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境浅说》精彩书摘

 七星钓客 2018-09-13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张九龄

 

诗咏庐山瀑布,以健笔写奇景,有声有色,如在云屏九叠之前,与太白之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同极工妙。张在日中观瀑,故言日光与水气相射发,五色宣明,如长虹之悬空际。李诗在月下观之,故言皓月与银练之光,浑成一白,荡入空明。二诗皆用字,张诗状瀑声之壮,虽当晴霁,若风雨破空而来;李诗状瀑势之劲,虽浩浩长风,仍凌虚直泻。诵此二诗,知一条界破青山色七字,未足尽瀑布之奇也。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 维

 

上句言草枯则狐兔难藏,故鹰眼俯瞰,霍如掣电。用一字,有拿云下攫之势。下句言雪消纵辔,所向无前。与风入四蹄轻句,皆用字以状马之神骏。他若花落马蹄香句,同咏马蹄,一写射猎之英风,一写春游之逸趣也。此诗首句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用反装法,便突兀有势。结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句法亦如猎者之反射,尚有余劲也。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李 白

 

此诗起句云: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乃太白《访戴道士不遇》诗也。诗言山桃盛放,春雨初过,流水涓涓,四无人语。犬乃闻足音而吠,见地之幽丽而静也。三句谓鹿本畏人,而深林时见鹿踪,空山鹿友,等鱼鸟之忘机。四句言寺中例打午钟,至溪午而钟声寂寂,道士必云深不知处矣。摩诘《过香积寺》诗:深山何处钟。见寺之远也。此并午钟不闻,见寺之静也。李诗逸气凌云,此作幽秀类王孟,才大者数枝才笔,能以一手持之。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诗借草取喻,虚实兼写。起句实赋字。三四承上荣枯而言。唐人咏物,每有仅于末句见本意者,此作亦同之。但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无确定,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虽严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见智见仁,无所不可。一篇锦瑟,在笺者会意耳。五六句古道荒城,言草所丛生之地。远芳晴翠,写草之状态,而以字、字,绘其虚神,善于体物,琢句尤工。末句由草关合人事。远送王孙,与南浦春来,同一魂消黯黯。作咏物诗者,宜知所取格矣。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此为游破山寺后禅院而作。为寺中深静处,故首二句点题外,以下六句,愈转愈静。三四句在诗律亦可不作对语。由幽径至禅房深处,惟有鸟声潭影耳。鸟多山栖,而写鸟性用一字;水令人远,而写人心用一字。名句遂传千古。末句惟闻钟磬,所谓静中之动,弥见其静也。破山寺即常熟兴福寺,米襄阳所书诗碣,尚在禅堂,照高林明高林。此诗字、字,其平仄不用谐律,作字为佳。余两游此寺,在空心亭凭阑小憩,山容鸟语,不异当年。洵千载名蓝也。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以秋宵之残月,映青峭之峨眉,江上停桡,风景幽绝。无奈轻舟夜发,东下巴渝,回看斜月沉山,思君不见,好山隔面,等于良友分襟也。咏峨眉山月之诗,如:青衣江上水溶溶,隔岸遥闻戒夜钟。间倚竹床听梵放,月华刚到第三峰。神韵悠然,王渔洋最赏心者。峨眉山在汉嘉之青衣江畔,即李诗之清溪。陆放翁《望峨眉》诗:白云堕我前,心目久荡漾。诗人之眷恋名山,有如是者。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诗用赋得体,唐人集中每见之,近代沿为应制诗定例。得某字五言八韵,即五言排律也。此诗以题为暮雨,前六句皆赋雨,惟末句送友,而以泪丝比雨丝,仍关合雨意。首二句,一嵌字,一嵌字,将诗题点明。三四言帆来鸟去,皆在雨中。以字、字,状雨之沾湿。以漠漠”“冥冥,描写雨中虚神。五六言远望海门,因雨而不见;近看浦树,因雨而含滋。收笔归到送李曹,泪点雨丝,同沾襟上,表无限别情也。

 

作诗如用重叠形况字,以酷肖而善体虚神为要。唐诗中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因其流传习见,读者每随口滑过。其实所用叠字,精当不移。他若落日亭亭向客低”“烟渚沉沉浴鹭飞,唐诗此类甚多,皆形况字之圭臬。《诗经》中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已作先河之导矣。

 

高达夫集中,有《赋得征马嘶送友赴朔方》诗云:征马向边州,萧萧嘶未休。思深长带别,声断为兼秋。歧路风将远,关山月共愁。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与韦诗体格相似。韦诗因雨中送友,故赋得暮雨。高诗送友赴朔方,故赋得征马。皆于结句始说明送别。惟韦诗前六句皆赋字,高诗则中四句皆征马与送友,两面夹写,有手挥目送之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