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笃君按:古人并不会为了使钻石闪耀而切割钻石,因为他们相信只有钻石原石才具有神奇的魔力。 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1603)一生颇爱请人为自己画像,其肖像以寓意深刻而著名,比如我们在前文介绍的“禽鸟肖像”和“女王持筛肖像”系列。在御用画家的笔下,女王的形象满足了人民对统治者的诸多要求:女王要具备男性君主所拥有的一切美德——她要强大,要坚毅,要有勇气;除此之外,女王还要拥有无与伦比的魅力,遥不可及的优雅,而且浑身还要散发出伟大的母性与悲悯的爱意。为了能点亮这些“美德光环”,女王往往会选取自己的首饰盒中最具象征意义的珠宝,让这些宝石为自己说话。比如,珍珠象征着女王的贞洁无瑕,被称为“维纳斯之石”的绿宝石是美的象征,红宝石代表着女王的仁爱之心,而钻石则是贵族完美的力量和不屈不挠顽强坚毅的象征。 如果说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最喜欢珍珠,那么,俄罗斯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Catherine II ,1729-1796)则最爱钻石。叶卡捷琳娜二世史称叶卡捷琳娜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她是俄罗斯帝国史上在位时间最长(1762年至1796年在位)且最知名的女皇。在其治下,俄罗斯经历了民族复兴达到其历史巅峰,成为欧洲列强之一。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许多肖像上,她都佩戴着象征完美力量与坚毅勇敢的钻石组饰。在下面这一幅由丹麦皇室御用画家埃里克森(V. Eriksen,1722–1782)创作的肖像上,叶卡捷琳娜大帝头戴那一顶专门为其加冕典礼制作的皇冠,在这顶皇冠上面镶嵌着超过五千颗钻石(约三千克拉): ▲ 油画《头戴加冕皇冠的叶卡捷琳娜大帝》(1778-1779) 埃里克森 作 现藏于哥本哈根大卫艺术博物馆 在她的另一幅由俄罗斯肖像画家安特罗波夫(A. Antropov,1716–1795)创作的著名肖像上,这顶加冕皇冠静静地安放在她右手桌上的红丝绒垫子上面:
▲ 油画《叶卡捷琳娜二世肖像》(十八世纪下半叶) 安特罗波夫 作 现藏于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俄罗斯是最大的钻石发现地之一。由于十八世纪钻石切割技术的发展,钻石的晶莹剔透被最佳展现,钻石也因此成为最贵重的宝石之一。在下面这两幅藏于圣彼得堡埃尔米塔什博物馆的肖像画上,叶卡捷琳娜二世满身钻饰: ▲ 油画《叶卡捷琳娜二世肖像》(十八世纪) 瑞典肖像画家罗斯林(A. Roslin,1718-1793) 作 现藏于圣彼得堡埃尔米塔什博物馆 ▲ 油画《叶卡捷琳娜二世肖像》(约1770) 俄罗斯肖像画家罗科托夫(F. Rokotov,1736-1808) 作 现藏于圣彼得堡埃尔米塔什博物馆 叶卡捷琳娜二世头顶镶嵌成十字架形的钻饰皇冠,以此召唤上帝神圣的启示。钻饰皇冠周围衬托着月桂树叶,象征着胜利的荣耀,它赋予头饰以帝王的完美性。她胸前佩戴的辉煌的钻石项链其实是圣安德烈勋章,也就是俄罗斯帝国设立于1698年的最高等级帝国勋章——第一受召使徒圣安德列勋章。勋章上面镶嵌着钻石双头鹰,那是罗曼诺夫皇家徽章。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大部分肖像上,她都佩戴着这一套圣安德烈钻石勋章,英姿飒爽,气宇轩昂。 ▲ 油画《叶卡捷琳娜二世肖像》(1780年代) 奥地利画家冯蓝皮(J. B. von Lampi,1736-1808)作 现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下期预告:坚如钻石 往期文章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