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光璧”之谜,被淹没两千年的中国古玻璃制造

 睫毛上的风尘 2018-09-12

两千多年前,中国早期玻璃器独树一帜,成就斐然,但这一成就只是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渐渐被揭开并被人们所认识的。以玻璃璧而言,截至本文发表的2012年,全国统计发现约200多件,其中87%出现在湖南,说明当年的湖南为中国古代玻璃的制造中心。专家推测,由于这些玻璃璧外观与玉极为接近,很可能在一些考古发掘中,有玻璃璧被标为玉璧的情况。那么,湖南为什么会成为古代玻璃制造中心,历史上有哪些记载可以体现玻璃璧的影响呢?


谷纹玻璃璧 

战国

直径8.1厘米,厚0.25厘米

1955年长沙市丝茅冲出土

乳白色,上有赭黄色沁痕,饰有凸起的谷粒纹6圈,横有序,纵有列。正面排列谷纹,谷纹触之有毛糙感,背面可见谷纹及网状模痕。玻璃璧是玉璧的仿制品。馆藏玻璃璧数量较多,均为圆形扁平体,中部有一圆孔,颜色有浅绿、乳白、米黄、深绿多种,分别象征青白玉、白玉、黄玉、碧玉,其中以浅绿色者最多,深绿色者最少。纹饰只有谷纹和云纹两种,有的在璧内外缘加一道弦纹。绝大多数璧饰谷纹,有纹饰的一面光滑有光泽,另一面粗涩无光。大多出土于墓主头端中部,或是表示墓主身份,或是作为丧葬用。


湖南地区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玻璃制造中心是有原因的。一是古代湖南不产玉,而玉璧又是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礼器;二是湖南有丰富的制造仿玉玻璃璧的原料。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长沙出连钖 。”专家们认为 ,“连”就是铅,长沙盛产铅矿,这是高铅钡玻璃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料。《湖南省志·地理志》记载:临湘、郴县、桂阳第二十个县 都有丰富的铅锌矿。湘潭、新化、衡阳、沅陵、隆回、绥宁、衡南等县市,都产重晶石,这是高铅钡玻璃必不可少的另一种主要原料,湖南全省二氧化硅的储量极其丰富,这也是玻璃工业最主要的原料,加之湖南地区不产玉,在非常重视玉璧礼器的礼仪之邦的古代中国,湖南地区古代制造人工玉璧的高铅钡玻璃工业,就应运而生了。


除湖南省外,发现玻璃璧的省份,还有广东,江苏,安徽,广西,陕西,重庆,福建, 山东等省市。


全国出土战国秦汉玻璃璧登记表

省份

湖南

广东

江苏

安徽

广西

陕西

重庆

福建

山东

共计

数量

201

18

5

2

2

2

1

1

1

233


从上表可以看出,玻璃璧的90%左右出于楚地。


楚国周边省的玻璃璧,有可能是从楚国流传过去的。看来,玻璃璧是楚国的特产。《战国策·楚策》记载:“楚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


这里说的夜光璧,就是玻璃璧。中国古代的玻璃是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外观像玉,但比玉有更加明亮的光泽。《汉书·西域传》注:“琉璃色泽光润,踰于众玉。”琉璃是中国古代对玻璃的称呼。


《西京杂记》卷二记载:“汉武帝时……白光琉璃为鞍,鞍在暗室中,常照十余丈,如昼日。”所以,古人常常给琉璃冠以“夜光”之名,即当时所谓“夜光之琉璃”,如汉代扬雄《羽猎赋》:“方椎夜光之琉璃。”所谓“夜光之琉璃”,一般是指玻璃。


唐人王翰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里所说的夜光杯,也是指一种高级玻璃杯子。


《汉书·邹阳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班固《西都赋》说昭阳殿“悬黎垂棘,夜光在焉”。所谓“夜光在焉”,是昭阳殿悬挂了夜光璧——仿玉玻璃璧。


