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胡

 昼三夜二205 2018-09-13

柴胡(《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狭叶柴胡(南柴胡)的根。主产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西北等地。多春秋两季采挖,洗净,润透,切片,晒干,生用或制用。药材性状气微香,味微苦辛(北柴胡)或有油腥气(南柴胡)。均以条粗长,须根少者为佳。其炮制品名称有炒柴胡、醋柴胡、酒柴胡、蜜柴胡、鳖血柴胡等。

【历史】在古代本草中,本品多以茈胡为正名。《新修本草》“茈是古柴胡”,《本草纲目》“茈字有柴、紫二音……茈胡之茈音柴。茈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采而为柴,故苗有芸蒿、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名柴胡也”。别名尚有山菜、茹草(《吴普本草》),柴草(《品汇精要》)等。

秦汉时代,柴胡已被广泛地用于临床。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即有单味柴胡煎服治头痛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将本品列于上品,谓其功效主治为“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比较准确地载录了本品部分功用。在此基础上,《名医别录》又总结了张仲景等医家用药经验,称其“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梁代,《本草经集注》称“此柴胡疗伤寒第一用”。唐代,《药性论》提出本品可“宣畅血气”,“下气消食”,并主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劳乏羸瘦”、“时疾内外热不解”。《日华子本草》记述本品可“除烦止惊”、“消痰止嗽”,主“天行温疾,热狂乏绝”及“胸胁气满”、“健忘”等病证。宋代,柴胡的应用沿袭前代,尤多用治外感病,如《图经本草》曰:“故后人治寒热,此为最要之药'然值得一提的是《本草衍义》对《药性论》等书载主“劳乏羸瘦”提出异议,并渐为后世所接受。时至金元,对柴胡的应用不仅承前人之说而且在某些方面有独到见解和创新。首先,张元素《医学启源》称“此少阳、厥阴引经药也”,并明确言其“引胃气上升”,又因其长于“解散肌热”,故曰:“寒热往来,非柴胡梢不能除”。其次,其徒李东垣师古而不泥古,以本品用于清阳不升或清阳下陷诸证,如补中益气汤内用柴胡,称其“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并谓全方“补其中而升其阳”。明代,《滇南本草》总结前人对柴胡的应用,将其功效归纳为“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除肝家邪热”、“行肝经逆结之气”、“调月经”等。《本草纲目》载录了临床对柴胡的诸多应用,如“治阳气下陷”、“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小儿痘疹余热”等。至此,本草对柴胡功用的认识基本趋于完善。现代临床对其发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用较其他功用更为重视与多用。

【性能】辛、苦,微寒。主归肝、胆、脾、肺经。

【功效】发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

一、表证

柴胡“其性升而散,属阳,故能达表散邪”(《本草经疏》),又长于“发散表热”,故尤强调用于外感发热者。

1. 风寒表证   柴胡为伤寒常用之品,《本草经集注》谓“此柴胡疗伤寒第一用”。《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景岳全书》正柴胡饮,即以本品与防风、生姜、芍药等配伍,治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幼幼集成》柴葛桂枝汤,以柴胡、葛根配入桂枝汤用,治小儿伤风,自汗,发热恶风。若伤寒壮热恶寒,身痛咳嗽而兼气虚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人参败毒散,以柴胡与人参、羌活、前胡等配伍,共奏益气解表,祛痰止咳,止痛之效。若外感风寒,寒邪入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柴胡多与葛根、羌活、黄芩、石膏等同用,可解表清里,如《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若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柴胡“为少阳经表药”(《本草经疏》),最善除半表半里之邪,为伤寒少阳证之要药,常与黄芩、半夏等配伍,如《伤寒论》小柴胡汤。《证治准绳》黄龙汤,亦用本品配黄芩、赤芍、炙甘草,加姜、枣煎服,治小儿外感发热不退或寒热往来。《普济本事方》柴胡散,以柴胡与甘草同用,治伤寒之后,邪入经络,体瘦肌热。此外,柴胡还常与截疟之品如常山等合用,治寒热往来之疟疾。

