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EMBA俱乐部 一个小男孩眼泪汪汪地跟爸爸说: 爸爸,我有个愿望,我希望有天当我疲惫回家时,你会突然告诉我,其实我们家有1亿财产,之前装穷都是在锻炼我。 这个笑话,让我想起我的一个同事。 他说小时候家里很穷,其他小孩的梦想是可以成为科学家,而他说“我希望我爸爸刨地能刨到金子”,全班大笑,但是他却认真的很。 这就是穷养的孩子,对穷恐惧,对富充满期待。 但有些是真的穷,有些则是父母信奉一种理念“穷养是一种磨练”,那么穷养真的达到初衷了吗? 其实不然。 很多人被穷养的孩子正在体验着那份即便很富有,心里还是很不踏实的感觉。 “穷养”,很多时候就像骗局 很多父母想以穷来调动孩子的斗志,但是只有经历过贫穷的人才知道,“穷”字背后是一个人对生活不能掌控的无奈。 有个朋友40多岁了,她说小时候要参加文艺汇演,看上一条蓝裙子。 但是家里孩子多,任凭她哭和请求,妈妈还是没舍得买,拖着她回了家。 她说: 自己虽然都40多岁的人了,但对蓝裙子有着一份说不出的喜欢。 她会给自己买,给朋友家的孩子买。 连给儿子买蓝色的东西,她都会尤其开心。 就这样,小时候那份未被满足的渴望,她用一辈子都在争取。 其实,像这样“物质穷养”,孩子的委屈还稍微少一点,因为家境是真的不太好。 但“精神穷养”就是不折不扣的骗局,很多人信奉“穷养儿子有出息”。 有个读者说,10岁时,被爸爸送去一个偏远山区的姑姑家,爸爸还嘱咐姑姑干活喊着他一起。 他睡的那个屋一般用来装粮食,所以很多老鼠,有一天半夜老鼠从枕头上窜过去,他吓得哭了很久。 他说那一刻只想快点长大,再也不要花爸爸的钱,再也不要接受他的“虐待”。 可见,“挫折教育”一旦把握不好度,就成了一种忽视。 让孩子埋下委屈、无助、怨恨的种子,所以,为了“穷养”而穷养,很多时候就是以教育为名的“骗局”。 而那份随之而来的“创伤”,会陪伴着孩子长大,甚至就是一生。 “穷养”会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和行为 与磨练意志相比,“穷养”更多地在影响一个人的人格,穷养的孩子大都有这么几种情况: 寒酸的衣服或者“穷”的状态会让一个人畏惧人际关系,总怕被人笑话。 读者云游说,他家有三个男孩,父亲自己有工厂,家庭条件很不错。 有一年和爸妈去旅游,他看好了一双鞋子,但爸妈觉得二哥刚好淘汰下一双鞋,坚决不给他买新的。 于是期待了那么久的旅游,他因为自己穿着一双破鞋子,丝毫没有因为旅程而开心,他只觉得身边所有人都在看他的鞋子。 直到现在,跟人相处时,他还是觉得自卑,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会畏手畏脚,也会去迎合。 “穷”会让一个人处于恐慌中,一旦自己不能完全控制一样东西,TA就会患得患失。 “穷怕了”,经历过贫穷的人常会这么说。 《人民的名义》中赵德汉是个巨贪,却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贪污的巨款悉数保存着。 面对罪证,他说自己家祖祖辈辈是农民,自己穷怕了。 钱可以不花,但是在手里才能让他觉得踏实,当然犯罪是任何理由都开脱不了的,但是“穷”的体验真的会吞噬一个人的安全感。 比如有的人家境明明不错,但爸妈控制他的消费,每当看到同学们有好玩的东西。 他就会想法设法骗妈妈钱,有时候直接从爸妈口袋里偷。 不能说这些不好的习惯是穷养的错,但不可否认,的确是受到了影响。 其实,磨练意志的不是穷养,而是父母的竭尽全力而又心口合一。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小时候家境特别不好,妈妈为了让他上学,连夜走很久去求人。 回家时一身泥水,他说那一刻,他发誓要好好上学。这是因为他看到妈妈对他倾尽全力,他才想要出人头地。 摆脱“穷养”的魔咒,才能走向富足,穷不可怕,怕的是有穷病。 比如: 为了节省1块钱的公交费,走了好几里路,然后耽误了要做的事。 找工作时,为了一点点眼前的好,而失去了更好的机会。 这就是“穷病”,也可以说是因小失大。 那我们到底要怎么做呢? 首先,提升自己的配得感。 曾经有个同事和我说,她可以给父母、孩子、老公花好几千买东西不眨眼,但自己看好一个800块钱的裙子,去逛了3趟都不舍得买。 其实这就是心里有个“不配得”感,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镜子练习来改善。 面对镜子,不断对自己说“我爸爸允许我怎么样,我妈妈允许我怎么样”。不断让自己体验那份“被允许”的感觉。 其次,多做自己肯定,来提升安全感。 列举自己的优势,包括技能和赚钱能力,也就是让自己明白,现在的自己有足够能力可以获得想要的。 最后,还要从小事开始练习,看到想要的那个东西有多值得。 比如不舍得给自己买贵重东西,可以先从买个小物品开始,体验那份快乐感。 然后慢慢换成其他想要的东西,比如买个贵点的衣服,告诉自己可以穿好几年,一个好的形象更利于谈判等等好处。 不可否认的是,即便“穷养”,父母还是爱孩子的。 但最好的爱是对方需要,而不是自己认为。 心理学家弗洛姆说,真正成熟的爱,要包含理解、关心、责任和尊重。 缺少任何一项,都不是一份成熟的爱。 如果为人父母,最好不要活在“理念”里,孩子是活生生的人。 最好的教育是看到TA,而不是所谓的“教育技巧”,因为一个心理匮乏的孩子是没法为自己人生负责的。 如果真的身处贫穷,也让孩子感受那股倔强的斗志,而不是被贫穷裹挟。 如果有过穷养经历,也试着让自己接受背后那份不高明的爱。 因为只有看到这份爱,才能慢慢走出魔咒,进入更好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