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没有英语思维

 爸爸heli 2018-09-12

记的早些年去新东方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英语学习的“励志”事迹。翻烂多少词典,听坏多少磁带基本上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仿佛,英语除了“苦练”,别无他法。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在论坛里介绍“苦学”的个人先进经验。诚然,这些人最后是成功了,但是成功的代价和效率的确不敢恭维。关键是,这样的事迹给很多父母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为他们并不了解语言学习的原理,而只是关注最后的结果(往往忽视结果的代价及方法的可移植性),最后的出的结论是学英语必须刻苦!明明儿童学习语言并不需要刻苦的练习,时间也不长,单词、句子和语法可以统统不背,家长们却逆其道而行,非要让这个学习过程“刻苦”起来,以个别“英雄事迹”来憧憬自己孩子的“美好未来”。

要想找到适合我们孩子的学习之路,必须先了解语言学习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仅是国外语言教学多年的经验积累,而且是儿童生理和心理研究的成果。

语言首先是一种条件反射

什么是条件反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70-1932)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巴甫洛夫注意到狗在嚼吃食物时淌口水,或者说分泌大量的唾液,唾液分泌是一种本能的反射,我们通常称之为非条件反射(见图1)。

为什么我们没有英语思维

图1

如果在每次给狗进食之前,先给听铃声,这样经多次结合后,当铃声一出现,狗就有唾液分泌。这时,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对这样信号的反射通常称之为条件反射(见图2~4)。

为什么我们没有英语思维

图2

为什么我们没有英语思维

图3

为什么我们没有英语思维

图4

人类作为高级动物,一样具备形成对某种具体刺激条件反射的能力。但是人类的条件反射更复杂、更高级。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就拿杨梅的例子来说,凡是吃过杨梅的人,当看到杨梅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流口水。这种反应都是他在曾经吃过梅子流口水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是条件反射。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年曹操的士兵都没有吃过杨梅,也从没有人告诉他们杨梅是酸的,那也就不会有“望梅止渴”这个成语了。同时,这种条件放射与动物的类似,都是针对某种具体刺激的反应(见图5)。

为什么我们没有英语思维

图5

不仅是看到杨梅的时候,当有人跟我们谈起杨梅的时候,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流口水。这就是人类特有的反应,是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条件反射(见图6)。

为什么我们没有英语思维

图6

人类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在群体中产生了语言,大脑越来越发达,在大脑皮层形成了语言中枢,于是人类能对具体的情景或抽象的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所以,语言首先是一种条件反射。而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内在机理可能很复杂,但是它首先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对于儿童来说,母语语言区和外语语言区在大脑里的建立过程是类似的,年纪越小,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就越小。换句话说,儿童是用学习母语的内在方式来学习第二语言。这就是儿童学习语言,包括第二语言的先天优势!

语言能力是由什么主导?

如果有人对你说“某某人走的像只鸭子”,你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当你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你的大脑可能迅速闪过一个在行走中的鸭子形象;然后那个人又对你说“某某人走的像XX',XX是什么,你不知道,那么你的大脑估计是一片空白,还是不知道那个人走的到底是啥样(见图7)。这些在大脑里闪过的图像,我们通常称之为MIF(mental image flash),对于MIF至今没有一个合适的中文翻译,我们这里暂且称之为“脑海闪图”吧。

为什么我们没有英语思维

图7

脑海闪图(MIF)控制和影响着我们每天所说和所做的事情。虽然我们通常觉察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实际上我们脑海里飞快的闪过各种图像。所有自然的语言表达都要从脑海闪图(MIF)开始。没有它,我们实际上不知道怎么开始甚至不知道该说什么。就像每天上班见到老板,脑海中先是闪过一系列图像或是情景,然后你才会开口跟老板讲话。

随着我们经历的积累,对各种事情的理解在大脑中逐渐形成。每次单一的经历形成了对,诸如天气、时间、文化、情绪、语言、哲学和其他任何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东西的理解,同时也形成了对应的脑海闪图(MIF),这个脑海闪图并不一定就是简单的一个名词或者是动作,而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场景。随着脑海闪图的日积月累,我们的世界开始被定义。这个我们能理解的世界就是我们所有经历总积累的结果,同时也在大脑中形成了我们的脑海闪图数据库(MIF Database)。

拿语言作为例子,考虑下当听到一个词的时候所发生的事情。它会触发一个你能理解的脑海闪图(MIF)。如果你不理解所听到的词,这意味着你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经历所积累的脑海闪图(MIF)。当一个人对某一种语言的“语音”累积了足够多的脑海闪图(MIF),而这些脑海闪图(MIF)可以帮助理解60%~70%该语言的时候,一个人就开始具备脱口而出这种语言的能力了。因此,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是由这个人所积累的脑海闪图(MIF)所主导。正如一个2岁的孩子开始讲话一样,虽然一开始不准确,但是会通过跟大脑中的脑海闪图(MIF)进行比较然后不断的调整来同脑海闪图(MIF)进行匹配,最后达到准确。任何其他的控制和引导都是不自然的,笨拙和难以有效的。不幸的是,这么多年来,我们的语言教学方式似乎并没有遵循这个规律。

语言思维与英语思维

语言思维的理论很复杂,但是大致的脉络是清晰的。我们不妨来看看它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每天的思维,行为大都被语音和与之对应的脑海闪图(MIF)所带领甚至控制,他们闪过的速度太快了,有时候快到我们几乎忽略了他们的存在。当各种语音与之对应的脑海闪图(MIF)在大脑中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形成了大脑通过脑海闪图(MIF)来理解对应语音输入的条件反射,也就是形成了所谓的语言思维。这也就是母语思维的形成过程(见图8)。

