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3.升阳益胃汤

 昼三夜二205 2018-09-13

73.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汤方

黄芪二两,半夏(汤洗,此一味脉涩者不宜用),人参(去芦),甘草(炙),以上各一两,防风(以其秋旺,故以辛温泻之),白芍药,羌活,独活,以上各五钱,陈皮四钱(连穰),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泽泻(不淋勿用),柴胡,白术,以上各三钱,黄连二钱。

上叹咀,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二枚,去核,水三盏,同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午饭之间服之。

此方出自《脾胃论》。李东垣在方后有一段自释性说明:“何故秋旺用人参、白术、芍药之类反补肺?为脾胃虚,则肺最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

东垣给此方开列的适用证为:脾胃虚弱,倦怠懒动,四肢无力,肢体沉重关节疼痛,口苦口干,纳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其所主之证多发于秋季。部分病人还可出现怕冷战栗之状,表情忧郁,憔悴,面色难看。其总的病机是脾胃虚弱,湿热滞留,阳气被郁,阴火上僭。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本方是一首治疗慢性腹泻的良方

该方由三大类药物组成:一类为升阳药,如柴胡、羌活、独活、防风,既有升清降浊之功,又有风以胜湿的作用;二类为益胃渗湿药,如白术、人参、黄芪、炙甘草、茯苓、半夏、泽泻、白芍,所谓益胃,实为益脾,补脾复渗湿,是为健脾运湿;三为泻阴火药,黄连用以熄阴火。在元气不足与阴火僭越这对矛盾中,元气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在针对亏损和不足用大队健脾益胃药的同时,加用黄连熄阴火,这样就构成了一首对元气不足,谷气下流,营不濡养,阴火僭越病机独具针对性的方剂。

用好本方的关键是,明确“阴火”的病理作用和临床表现。“阴火”在脾胃之气受伤,肺失生化之源,三脏之气受损时发生,阴火产生后,复又对三脏之气再加重损害,形成“火与元气不两立”之病势。临床表现为面如火燎,身无定处发热感,目红,心烦等见症。阴火概念是东垣变治外感之药为治内伤之药,创新用药法则的思想基础,因而是升阳益胃汤立方的思想基础。

我于多年临床中发现,许多久泻不愈的病人,病机不仅与本方证同,其临床表现也极符合“阴火”理论,因而移用该方治疗久泄,效果十分佳良。

 

◎病案举例

久泻案

张某,男,54岁。泄泻20余年。20多岁时即开始泄泻,每日四五次,泻出物或为稀糊状,或为水样,伴腹鸣隐痛。遍服中西药无效。久之体质大降,倦怠乏力,感冒连连,并出现易饥,皮肤不定处灼热感。面苍黄少华,形体消瘦,脉虚数,舌苔薄黄。诊为泄泻,处以升阳益胃汤原方:

红参10g,炒白术12g,黄芪30g,黄连10g,半夏12g,陈皮10g,炙甘草10g,茯苓12g,泽泻30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2g柴胡10g,白芍12g,生姜10g,大枣20g。

水煎,每日1剂,3剂。

服完3剂复诊,便稀程度减,腹鸣、恶寒、易饥感及皮肤灼热感均减轻。续遣原方7剂。

服完7剂三诊,大便成形,日仅2次,腹鸣止,易饥及皮肤灼热感消失。后用参苓白术散善后而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