历史悠久,很早就受到人类的关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活繁衍,五代时被士人视为神仙居所,宋时成为重要的关隘要道,至少在明代,就被列为地方胜景。明清因为征战不断,大明山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既是义军依托之根据地,又是官府镇压起义军的战场,还是人民躲避战乱的处所;数百年间,兵燹不绝。从五代至清末民初,山上留下不少的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为我们今天更深入的认识大明山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大明山及周边地区在明代以前,基本上都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环境。在明清两代,因战火所及,对山上森林和生态环境有一定破坏,但影响不大。清代,由于北方移民的大量迁入,人口剧增,大明山周边平缓地带和低山森林被大量采伐、烧炭、开垦,森林和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到清末和民国初年,产生“殊多水源渐断”, “虎豹群行伤人”的生态灾害。民国以后,八角等外来植被的大量种植,更加剧了生态破坏;但此期,森林的破坏,还限于大明山周边低山地区,山内大部份植被依然保持着较好的原生状态。建国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人类开始对大明山的资源开发造成大明山周边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剧烈,许多珍稀动物在此期绝迹。到八十年代初,大明山水源林保护区的建立,一些珍稀濒危动物种群开始增加,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大明山才重新涣发青春,并加入了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成为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我们相信,随着全社会对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大明山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珍贵的科学价值,作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必将受到更好的保护。 从马头到两江的地带也是壮族历史文化的“富矿带”,这一地带是大明山阻挡太平洋季风形成的多雨地带,充沛的雨水把大明山上的泥土冲下山脚的断层谷地,沉积成一个个扇形的河谷小平原。这些河谷小平原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因此成为壮族先民最早的农耕稻作区。据广西著名的考古专家郑超雄研究,壮族最古老的方国就诞生在这一地带。著名的元龙坡遗址、安等秧遗址就位于山前小平原上。在这一地带,历史文化沉积层与地理沉积层惊人地重合在一起。 马头乡的大明山脚下有壮族商代的庙宇,有古老的壮族街圩。奇特的是龙头山坳上和山下的圩街相呼应,也有一个地名叫“仙圩”的古迹。据上林武鸣县志记载,大明山“山之最崇处名为镆铘,遥望茫茫极天。登其巅,群峰相向。山坳处有石坪一,石墩八,石灶七,尘不到,苔不封,四周茶树古茂异常,所谓仙圩也”。这“仙圩”可能是古人上山祭祀的场所。 壮族民间传说大明山上有一种神奇的草叫“鸳鸯草”,男人只要身上携带这种草,姑娘便会像着了魔似的紧追不舍。据说“鸳鸯草”的样子像含羞草,只要触动了它的枝叶便会像跳舞般摆动。“鸳鸯草”到底能不能让姑娘像着了魔似的紧追不舍,不得而知,但确实让环大明山周边的许多男人像着了魔似的一拔又一拔地进山寻找这一神秘的草药,发生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在众多珍稀动物中,环大明山地区的壮族同胞最喜爱的是鹭鸟。传说古代壮族先民开发环大明山地区时,这里森林遮天蔽日,看不见土地和水源。后来是鹭鸟的叫声指引壮族先民找到了水源和可开垦的田地,因此壮族先民才在环大明山地区定居下来。为了纪念鹭鸟对壮族先民的贡献,壮族先民于是在铜鼓上铸上了鹭鸟纹,把它当作吉祥物来祭祀,并把最早定居的地方叫做陆斡。(鹭鸟在壮语中的名字叫陆斡) 同时他们最忌讳的动物是飞虎(壮语名叫度邦),这是一种长相像松鼠的动物,学名叫鼯鼠。飞虎腋下长着像皮膜般的翅膀,可以在山间或林间滑翔。飞虎的长相虽然可爱,但它的叫声实在是阴森恐怖,活像人被打死时的惨叫声。