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生】运河畔近百年的老厂!这里有你记忆中最熟悉的“小世界”……

 真友书屋 2018-09-13

清水砖墙、二层坡屋顶的政工楼

(摄于20世纪50年代)


都说,清水砖墙印记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悠悠古运河畔的华丰造纸厂也成了杭州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它的故事……

华丰造纸厂是拱宸桥地区轻纺工业的大工厂之一,地处和睦桥附近,东临西塘河,西至莫干山路,南邻和睦新村,北至湖州街。



华丰造纸厂(以下简称华丰厂)创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前身为“武林造纸厂”,是中国造纸行业重点企业,全国卷烟纸行业的骨干企业。筹建初期,从美国订购一台年产6000吨多缸多网造纸机和切料、蒸煮、打浆、洗涤、锅炉、引擎等配套设备。至民国十三年(1924)正式投产。后因经营不善,被公开标卖。民国二十年(1931)正式更名为“华丰造纸厂”,联合其他厂家,成立了国产纸板联合营业所,形式不断好转。抗战期间,日商接管工厂,改名杭州造纸厂。抗战胜利后,华丰厂得以复业。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以加工订货形式扶植华丰厂恢复生产。1953年11月公私合营。1993年改制为中外合资杭州华丰纸业有限公司。岁月悠悠,华丰厂这块金子招牌,在民族工业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华丰造纸厂大门


华丰厂厂区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14万平方米。厂区内留存有29处建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老建筑物,其中包括27座厂房(仓库),1幢办公楼及1处货运码头,房屋多为二层砖木结构,清水砖外墙,坡屋顶建筑。由于该厂经常进行维护,所以很多老建筑结构稳定,被一直沿用,保持了原有的完整布局,结构形式亦基本保留,只是办公楼、部分厂房的外立面被重新粉刷。



华丰厂除了生产区,还有一个与之相连的生活区。像很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型工厂一样,华丰厂生活区就像个自成一体的小世界,里面有托儿所、子弟学校、卫生所、浴池、食堂、理发室,还有可以放映电影、电视录像的大礼堂,职工上班、下班都在一起,连接成紧密牢靠的关系。最熟悉的记忆,过往种种由此开始蔓延……




卷烟纸闻名中外

只要熟悉华丰的人都知道,华丰主要出产特种纸,其中卷烟纸更是闻名中外,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据华丰厂老职工回忆道,当年厂里生产的卷烟纸,大家都排着队要,6台纸机常年生产卷烟纸,工人们加班加点,还是供不应求,只能按照配额来分。

计划经济时代,“华丰”经济效益曾名列杭州市工业企业和全国造纸行业前茅,那时不管政治运动如何,生产发展一直良好,员工多时达5000余人。

当然,华丰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新中国成立前27年,历尽沧桑,几经沉浮,几易其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41年艰苦奋斗,企业才由小变大,年产量从3245吨增加到42230吨,工业总产值从393.32万元增加到9715万元,不少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主要产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信誉。出口产品远销亚、非、拉和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家知道,一根烟的成本里,有60% 是卷烟纸,因此,作为全国卷烟用纸的主要供应厂家,华丰造纸厂对全国财政收入很重要。当年的厂长都是由轻工部直接派干部来当的。

“五六十年代,造纸原料成本较低,但售价高,因此,利润还是蛮可观的。1983年我们厂就能交税3885万元,实现利润3005万元。”谈起这一点,现年85岁的管鸿福脸上,洋溢着的全是自豪感,深邃的眼神中仿若记起了当年自己进厂时的意气风发。3885万元,翻开华丰造纸厂历年产量产值税利一览表,这一数字丝毫未差,足见当年的辉煌带给老人的震撼。

当然,震撼还不止这一点,我们在《杭州市轻工业志》中注意到这样一句话:新中国成立后实现税利8.2亿元,可建1949年规模的华丰厂175个。

机械造纸的拓荒者

管鸿福是华丰厂的“元老”级员工,1948年进厂,后担任供销科科长,一直在华丰厂干到退休,他说:“我们华丰人肯动脑子,大到厂房设计建造,小到一枚螺丝,都是自己制造的。”的确,“Made in 华丰”这个颇为时髦的词在当年已经被演绎得很完美——

华丰厂是机械造纸的拓荒者,自1947年开始生产卷烟纸,1949年又投产三号机生产,1956年起在烟纸原料中掺用部分自制竹浆,提高了纸的透气性、包灰性能以及燃烧性,1960年起更是创造性地将麻料改用部分废麻(麻绳、麻袋、渔网)(因原料结构改变,卷烟纸品种分为全麻与含麻2种);

1956年为开发浙江丰富的竹资源,华丰厂兴建一套日产17吨(湿纸)的竹浆工程,3月动工,7月30日建成投产,总投资30万元,解决了本厂生产高级报业纸原料供应的困难,还把多余的竹浆运往上海支援其他纸厂;