2.风热表证   柴胡既散风寒之邪,又疏风热之邪。其于风热,性微寒而兼清里热。《普济本事方》川芎散,以本品与川芎、菊花、防风等同用,治风热上壅,鼻塞清涕,眼多眵泪,半边头痛。《彝医植物药》以柴胡、淡竹叶二味水煎服,治外感发热偏热者。《实用中医效验方大全》银柴散,以之与金银花、荆芥、牛蒡子等同用治风热感冒。

此外,因柴胡既散风寒,又疏风热,且尤长退热,故现代临床还多用治外感发热,而不究其风寒风热之别。如《实用中医效验新方大全》板羌柴芩汤,以之与板蓝根、羌活、黄芩配伍,治外感发热盛者。经验方疏解合剂,以之与黄芩、荆芥、防风等配伍,治小儿感冒发热,疗效颇佳[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8) 16]。

二、肝气郁滞诸证

柴胡性善条达肝气而疏肝解郁,《滇南本草》谓“行肝经逆结之气”,“故止左胁肝气疼痛”。又因气郁易化火,柴胡又可“泻肝火”(李杲语),且于气郁化火之烦躁易怒,甚失眠者,本品又可“除烦”(《日华子本草》)安神。故自明代以来,柴胡被视为疏肝解郁之主药、要药。如现代临床极为推崇之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即以本品为主药,配以白芍、香附、川芎等品,用于多种肝郁气滞之证。《中华祖传秘方大全》柴胡合欢汤,以柴胡、陈皮、合欢花三味煎汤代茶温服,治肝郁气滞之上脘痛,腹胀,胁痛,纳呆者。若肝郁气滞化火,柴胡多与长于清泻肝火的栀子同用。如《症因脉治》柴胡清肝饮,以本品配栀子、黄芩、白芍等,治肝经郁火,内伤胁痛。《医醇賸义》后辛汤,以之与栀子、佛手、合欢花、白蒺藜等同用,治肝胆气郁化火之口苦,善太息,胁痛者。《症因脉治》疏肝散,以之配栀子、钩藤、白芍等,治恼怒伤肝,肝火拂逆,不能眠卧。若肝郁脾虚者柴胡又可与补脾之白术、茯苓等合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

肝郁气滞在妇女可引起乳房疾病,月经不调等病证,柴胡亦为常用之药。如《傅青主女科》通肝生乳汤,以本品与白芍、通草、当归等同用,治产后肝郁,乳汁不通。《中医外科临床手册》治乳腺增生方,以本品与香附、淫羊藿、菟丝子、赤芍等同用,治乳腺增生病。若气郁化火成痈者,柴胡亦可使用,如《文琢之中医外科经验论集》瓜蒲通络汤,以之配全瓜蒌、丝瓜络、蒲公英等,治外吹乳痈。《医宗金鉴》橘叶瓜蒌散,以其与橘叶、瓜蒌、连翘、青皮等同用,治乳痈,寒热已退而肿未消者。对月经不调者,柴胡又可疏肝以调经。如《中医妇科治疗学》疏肝解郁汤,以本品与香附、红泽兰、金铃炭等同用,治气郁血滞之经行不畅,量少有血块,伴胸、胁、腰部胀痛。《傅青主女科》平肝开郁止血汤,以之同白芍、三七、黑荆芥等用,治肝郁气滞之月经量多,或崩或漏,胸胁、乳房胀痛,胸闷不舒,郁郁不乐,嗳气少食者。

《审视瑶函》柴胡参术汤,以柴胡与人参、白术、熟地、川芎等同用,治怒伤元阴元阳,双目突然失明者。《医林改错》通气散,以柴胡、香附、川芎研末服,治肝郁气滞,耳聋不闻雷声。《杂病源流犀烛》达郁汤,以之与香附、白蒺藜、橘叶等配伍,治抑郁伤肝,阳痿不起者。《辨证录》解怒补肝汤,以之与白芍、枳壳、泽泻等同用,治大怒伤肝而致泄泻,完谷不化。《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以之配香附、桃仁、苏子等治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痰瘀内结,蒙闭心窍之癫狂。《医学衷中参西录》鸡胚汤,以之配生鸡内金、陈皮、白术等,治气郁臌胀或脾虚气郁饮食不化者。

