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性能优化策略分类1.代码之所以把代码放到第一位,是因为这一点最容易引起技术人员的忽视。很多技术人员拿到一个性能优化的需求以后,言必称缓存、异步、JVM等。实际上,第一步就应该是分析相关的代码,找出相应的瓶颈,再来考虑具体的优化策略。有一些性能问题,完全是由于代码写的不合理,通过直接修改一下代码就能解决问题的,比如for循环次数过多、作了很多无谓的条件判断、相同逻辑重复多次等。 2.数据库数据库的调优,总的来说分为以下三部分: 3.SQL调优这是最常用、每一个技术人员都应该掌握基本的SQL调优手段(包括方法、工具、辅助系统等)。这里以MySQL为例,最常见的方式是,由自带的慢查询日志或者开源的慢查询系统定位到具体的出问题的SQL,然后使用explain、profile等工具来逐步调优,最后经过测试达到效果后上线。这方面的细节,可以参考MySQL索引原理及慢查询优化。 4.架构层面的调优这一类调优包括读写分离、多从库负载均衡、水平和垂直分库分表等方面,一般需要的改动较大,但是频率没有SQL调优高,而且一般需要DBA来配合参与。那么什么时候需要做这些事情?我们可以通过内部监控报警系统(比如Zabbix),定期跟踪一些指标数据是否达到瓶颈,一旦达到瓶颈或者警戒值,就需要考虑这些事情。通常,DBA也会定期监控这些指标值。 5.连接池调优我们的应用为了实现数据库连接的高效获取、对数据库连接的限流等目的,通常会采用连接池类的方案,即每一个应用节点都管理了一个到各个数据库的连接池。随着业务访问量或者数据量的增长,原有的连接池参数可能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这个时候就需要结合当前使用连接池的原理、具体的连接池监控数据和当前的业务量作一个综合的判断,通过反复的几次调试得到最终的调优参数。 缓存分类:本地缓存+分布式缓存
什么情况适合用缓存?考虑以下两种场景:
对于一个缓存服务,理论上来说,随着缓存数据的日益增多,在容量有限的情况下,缓存肯定有一天会满的。如何应对? ① 给缓存服务,选择合适的缓存逐出算法,比如最常见的LRU。 ② 针对当前设置的容量,设置适当的警戒值,比如10G的缓存,当缓存数据达到8G的时候,就开始发出报警,提前排查问题或者扩容。 ③ 给一些没有必要长期保存的key,尽量设置过期时间。 5.缓存是否允许丢失?丢失了怎么办?根据业务场景判断,是否允许丢失。如果不允许,就需要带持久化功能的缓存服务来支持,比如Redis或者Tair。更细节的话,可以根据业务对丢失时间的容忍度,还可以选择更具体的持久化策略,比如Redis的RDB或者AOF。 6.缓存被“击穿”问题对于一些设置了过期时间的key,如果这些key可能会在某些时间点被超高并发地访问,是一种非常“热点”的数据。这个时候,需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缓存被“击穿”的问题。
public String get(key) { String value = redis.get(key); if (value == null) { //代表缓存值过期 //设置3min的超时,防止del操作失败的时候,下次缓存过期一直不能load db if (redis.setnx(key_mutex, 1, 3 * 60) == 1) { //代表设置成功 value = db.get(key); redis.set(key, value, expire_secs); redis.del(key_mutex); } else { //这个时候代表同时候的其他线程已经load db并回设到缓存了,这时候重试获取缓存值即可 sleep(50); get(key); //重试 } } else { return value; } } 异步消息调用1.使用场景针对某些客户端的请求,在服务端可能需要针对这些请求做一些附属的事情,这些事情其实用户并不关心或者用户不需要立即拿到这些事情的处理结果,这种情况就比较适合用异步的方式处理这些事情。 2.作用
