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苏轼的上半阕正是最早端午的原意。屈夫子以前,早就有了端午,那时是“禊礼”——“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洁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洁之矣。” 说白了就是洗浴除晦,祈求吉祥。待史记出现《屈原贾生列传》才有了屈原的传说,到南朝后才有了端午祭屈原一说。以致后来有学者怀疑屈原的存在。这是端午的一点考证,本文稍加提及。 …… …… …… …… …… …… 端午将至,慎余里自有心急的主妇迫不及待,想吃粽子了。糯米和鲜肉、赤豆倒是现成的,就是难觅粽箬,上海地方喜欢用新鲜的芦苇叶包粽子,早一个月芦苇叶还细。此时只能去竟成南货店里看看是否有干的箬壳卖。 这箬壳与芦苇叶不是一个品种,那箬叶又叫一叶兰,多年生长常绿宿根性草本植物,根状茎近圆柱形,具节和鳞片。叶单生,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多少皱波状。有点棕树的样子,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各省区以及海南岛、台湾岛等。中医以根状茎成分入药。四季可采,晒干或鲜用。活血散瘀,补虚止咳。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筋骨痛,腰痛,肺虚咳嗽,咯血。也是药食二用。一般买来的是干货,通常是稍稍买一点煞煞馋。 买回家的箬壳用开水泡一下,然后洗净备用。因为是提前一个月左右,这时会包一点赤豆粽和肉粽,除了尝鲜还要试试今年的糯米好坏和秋油的咸度。这头扎的粽子却是最受欢迎,主家包好后总会分给邻里,分食的喜悦,是当年特有的快乐。分食后自会提出中肯的建议:“今年的糯米稍有点粳,赤豆倒蛮糯的,看样子是新赤豆。”或者是“这次秋油不咸下次可多放一点。”有点做样品一样。 端午前后芦苇叶上来了,这时家家户户开始筹备包粽子。可怜偌大一幢楼里,只有一个人会包粽子,这众家姆妈也是老好人,也不推辞,楼里人家自觉排队,今日你家,明日他家,先包的人家也自会分享一点给后面的人家,其乐融融,亲如一家,这也就是石库门文化吧。一圈下来老太太累的不亦乐乎。年复一年,年年如此,其他几家主妇也是乐得偷懒,也不去学习。 直到后来,内子进门。内子的粽子包的那叫一个赞,先就样式多了(众家姆妈只会枕头粽,区分品种看捆线几条),有小脚粽,枕头粽,三角粽,而且棱棱角角三清四落,模样漂亮。坊间传说,女儿家粽子样子好,长大嫁得夫婿相貌好。果然在下相貌虽谈不上俊美无涛,风度翩翩,倒也生的周正,也算慈眉善目,举止淡雅,想来难不成除了岁月的润泽还有内子那漂亮的粽子的缘故?自是笑谈罢了。 枕头粽和三角粽较易学,质量好坏只是区别在紧松之间。小脚粽有点技术含量,用芦苇叶卷成喇叭状将糯米塞进,有时须用筷子触几下加大紧密度,最后用芦苇叶封口,好的外形像极了老太太的脚,所以才有小脚粽一说。 粽子包好了,煮粽子也有点讲究,切记大火猛烧。我家最早使用的二个特大的紫铜锅(一年只用二次,端午和春节),每个可以煮四五十个。关键是焖烧时间,起码要8小时以上,这粽子里的糯米、赤豆才会“稠里”(宁波话,糯到家了)。通常情况下是要烧一晚,现在用煤气很方便,以前用煤的话,夜间还须加一二次煤,添几次水。 一夜辛苦,晨起,满屋的清香,勾起了阵阵食欲,于是急匆匆剥起粽子来。最喜欢的是赤豆粽,喜欢一半赤豆一半米的那种,蘸一点绵白糖,又香又糯,又甜又有嚼劲让人欲罢不能。若由着性子,一口气五六个也行,只是怕顿食,最高指标一次三个。据说这粽子吃顿食,很难治愈。需用糯米扎成灰方解除的了。只是家人常提醒,所以还没试过糯米灰的药。 儿子出生后,内子会包一些袖珍的粽子,一张叶子一个,四五个连在一起,半是玩具半是食物,煞是有趣。此时在下往往也会添乱,取一张芦苇叶(须又大又好的)圈一个小喇叭,也是每年的节目,从小时人哄我,到长大后我哄人,算是另一种文化传承。 白芷 端午的雄黄酒通常也不吃,只是在小朋友额头上写个“王”,那蛇妖是镇不了的,只是象征祛除蛇虫百脚。倒是用苍术白芷来熏蚊子是每年都要做的。提起熏蚊子,文革期间,每周总要安排熏一次,那苍术白芷价格太高,而且这蚊子看来受到文革的熏陶,也是生命顽强,不畏那苍术白芷。于是创新发明“敌敌畏”乳剂来替代。晚间七点,家家搬着弄堂里乘凉,家中门窗关紧,把“敌敌畏”洒在纸上慢慢熏一个小时。效果如何只有天知道,只每次熏好后桌椅板凳须擦好久。还是老祖宗留下的烟熏方法最好。 龙舟,那年月是没有的,直到后来苏州河整治有效果了,水清了,才开始有龙舟比赛,时间也应该在2000年后了。 端午节小孩也佩香囊,因为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本是好事,但上学那会,因为怕同学笑话,与家长对着干,最后在家长的软硬兼施下,只好带上。但到了校门口就偷偷摘下放在书包里回家时再戴上。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粽子日日有,香囊随时取,却没了当年的兴致。为了留点念想,只在新芦苇叶上市时包几个赤豆粽吃吃。也算过了端午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