现代,还将柴胡疏肝解郁用于传染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等病。

三、清阳(气)不升诸证

清阳不升既见于虚证(无力升举),又可见于实证(邪实阻遏)。然以虚证为多,柴胡升举阳气,虚实均用。若属虚者,多与补益药同用若为实者,又多配祛邪之品。如气虚下陷所致的脱肛,子宫下垂及短气,瘀乏等症,可与升麻、黄芪等同用,如《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兰室秘藏》退热汤,以本品与黄芪、地骨皮、升麻等配伍,治表中虚热,或遇夜则甚。《脾胃论》升阳散火汤,以之配参、葛根、升麻、羌活等治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四肢发热倦怠,或骨蒸劳热。《兰室秘藏》参术汤,以参术与柴胡、黄芪、神曲等同用,治脾胃虚弱,食后昏闷,四肢倦怠沉重者。《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陷汤,以柴胡同黄芪、桔梗等用,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同书升麻黄芪汤,以柴胡配升麻、黄芪、当归治小便滴沥不通者。《仙拈集》升气汤,以之与升麻、川芎、当归同用,治大小便气闭。《顾松园医镜》升阳除湿汤,以之配防风、苡仁、茯苓等,治受风飧泄,完谷不化,洞注有声者。《古今医鉴》升阳除湿汤用柴胡与苍术、茯苓、防风等配伍,治湿郁在下者。《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鹿芪止遗汤,以柴胡与鹿角霜(冲服)、黄芪、五味子同用,治小儿虚寒遗尿。

四、痘疹

柴胡因具升散疏泄之性,又可发表退热故于痘疹初、中、末期均为常用,尤以痘疹而伴身热者多用。如《景岳全书》十三味羌活散,以本品配伍羌活、荆芥、婢贼等,治风邪壅滞肌肤,欲发痘疹者。《嵩崖尊生》升解散,以之与升麻、荆芥、防风等同用,治麻疹,额头上疹渐收,身上稠密。《蒲辅周医疗经验》以柴胡清热饮(柴胡、黄芩、地骨皮、赤芍等品)治麻疹,疹已散没,而低热不退者。若疹出身热而下虚者,又可配补益之品,如《兰室秘藏》鼠粘子汤,以柴胡与牛蒡子(鼠粘子)、地骨皮、黄芪等同用,治小儿斑疼已出,稠密身热者。《证治准绳》柴胡四物汤,以之配参、当归、黄芩、地骨皮等,治麻疹收后,身有微热,发枯毛竖,内消骨立,渐渐羸瘦者。

五、头面五官诸疾

柴胡秉升发之性,善上行头面五官,既可散风邪于头面,又泻肝火而促其下潜,阻其上炎扰乱清空之害,或升举清阳而充养头面。故于头面五官之疾,颇为多用。

()头面诸疾

1.头晕头痛   柴胡除用治清阳不升头晕痛外,也可用于风邪上袭所致头痛。因药性微寒,临床以风热头晕头痛多用。如《医学门》清空膏,以本品与防风、羌活、黄芩、黄连、川芎配伍,治风热上壅,头目作痛。《审视瑶函》驱风上清散,以之与荆芥、防风、黄芩、川芎等配伍,治风热上攻,眉棱骨痛。《丹溪手镜》羌活汤,以之与羌活、防风、黄芩、黄连等同用,治风热壅盛,上攻头目,昏眩疼痛及脑痛者。若非风热者,柴胡亦可应用。《仁术便览》苍术复煎汤,以本品与苍术、羌活、藁本等同用,治风湿头痛。《卫生宝鉴》乳香盏落散,以柴胡同罂粟壳、桔梗、陈皮、甘草用,治偏头痛,痛不可忍者。现代以之与丹皮、龙胆草、决明子、菊花等同用,治头风(血管神经性头痛),共奏清肝凉血散风之效。如《医话医论荟要》凉血清肝汤。