为什么我们没有英语思维

到这里,应该很容易理解所谓的“英语思维”了。“英语思维”就是各种英语语音和对应的脑海闪图(MIF)在大脑中形成的条件反射,当听到“Apple”的时候,有“英语思维”的人脑子里会闪过一个“苹果”的形象(当然前提是这个人肯定知道苹果长啥样的),而不是“Apple”这五个字母。

大家一直关注英语思维,实际上英语思维的过程,就是大脑中积累足够多的与语音信号结合的场景和画面。理解这些语音先是通过理解画面来进行的,甚至可以说,先是理解了画面的含义,同时记住了这些语音和这个画面结合。通过一幅幅画面记住并理解了这些语音信号的含义。然后,当现实生活中发现需要输出的场景和大脑中积累的语音信号相吻合时,这些语音类似于条件反射般地脱口而出。这是最初的理解过程。此后,积累的越来越复杂,大脑把这些复杂的内容交叉重组,形成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结果就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不同的内容来输出。因此,英语思维是英语流利表达的基础。而英语思维的前提一定是有足够丰富完整的语音信号和场景积累。

英语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脑海闪图(MIF)的参与。我们知道右脑是负责图像的处理,脑海闪图(MIF)的处理工作是由右脑负责,语言却是左脑的功能。因此英语思维的形成需要左右脑互相紧密配合。我们已经知道,幼少儿在左右脑配合工作方面比成人具有先天的优势,幼少儿对英语思维的形成机制更接近于母语思维。因此,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培养英语思维,只要方法得当,英语思维并不是一件难事。在听力理解能力提高和流利表达方面,我所见到的孩子无一例外地证明了把英语作为整体来理解、抛开母语的翻译过程直接用画面作为媒介来理解英语是完全可行并且有显著效果的。

脑海闪图(MIF)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而只有当脑海闪图(MIF)积累到我们可以理解60%~70%的英语语音输入后,我们才可以具备自然而然的英语输入能力。在这之前的输出都是不自然的中式英语(Chinglish)或是记忆性的模式英语(Model English)。在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出信心前,我们往往会选择沉默。因此,语言沉默期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但是,我们的父母们却很少能懂的这一天,往往是急不可耐的去要求孩子们的英语输出,这对孩子的英语思维的培养并没什么帮助,反而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打击英语的学习兴趣,非常不可取。

中英文互译思维和哑巴英语

具备“英语思维”的人对“Apple”语音的输入是条件反射式的闪过一个苹果的形象。而没有“英语思维”的人脑子里并没有存储“Apple”语音对应的脑海闪图(MIF),他只好从记忆区里去寻找“Apple”这个单词的意义,如果正好他记忆过“Apple”的意义是苹果,那么他首先将“Apple”翻译成 “苹果”,然后大脑迅速闪过“苹果”的形象。这个过程就是所谓的“翻译思维”,我们通常称之为“中英文互译思维”。碰到诸如“Apple”这么简单的单词还好,翻译思维并不会妨碍我们的理解。但是当输入的英语语音变的复杂,英语句子变的更长后,翻译思维的弊病就会显露出来。我们正常的说话速度大概每分钟120到180个字左右,中英文差不多,一般一句话两秒钟就说完了,说话是一句连着一句。两秒长的一句话,就算所有的单词都会,发音和语法都没问题,但需要把所有英文都翻译成中文才能理解,那需要多少时间呢?至少需要4~5秒的时间。这个时候很可能第二句都没听到,第三句话都快讲完了。听都没听全,更不用谈理解了。同时,这也是哑巴英语的主要原因,因为跟不上,听不懂,自然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了。

英语思维是英语正常交流的前提。没有英语思维,永远也听不懂正常语速的英文,永远也听不了长句子,永远也无法进行正常的英语沟通。那为什么我们学了十几年的英语,还是没能具备“英语思维”呢?回想下我们说英文的习惯。当我们要说一句英文的时候,首先是先考虑好这句话的语法结构,然后把要说的中文意思在大脑中逐字逐句的翻译成英文填充到构思好的语法结构中去。这是什么,这叫模式英语(Model English)。有时候,时间很急,我们也顾不上什么语法了,先逐个逐个的蹦单词出来,这样说出来的往往是中式英语。其实,人在正常的语言沟通中,大脑是禁止思考语法规则的。一想到的语法规则,人往往就不能自然的沟通了。很明显,我们在进行母语沟通的时候,有谁还会去考虑语法规则。所以“语法”和“翻译”不但对提高我们的英语语言能力毫无用处,反而阻碍了英语思维的形成。可悲的是,我们的英语教学方式却逆其道而行,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换来的却是满脑子的“翻译思维”,离自由的英语沟通能力越行越远!

总结

  1. 语言思维是一种条件反射。当各种语音与之对应的脑海闪图(MIF)在大脑中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形成了大脑通过脑海闪图(MIF)来理解对应语音输入的条件反射,也就是形成了所谓的语言思维。而我们所说的英语思维就是对英语语音信号一种条件反射。
  2. 英语思维的条件反射需要脑海闪图(MIF)的大量参与来形成,幼少儿由于先天的生理优势比成人更容易建立英语思维能力。但是脑海闪图(MIF)的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形成条件发射前的输出是不自然的或是记忆性的。这就决定了语言学习沉默期的客观存在。
  3. 中英文互译思维是哑巴英语的主要原因,而“语法”和“翻译”的英语学习方式是中英文互译思维的罪魁祸首。中英文互译思维严重阻碍了我们正常的英语沟通能力,只有形成英语思维才能让我们进行正确的,自由的英语交流。

请关注头条号:【英语学糖】。让孩子告别补丁式英文学习,综合提高英文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