传说飞虎飞到哪一个村子凄叫,哪一个村子就会死人,因此飞虎被壮族同胞当作灾星,平常躲避惟恐不及。这一习俗无形中保护了飞虎这一珍稀动物,使大明山成为广西飞虎最多的地区。 (三)诗人墨宝摘录 七律·《上林景观纪行》 明山东麓①纪天方②, 壮祖智城③源古长。 三里洋渡④醉霞客⑤, 六合圣书⑥载盛唐。 石门三月龙母节⑦, 不孤⑧满村状元郎。 鬼斧龙湖⑨归胜景, 风光此处比苏杭。 注:①东麓:山之东坡也,上林县地处大明山东麓。 ②天方:即传奇,如天方夜谈。 ③智城:即唐代壮族王韦厥的都城。 ④三里洋渡:上林的著名风景区。 ⑤霞客:即明代著名大旅行家徐霞客。 ⑥龙母节:是上林石门村三月初三拜祭龙母的节日。 ⑦六合圣书:是指圣书大庙中的六合坚固大宅颂碑。 ⑧不孤村:位于上林县白圩镇。从明代起多出状元,现小村仅有人口390多人,就有180人考入大中专院校读书,以重教崇学闻名于国内外,被誉为“岭南状元村”。 ⑨龙湖:即大龙湖。湖区碧水连天,奇峰并立,素有“水上桂林”“中国下龙湾”之称。 作者:朱日荣 四、大明山主题节日 (一)国际山地养生旅游节 古木参天的岭南奇山大明山,是修身养性的好去处。6月19日,由南宁市旅游局、大明山管委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0年大明山养生旅游节”隆重拉开帷幕。开幕仪式上,13位居住在大明山周边的寿星向人们讲述了长寿秘诀。 头戴礼帽、眼戴墨镜,身穿白色丝绸唐装……13位长寿老人中,最有“明星范儿”的当属百岁寿星罗鼎华老人。这位画家是上林县塘红镇人,在画鲤鱼方面享有盛名。 在热烈的掌声中,罗老不用人搀扶便独自走上了讲台,讲述自己的养生经验。罗老说,他是吃大明山的米、喝大明山的水长大的,遵循着“自然养生、饮食养生、画画养生、精神养生”等规律,心态也十分良好。得知大明山要举办养生旅游节,罗老还特意写了一幅书法表明自己的长寿心得:“善良一生是健康最大的财富”。 昨日,来自上林县西燕镇西燕社区拉甫庄的覃清花老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今年已102岁的她耳聪目明,手脚利索,由于不甘心在家享清福,还包了全家做饭、喂猪、养牛的活。儿子蒙天芳曾经“担心别人说自己不孝”,也试着劝阻过母亲不要再干活,但覃清花说“如果一天到晚只坐着休息,全身都难受”,家人也就由她了。 记者看到,尽管覃清花的脸上已有很多皱纹,但皮肤却相当好,很少有老人斑。昨日,住在大明山山下广场附近的覃清花妹妹也闻讯赶到开幕式现场,准备接姐姐到自己家中玩。这位80岁高龄的妹妹也是皮肤健康光洁,没有斑点。姐妹俩在养生方面有何讲究?“我们真的没什么养生学问,可能是大明山的空气和水特别好,才使得我们兄弟姐妹都比较长寿。”覃清花笑着说。 据了解,森林覆盖率达98.9%的大明山,负离子含量高达19万个/立方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优越的自然环境,让无数居住在大明山周边的居民受益。据初步统计,大明山周边的武鸣、上林、马山三县共164万人口中,至今90~99岁的老人有3188人,100岁以上的有172人,达到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寿星10.46人,超过联合国规定的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寿星7.5人的“长寿之乡标准”。 为此,“2010年大明山养生旅游节”将着眼于长寿养生的探讨与研究,在随后两天的活动中,还将举办“大明山生态旅游与健康养生国际论坛”,邀请联合国国际生态与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及国家旅游局相关人士作养生专题报告。 (二)大明山山花节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朵朵花染红大明山。 山花烂漫是大明山景区最具魅力的春季景观。每年2月至3月,在海拔800米的高山即上山公路12至16公里处地段,分布着十里“红花荷廊”及千顷“灯笼花苑”。3月至4月,大明山杜鹃花长廊里的杜鹃花盛开,此时漫山遍野姹紫嫣红,在龙湖桥头至望兵山一带形成蔚为大观的高山花廊。与此同时,养生之旅、仙境之旅等游道上的山茶花、野菊花、深山含笑等各色山花相继开放,把绿色的大明山装点得色彩缤纷,如诗如画。 五、美食鉴赏 在广西上林县大明山旅游,可以大饱口福。可以在大明山景区附近、品尝到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家菜。广西南宁的菜肴属粤菜系,讲究鲜、嫩、爽、滑,以老友粉和粉饺及各种酸品、粥品小吃最为出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