2. 面部疮肿   柴胡于面部疮肿,既可上达头面而散邪,又可“宣畅气血”(《药性论》)以利肿消。如《东垣诚效方》普济消毒饮,以之与清热解毒散结之品如黄芩、连翘、玄参、升麻等品配伍,治风热疫毒上攻之大头瘟症。《伤寒全生集》连翘败毒散,以之与连翘、升麻、栀子、牛蒡子等同用,治伤寒汗下不彻,邪毒结于耳下硬肿(发颐)者。现代还常与清热解毒之品合用以治腮腺炎,如《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柴芩夏枯饮,以之与黄芩、蒲公英、夏枯草等配伍,治小儿腮腺炎(痄腮)或伴身热者。

(二)五官疾患

1. 眼疾   柴胡治目疾,至迟自汉代始。《神农本草经》称其可“明目”。唐代《千金要方》以柴胡六铢,决明子十八铢为末,人乳汁和敷目上,治眼目昏暗。明代《本草纲目》谓其可“治目昏,赤痛障翳”。对风邪上袭,肝火上炎,肝郁及清阳不升,目失充养之目疾,柴胡可达上散风邪,泻肝,解郁或升阳,故可用治多种目疾。如《证治准绳》拨云散,以柴胡、羌活、防风、甘草为粗末加薄荷或菊花水煎服治风毒上攻,眼目昏暗,翳膜遮障,羞明热泪,隐涩难开等。《眼科纂要》新制柴连汤,以本品与黄连、扼子、荆芥、防风等配伍疏风清肝,治目暴痒,暴肿,暴红,一二日后,畏风畏明,见光遇风则痛如针刺,或泪下如滚汤者。经验方消毒饮,以柴胡与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之品如蝉蜕、菊花、板蓝根、蒲公英等配伍,治单纯性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症见目赤、羞明、流泪、异物感及睛痛者[中医杂志,1984(1)49]。《审视瑶函》加味逍遥饮,以柴胡与白芍、白术、牡丹皮等同用,治怒气伤肝,脾虚肝郁之目暗不明,头目涩痛。《银海精微》助阳和血汤,以之与黄芪、升麻、当归、蔓荆子等配伍,治血气不调,清阳不升之痛如针刺或双目隐涩难开,睡多眵泪,眼睫无力,常垂闭。

2. 耳疾   耳鸣耳聋多与气机闭阻有关柴胡功善疏畅气机,升清开窍,故于耳鸣耳聋,柴胡亦可使用。如《幼幼新书》通鸣散,以本品与石菖蒲、远志、细辛、磁石等配伍,治窍闭不通之耳聋。《杂病源流犀烛》聪耳芦荟丸,以之与芦荟、大黄、龙胆草等同用,治肝胆火盛,耳内蝉鸣,渐至于聋者。《增补万病回春》滋肾通耳汤,以之与生地、白芍、黄柏、白芷等同用,治肾阴虚火旺之耳聋耳鸣。

3. 口、鼻、咽疾   柴胡亦用治口、咽、鼻部疾患。如《宣明论方》柴胡地骨皮汤(组成同方名),治口糜生疮损烂者。《古今医统大全》升麻柴胡汤,以之与栀子、大青叶、生石膏等为粗末煎水服,治心脾火热上攻之口舌生疮,舌本强,两颊肿痛。《辨证录》宣肺散以本品与黄芩、辛夷、白芥子等配伍,治肺经郁火不宣,致成鼻渊,鼻塞不通浊涕稠黏者。《中华祖传秘方大全》升细汤,以柴胡同细辛、升麻、黄连配用,治副鼻窦炎有效。现代还有医家将《医林改错》会厌逐瘀汤(柴胡、枳壳、桔梗、玄参、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甘草、生地)用治咽喉部肿块,如会厌肿块、咽部息肉、声带结节等,效果颇佳[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8)36]。