李砚祖、张孟常《工艺美术欣赏》一书说:“玻璃璧往往贵重于玉。” 这要看在什么情况下。玻璃璧在其产地湖南并不比玉贵。如湖南资兴80座楚墓中,出土玻璃19件,平均四座有1件。而这些随葬玻璃璧的,并不是高级贵族,多属于中产之家。但在离楚地数千里之外的遥远的北方,就特别珍贵。楚国当时非常害怕强大的秦国,于是将南楚(今湖南地区)生产的特产——秦国所没有的,比玉还要珍贵的高级玻璃璧(夜光璧)献给秦王,以求友好。但是,玻璃璧虽然在秦国比玉还要珍贵,却没有能够打动秦王的心,楚国终于还是被秦国灭亡。1975年陕西省兴平县出土1件现存最大,直径达23.4厘米的深蓝色蒲纹高级玻璃璧,非常精美,可能就是两千年前楚国献给秦国大批高级玻璃璧中的一件。


深蓝色蒲纹玻璃璧

战国

直径23.4厘米

1975年陕西省兴平县茂陵附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璧出土于汉武帝茂陵附近,深蓝色半透明,直径达20多厘米,远大于集中出土于长沙、广州等地的西汉玻璃璧。


玻璃璧的制造工艺技术


湖南出土的玻璃璧,是用中国古代传统的压模工艺制造的。


第一道工序,是制造一个泥模或陶模。


第二道工序是将原料混合,拌匀后放入坩埚内,加热至摄氏1050度以上,使其熔化。


第三道工序,是将熔化了的玻璃液,倒入模内。


第四道工序是压模:由于玻璃液粘度大,不能迅速充满模腔,必须趁玻璃溶液没有变化之前,用泥范把它压成璧状。


古玻璃专家后德俊研究员说:“长沙楚墓中出土的玻璃璧,有纹饰的一面光滑有光泽,另一面则粗涩无光。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刚刚浇入的玻璃温度高,泥范上的花纹就在玻璃表面显示出来,而另一面,因要控制浇入玻璃液的量(即控制璧的厚度)和使玻璃液表面平整,因而耽误了一些时间,使玻璃表面温度下降,粘度增大,盖上另一块泥笵时所形成的表面,就变得粗涩无光了。


湖南战国秦汉墓出土的玻璃璧,绝大多数如后德俊先生所说的,“有纹饰的一面光滑并有光泽,另一面则粗涩无光”。但也有少数玻璃璧,两面都有光泽,都一样光滑,而且都一样有精美的纹饰。如1957 年长沙市左家塘战国楚墓出土的芽谷纹碧绿色玻璃璧和1955年长沙市陈家大山4号战国楚墓出土的墨绿色芽谷纹玻璃璧,两面均有清晰精美的芽谷纹,两面都有光泽,温润如玉。看来,早期玻璃璧制造中存在的一面光泽一面粗涩的技术难题,终于随着制造技术进步而解决了。


云纹玻璃璧

战国

直径14.1厘米,厚0.45厘米

1955年长沙陈家大山出土

墨绿色。正反两面都饰有云纹,有光泽。这件璧直径14.1、重225克,是湖南地区战国玻璃璧中迄今发现最大最重的一件。

这件璧的一个特点是两面均有清晰而优美的云纹,两面都光润如玉。看来,早期谷纹玻璃璧制造中存在的一面光泽一面粗涩的技术问题,终于随着制造技术的进步而解决了。云纹如浮云舒卷,在楚地极为盛行,虽有模拟自然现象的意旨,但更多与当时道家、黄老之说崇尚神仙思想有关。神仙大多居于海上仙山云雾飘渺处,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云纹用于玉器上则屈曲多变,生动流畅,成为当时的主流纹饰。


(本文节选自傅举有撰写的《湖南出土的战国秦汉玻璃璧》)


最后,推荐您读本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