一种做法,是额外开辟线程,这里可以采用额外开辟一个线程或者使用线程池的做法,在IO线程(处理请求响应)之外的线程来处理相应的任务,在IO线程中让response先返回。 如果异步线程处理的任务设计的数据量非常巨大,那么可以引入阻塞队列BlockingQueue作进一步的优化。具体做法是让一批异步线程不断地往阻塞队列里扔数据,然后额外起一个处理线程,循环批量从队列里拿预设大小的一批数据,来进行批处理(比如发一个批量的远程服务请求),这样进一步提高了性能。 另一种做法,是使用消息队列(MQ)中间件服务,MQ天生就是异步的。一些额外的任务,可能不需要我这个系统来处理,但是需要其他系统来处理。这个时候可以先把它封装成一个消息,扔到消息队列里面,通过消息中间件的可靠性保证把消息投递到关心它的系统,然后让这个系统来做相应的处理。 比如C端在完成一个提单动作以后,可能需要其它端做一系列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的结果不会立刻对C端用户产生影响,那么就可以先把C端下单的请求响应先返回给用户,返回之前往MQ中发一个消息即可。而且这些事情理应不是C端的负责范围,所以这个时候用MQ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合适。 NoSQL和缓存的区别先说明一下,这里介绍的和缓存那一节不一样,虽然可能会使用一样的数据存储方案(比如Redis或者Tair),但是使用的方式不一样,这一节介绍的是把它作为DB来用。如果当作DB来用,需要有效保证数据存储方案的可用性、可靠性。 1.使用场景需要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看这块业务涉及的数据是否适合用NoSQL来存储,对数据的操作方式是否适合用NoSQL的方式来操作,或者是否需要用到NoSQL的一些额外特性(比如原子加减等)。 如果业务数据不需要和其他数据作关联,不需要事务或者外键之类的支持,而且有可能写入会异常频繁,这个时候就比较适合用NoSQL(比如HBase)。 JVM调优什么时候调?通过监控系统(如没有现成的系统,自己做一个简单的上报监控的系统也很容易)上对一些机器关键指标(gc time、gc count、各个分代的内存大小变化、机器的Load值与CPU使用率、JVM的线程数等)的监控报警,也可以看gc log和jstat等命令的输出,再结合线上JVM进程服务的一些关键接口的性能数据和请求体验,基本上就能定位出当前的JVM是否有问题,以及是否需要调优。 怎么调?
多线程与分布式1.使用场景离线任务、异步任务、大数据任务、耗时较长任务的运行**,适当地利用,可达到加速的效果。 注意:线上对响应时间要求较高的场合,尽量少用多线程,尤其是服务线程需要等待任务线程的场合(很多重大事故就是和这个息息相关),如果一定要用,可以对服务线程设置一个最大等待时间。 2.常见做法如果单机的处理能力可以满足实际业务的需求,那么尽可能地使用单机多线程的处理方式,减少复杂性;反之,则需要使用多机多线程的方式。 对于单机多线程,可以引入线程池的机制,作用有二:
如果单机的处理能力不能满足需求,这个时候需要使用多机多线程的方式。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分布式系统的知识了。首先就必须引入一个单独的节点,作为调度器,其他的机器节点都作为执行器节点。调度器来负责拆分任务,和分发任务到合适的执行器节点;执行器节点按照多线程的方式(也可能是单线程)来执行任务。这个时候,我们整个任务系统就由单击演变成一个集群的系统,而且不同的机器节点有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各个节点之间还有交互。这个时候除了有多线程、线程池等机制,像RPC、心跳等网络通信调用的机制也不可少。后续我会出一个简单的分布式调度运行的框架。 4.度量系统(监控、报警、服务依赖管理)严格来说,度量系统不属于性能优化的范畴,但是这方面和性能优化息息相关,可以说为性能优化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数据参考和支撑。没有度量系统,基本上就没有办法定位到系统的问题,也没有办法有效衡量优化后的效果。很多人不重视这方面,但我认为它是系统稳定性和性能保障的基石。 5.关键流程如果要设计这套系统,总体来说有哪些关键流程需要设计呢? ① 确定指标 ② 采集数据 ③ 计算数据,存储结果 ④ 展现和分析 需要监控和报警哪些指标数据?需要关注哪些?按照需求出发,主要需要二方面的指标:
通常采用异步上报的方式,具体做法有两种:第一种,发到本地的Flume端口,由Flume进程收集到远程的Hadoop集群或者Storm集群来进行运算;第二种,直接在本地运算好以后,使用异步和本地队列的方式,发送到监控服务器。 2.数据计算可以采用离线运算(MapReduce/Hive)或者实时/准实时运算(Storm/Spark)的方式,运算后的结果存入MySQL或者HBase;某些情况,也可以不计算,直接采集发往监控服务器。 3.展现和分析提供统一的展现分析平台,需要带报表(列表/图表)监控和报警的功能。 其他 除了上面介绍的之外,优化还涉及前端、分布式文件系统、CDN、全文索引、空间索引等几方面。限于篇幅,我们留到未来再做介绍。 更多阿里P8架构师系列(关注后即可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