六、咳嗽

柴胡治疗咳嗽,除“能达表散邪”(《本草经疏》)或“泻肝火”(李杲语),于外邪或木火刑金咳嗽能却病之因外,还有独立止咳作用。《日华子本草》明确称其“消痰止嗽”,故于虚实咳嗽均可使用。如《证治准绳》清肺饮,以本品与桔梗、荆芥、桑白皮、杏仁等配伍,治肺受风邪客热,嗽声不断痰壅鼻塞,流涕失音者。《症因脉治》家秘胆星汤,以之与胆南星、黄芩、青黛(冲服)、海浮石等同用,治肝胆郁火,咳嗽胸闷,胁肋作痛者。《太平圣惠方》天门冬散,以之同天冬、百合、桑白皮、蓝叶(即现之大青叶)同用治小儿阴虚肺热之心胸烦热,体热咳嗽。

七、 风湿痹证

柴胡能散风邪,开结气,宣郁滞,《名医别录》“除湿痹拘挛”,《药性论》言其“宣畅气血”,并主治“骨节烦疼肩背疼痛”,故风湿痹证,关节疼痛者,亦有使用。如《辨证录》双解风湿汤,以之与防风、苡仁、茯苓、甘草同用,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转侧者。《症因脉治》柴胡独活汤,以之与防风、川芎、苍术等同用,治风湿腰痛。现代还有以之与防己、羌活、川乌、苦参等合用,麻油熬黄丹收膏贴敷治湿热痿痹者,如《中医外治法简编》之健步膏。

八、 疮疡瘰疬

柴胡可“宣畅气血”(《药性论》),李杲言本品“又治疮疡……功用与连翘同”。又因为“少阳、厥阴引经药”(《医学启源》),故所治疮疡部位多在此两经(瘰疬多生于项间,而颈项两侧属少阳经)。如《证治准绳》柴胡扼子散,以之与栀子、丹皮、牛蒡子等配伍,治肝胆经热,疮毒不愈或发热不止。《医宗金鉴》柴胡饮,以本品与龙胆草、夏枯草、浙贝母等同用,治颈项生疮,或项内有核如弹,按之转动,软而不疼。《疬科全书》活络疏肝散,以之与天花粉、牛蒡子、夏枯草、山慈菇等配伍治风火瘰疬。

九、皮肤病

柴胡善宣散郁滞肌表之风邪,于风邪所致皮肤病临床亦有应用如《幼科金针》加减柴胡汤,以之与荆芥、连翘、牛蒡子等同用,治汗粟。《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柴蝉酊,以之与蝉蜕、木贼、苍耳子、苡仁配伍,同浸泡于75%乙醇中,外揉搽患处,治扁平疣。亦有人以疏肝清热,活血化瘀为法治疗黄褐斑,如《中医精方荟萃》疏肝活血汤,以柴胡与栀子、赤芍、红花、薄荷等配伍。

【用法用量】3~15g散邪退热多生用,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可制用。前者柴胡用量可稍大,后者用量偏小。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性能升散,故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气机上逆者不宜。

【按语】

一、柴胡品种、入药部位的讨论

柴胡为伞形科柴胡属植物,柴胡属种类颇多,约120种我国有36种,17变种。除《中国药典》收载的2种(见前柴胡基源)外,尚有近20种入药。过去认为柴胡属植物均可作中药柴胡入药,然近年在东北地区发现有因服大叶柴胡而发生严重中毒事故,故药用品种不可盲目扩大。关于柴胡的入药部位,自古以来以根入药,如《名医别录》所说:“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目前全国虽大部分地区用根,然亦有不少地区以全草入药,商品所谓“竹叶柴胡”、“春柴胡”、“芽柴胡”等即此类型。现代研究证实根与茎叶的质量有差异,两者主要成分和药理作用不同。有人对南柴胡的根与茎叶中有解热、消炎、镇静作用的皂苷、挥发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根中含皂苷而茎叶中不含皂苷,挥发油含量茎叶高于根,挥发油的组成成分,根与茎叶亦不完全一致;根与茎叶的水蒸馏液,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吸收曲线亦不相同,说明根与茎叶的质量不同[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9,(2)19]。现公认柴胡皂苷为柴胡中一种生物活性较强的成分,而茎叶不含,则茎叶不能代表本草中所述柴胡的疗效。可见,历代医家多用柴胡根而不以其茎叶入药是有道理的。当然,部分地区中医亦有习惯用其茎叶者,认为在治疗风邪初感之发热,久热不退,热邪逗留等方面也有作用(《滇南本草》亦有“发汗用嫩蕊”之说),但效果较根为差。他们提出应用柴胡茎叶时,须比根的剂量增加1~2倍,药理实验也得到了平行的结果[中药通报,19827(2)7]。

