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星辉斑斓之星星 2018-09-13

本文参加了【护苗 • 成长】有奖征文活动

读《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有感


      今天,孩子告诉我,语文和英语会背的课文默写有错误,没被表扬,我说:“你不要难过。”孩子说:“我不难过,你从哪看出我难过了。”

     我知道孩子倔强,嘴硬,不愿承认,是怕我太在意,然后说她,孩子也有自尊。

     今天了一篇文章,想和孩子和家长和读者朋友分享一下。

  书名是《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作者沉白,这人的文章我没怎么看好,但是这些心灵鸡汤还是有正能量的,至少有生命动力,虽然和网上这些励志话语差不多,但是还是能够给我们一些正面思考的东西的。比如:

     “生命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一颗快乐的心。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当一件事变好或变坏的概率相同的时候,如果往坏处去想,常常会变坏。”

  我们都希望好事的发生,可是不好的事情,比如我们自己的问题错误就很多。我们越是担心某件事情会变坏,那么它就越来越糟糕。如果你改变了自己的心态,告诉自己事情不是那么糟糕,它很快就会好转。感觉这句话有点道理,虽然不解决实际问题,但是至少让心情好了点。


  所以面对孩子犯的错误,我们尽可能找原因,如果孩子当时就改正了,那说明这是一个好现象,好事情,还说孩子干什么的呢?我就跟我学生说,看到你们作业上红色的订正痕迹,我很高兴,学习就是改正错误的过程,如果我们为了不犯错误,看别人或者抄答案,完美无缺的呈现给老师检查看,这种作业就没有检查的必要了,这样才可怕,同样,一个大学生为了论文的过关抄写别人的论文,混过去了,是不是很可怕。如果政府也在抄袭别人的建筑,搞面子工程,掩盖自己的不足,是不是劳民伤财。无论做什么事,问题一定存在,我们不可能什么都考虑到位,总有不足和疏漏,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用一种严谨的态度和有效的习惯避免常规错误,用知识和经验预知错误,达到逐渐完善的地步。

 

  “澳大利亚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让实验者拥有一份工作,符合他们的能力,年薪和奖金一样,只是工作内容完全不同。让他们各自娶一女性,参加一场晚宴。结果是他们都认为别人的比自己的好。对自己的工作、妻子、晚餐都不满意,不管是自己的选择,还是别人的分配,他们都懊恼自己的运气太差,即使一模一样的苹果给他们,都会认为自己手里的最糟,因为他们想自己得到最好。

  “有一条小鱼,在鱼缸里很快乐,慢慢的,小鱼长大了,觉得鱼缸小了,小鱼变得更加烦闷,于是到了一个更大的鱼缸。没过几天,小鱼又碰壁了,厌倦了这种转圈圈的生活,索性不游动了。于是主人把它放进大海。”

  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那条小鱼,看到常常是自己外面世界的美好,我们想拥有很好的外部环境,想拥有很好的学习条件,想拥有很好的心态,想学有所成,是不是没有注意这些束缚我们发展的不仅是环境问题,还有我们自己的心态是否跟上,我们是否把我们的所学知识扎实的掌握,很多人不满老师的默写,尤其是中小学老师的默写,但是没有扎实的基础,你那万丈高楼能够平稳的建立起来么?

  珍惜自己和身边的人,首先自己要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全部归结于孩子的不是,慢慢的帮助孩子从错误的阴影中走出,只有这样才能轻松前行,扫去心中的阴云,让内心明朗,快乐就来了,美好的事情就会发生。


  同样的道理,如果总是不满,这样会让人无所适从,敬而远之,教育就不存在了。在《红楼梦》的大观园里,贾政让宝玉题诗作对,见一山,叫宝玉题诗。宝玉说:“曲径通幽处”,众人称赞了一下,当然有虚夸的成分,贾政说:“不可谬奖”。到亭子前。命宝玉题名对联。宝玉题“沁芳”,对联是“绕堤柳借伞高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点头微笑。马上开始教育宝玉了,若能在此月夜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然后目光转向宝玉。宝玉不喜欢八股文,被这一说,马上兴致没了。贾政希望宝玉读书取士,功成名就,和我们今天的父母是不是一样,但是,孩子就不爱这圣贤书怎么办,强迫有用吗?这种严父还是挺吓人的。宝玉被贾政这高远的志向连羞带吓,唬得忙低下了头。贾政最想教训的是你怎生的如此糊涂,只知道整日玩乐,不懂上进。但是方式方法却让宝玉无法接受,相反宝玉的姐姐元春还能耐心教宝玉读书识字。当宝玉提到“有凤来仪”。贾政却嘴里骂儿子“畜生”,这就是贾政作了。薛宝钗就很投各自所好,在元妃省亲时候现场题诗“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用得喜庆,符合当时的场面,也算是机智应对吧。所以元春对宝钗很欣赏。当然对黛玉也不错,但是黛玉不合群,不善沟通,不认为元妃有多了不起,歌功颂德不是那么明显,作了“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元妃暗示贾政及时抽身,但贾政唯唯诺诺,放不下的荣华富贵啊。世人几人能放下。

  道德经也说管理,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家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要管理好。最高的层面“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我觉得后人对道德经存在很大的误解,这是我个人解读,以为“无为而治”就是不作为。其实有为不对路更可怕。不作为那要管理者干嘛呢?

 贾政的教育其实到了第三个层面,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有几个能到达老子的层面呢?我还是老实读书写作,奉献给各位,不到之处,请多多包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