之后,“Made in 华丰”的势头一发不可收拾:日产2吨的小型造纸机、日产30吨的多缸多网造纸机、日产2吨铁木结构小造纸机和打浆、漂白等设备……随着“大跃进”运动的深入,工农业飞速发展,纯碱烧碱等化工原料供不应求,严重影响造纸工业的发展,华丰厂党委还决定自己生产化工原料,最终投产成功;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烟草经济效益较好,卷烟厂的数量增至100多家,卷烟纸生产企业也日益增多,此时卷烟纸生产厂迫切需要技术改造,华丰纸厂设计制造了真空吸移密封引纸纸机……

一次次的成功是对华丰人努力的最好回报,更是对华丰精神的诠释。

正当华丰发展如火如荼之时,“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开始冲击每个角落,由于当时极左思潮干扰,华丰造纸厂改名为红旗造纸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一度陷入低谷……1978年,恢复原厂名,在之后,经多方寻找合资伙伴,最终与新加坡海外发展有限公司合资成功。1993年底成立了杭州华丰、新丰纸业有限公司。

令人羡慕的各种福利

回忆起往事,几位老工人的脸上是满满的欣喜,毕竟,在那个年代,华丰,是个足以让人自豪的字眼。

华丰厂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当时是很多人羡慕的。一到开饭,大厅里一溜儿排开,有荤有素,有面有米,有汤有粥,厂子好,吃得好,“看病也不要钱。”黄建中说自己有一年生病,住在休养所里,每天上午十点多,食堂大厨都会来问病号们想吃什么,“猪肝面只要一毛钱,基本上就是厂里补贴了。”

当时华丰老工人一个月工资加岗位津贴、补助等有八十元,还有年终奖,机关里的科技干部一个月才拿五六十元。“有几个去机关里工作的年轻人嫌那边工资低,后来又‘逃’回来了。”今年78岁的许文铭笑着回忆。

国营大厂令人羡慕的还有各种福利,劳保用品、活动或者节日的纪念品,这些虽然在现在人看来不值一提,但那时,却也是让很多国营厂门外的人羡慕的东西。黄建中家里,就还有当年华丰厂发的陶瓷杯、搪瓷盆、厂庆手表等等,尽管已经随着年华的逝去新颜不再,却抹上了一层时代的记忆。还不仅如此,“以前商场经常来我们厂搞促销,呢大衣、自行车什么的,都是当年的‘高级货’,或者你去商场买东西,忘带钱了,只要说自己是华丰厂的,再给店员看一下工作证,就可以‘赊账’了。”黄建中说。

老厂里结下一辈子的情谊

华丰厂的生活区还在,很多老员工至今没有搬出。85岁的管鸿福,就在华丰生活区住了半辈子。

“国营大厂员工众多,华丰厂就有两三千人,其中难免会有双职工家庭,为解决孩子没人看管的问题,厂里就自办了托儿所。早上把孩子一起带来,下班再接走,中午休息时还能来看上孩子两眼,喂上两口饭。这样,职工们就能安心工作了。后来还办起了小学、中学。”毕业于天津大学造纸专业的黄建中,进厂后不久被调去教育科直至退休,他说,“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学停招,每一家国营厂都紧缺技术型人才,当时,杭州市决定:千人以上大厂,自己办大学培养人才。华丰厂当仁不让,办了两期大学班,黄建中还成了时任“教授”,三年制的专业培养为华丰储备了大量人才,后期还同浙江工学院(现浙江工业大学)合作办学,据称当年,培养出去的人,其他造纸厂都抢着要呢。


除了学校,小礼堂算得上华丰厂里最热闹的地方了,放电影、办活动都在这里,另外还有许多篮球赛、乒乓赛、拔河比赛,这可是职工们最喜欢的。

食堂、澡堂、卫生所、理发室、托儿所、大礼堂……那时候,一个国营老厂就足以填补日常生活的所有需求。这些老厂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现在想来,那时候的生活半径其实很小。

在那个年代,工厂不仅是工作的地方,还是很多人成长、成家的平台。所以人情味也特别足。除了平日里的家长里短,蜚短流长,也交织着满满的人情味。

“无论是谁,一进厂,车间里面都是师傅带徒弟,所以很多人结婚都是师傅主婚,或者找的对象就是师傅的女儿,还有师傅和徒弟结婚的,虽然婚礼办得很简单,但是场面很大,人多,热闹得不得了,还有的家里吵架了,都是厂里面的人充当老娘舅去调停。”黄建中说说,“那种感情,现在真的很难再有了。”

“那时候同厂同车间人的感情是现在很多人所不能理解的,当年大多住集体宿舍,很多人从单身,合伙追厂里的厂花,到结婚,生孩子,再到后来退休,分开,都结下了一辈子的友谊,到现在都是好朋友。”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如今,为了服从统一规划安排,华丰厂在安吉建新厂,老厂从2018年4月开始停止生产,近百年的华丰厂于同年5月26日正式完成搬迁。不久的将来,华丰区块将利用西塘河水景和华丰造纸厂文化底蕴,建设一座园林风景、生态型的休闲商务花园,在这片土地上焕发新的生机。

 

部分资料来源:今日拱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