二、柴胡与银柴胡并分问题的讨论

银柴明与柴胡在历史上存在并分的问题。银柴胡古本草列于柴胡项下,并未分条。然最先所述之“银州柴胡”、“银夏柴胡”却非今之石竹科银柴胡,即《图经本草》所称“叶似竹叶稍紧”之银柴胡,今人考证乃伞形科柴胡属植物银州柴胡(中药志·第二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492),最早记载石竹科银柴胡的是《本草纲目》,其曰:“近时有一种,根似桔梗、沙参,白色而大,市人以伪充银柴胡。”《本草原始》柴胡项下有二图,所绘之“山柴胡”谓以鼠尾(根如鼠尾是柴胡属药材特征之一)者为佳,系指伞形科柴胡,而右侧所绘“银夏柴胡”,谓“根类沙参而大,皮皱色黄白,肉有黄纹,市卖皆然”,当为石竹科银柴胡。可见至少从明代始,石竹科银柴胡已作为柴胡的“伪品”入药。同时,明代《本草经疏》曰:“按今柴胡用者有二种,色白黄而大者为银柴胡,用以治劳热骨蒸;色微黑而细者,用以解表发散。”清代《本草述》曰:“黑色肥短硬苗者主发表退热……又有一种出银州白色者,治劳热用之,以其色白入肺质稍实不轻散,本草惟言银州者胜,未尝分言也。”清代,石竹科银柴胡逐步脱离柴胡而成为独立的新中药。如《本经逢原》、《本草纲目拾遗》等本草著作正式将银柴胡作单项叙述。临床以其为治骨蒸劳热之专药。而对银柴胡(石竹科)名称解释也从产地转向药材外皮色泽,如金御乘曰:“盖银指色言,不指地言,尤金银花白色者曰银花是也。”

银柴胡从柴胡中独立出来,固然是药学上的一大进步,然随着专于退虚热的银柴胡独立,柴胡用治骨蒸劳热已势微。因为一般认为既然柴胡与银柴胡(石竹科)清代以前并未分列,银柴胡又长于退虚热,那么,清代以前本草、方书所称柴胡治骨蒸劳热自然当指清代以后分列出的石竹科银柴胡。《本草衍义》对《药性论》等书所载柴胡主“劳乏羸瘦”提出的异议渐为后世所认同亦基于此。但这一认识未必没有值得推敲之处。从前文论述可知,石竹科银柴胡最早明确记载是在明末《本草纲目》,然柴胡用于虚热,汉代已有记载。如《金匮要略》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治五脏虚热。唐代《药性论》主治“热劳”、“劳乏羸瘦”。宋代,以柴胡用治虚热之方更多,如《博济方》柴胡散,以之与鳖甲、知母、秦艽、甘草同用,治营卫不顺,体热盗汗,筋骨疼痛,多闲少力者。现代常用于脾虚肝郁之逍遥散,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用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本草衍义》曰:“如《经验方》中,治劳热青蒿煎丸,用茈胡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若说以上诸方均为石竹科银柴胡实难令人信服。故此,我们认为对伞形科柴胡用治骨蒸劳热之应用有重新研究的必要。

三、柴胡劫肝阴问题的讨论

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和《幼科要略》(疟门)均提及“柴胡劫肝阴”之论点,这对后世影响很大。赞成者固然众多,批评者亦不少有。如徐灵胎对叶氏这一理论,抨击甚烈。徐氏的眉批云:“古人治疟,独重柴胡,此老偏与圣人相背,独不用柴胡……历古相传之定法,敢于轻毁,即此一端,其立心不可问矣。”又在“柴胡劫肝阴”句下批注云:“此说何来?此老终身与柴胡为仇,何也?”清代医家王孟英反驳徐氏之言曰:“‘柴胡劫肝阴’一语,见林北海重刊张司农《治暑全书》,叶氏引用,原非杜撰。洄溪(灵胎)妄评,殊欠考也”。可见,柴胡“劫肝阴”之说,是对是错,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考《神农本草经》原文,不仅未云柴胡有劫阴之害,反将之放入上品,并曰可“明目,益精”。其后,历代本草均以本品为微寒无毒之药载之。与其辛热温散伤阴之品颇有不同。陈修园称“仲景用至八两(汉代八两约合今之125g)之多,可知性纯”。姜春华教授对柴胡劫肝阴亦持反对意见“叶氏治疟(亦)不用柴胡,认为‘柴胡劫肝阴此语一出,人多盲从柴胡遂为废止,至今影响犹'在”[新医药学杂志,1978(8)13]。

其实,从柴胡的应用来看,其不当为“劫肝阴”之品,柴胡功善发表退热于外感发热极为多用。且用量较大,不说仲景小柴胡汤用柴胡至半斤,近代名医冯成金称“我对柴胡证,每每用1~2两,实践证明,取效极速,且无遗患”[四川中医,199010)13]^泉州老中医留章杰经验凡以柴胡为主药者,每用15~25g。日本学者也报道柴胡用于发汗,可用15~30g[福建中医药,丨984(4)32~33]。若真为劫阴之品,断不敢重用至斯。又外感寒邪入里化热,身热炽盛者,阴津本易耗损,更不得用劫阴之品,然柴葛解肌汤以之为主药,临床疗效颇佳。又《中医治法与方剂》载高彭峰滋水清肝饮,以柴胡与养阴药同用治阴虚肝郁。若柴胡“劫肝阴”,用之非但不能疗疾,反成其害。然临床却并非如此。又有人临证凡见胸胁不舒或疼痛,口干,舌红少津者,常采用养肝阴,疏肝气之法,每于一贯煎中加柴胡,称未见柴胡升阳而致肝阴被劫之弊[新中医,1989(11):45]。

当然也应当看到,柴胡为疏肝解郁之要药,用治肝郁气滞,多配伍其他行肝气之品如香附、青皮、陈皮等,这类药芳香辛燥,对阴津颇有耗损。又,肝郁气滞者,若气郁化火火热本易伤阴(津),故临床尤其使用疏肝解郁的方剂(其中,柴胡多为主药)时,部分患者或可在服药期出现口干咽燥,舌红少津等现象医家可适当调整方药,而不必将“劫肝阴”之弊尽归柴胡。更无需“畏柴胡如虎”[《通俗伤寒论》(卷二]但为柴胡之适应证,可放胆用之。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柴胡主要含皂苷类成分,如柴胡皂苷abd、f等。柴胡挥发油中含2-甲基环戊酮、柠檬烯、月桂烯、香芹酮、戊酸、己酸、庚酸、辛酸、2-辛烯酸、壬酸、γ-庚烯酸等。柴胡还含多糖、植物留醇及黄酮类成分等。

二、 药理作用

柴胡有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惊厥、镇咳、保肝、利胆、抗溃疡等作用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能抑制溶血性链球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钩端螺旋体、疟原虫,抗流感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肝炎病毒和I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柴胡多糖能提高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柴胡皂苷可促进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有降血压、减慢心率、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还能降低蛋白尿及肾小球病变。此外,柴胡还有抗肿瘤作用,对入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及小鼠移植S180实体瘤有抑制作用,能抑制艾氏腹水瘤细胞。柴胡皂苷ad可升高正常和麻醉大鼠血糖。

三、 临床新用

1. 退热   用柴胡煎剂保留灌肠治疗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白血病等高热42例,以柴胡40g加水400ml,以文火煎煮,取汁200ml每次40~60ml,在适宜温度下行灌肠,每次保留半小时左右,每日1~2次,总有效率达91.1%[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5)295]。用柴胡注射液及柴胡糖浆,临床观察197例发热患者,其中感冒115例,扁桃体炎39例,大叶性肺炎16例,急性支气管炎21例急性咽6例,以北柴胡注射液治疗110例,总有效率54.54%柴胡糖浆口服20ml每日3次,治87例,总有效率为78.15%[贵州药讯1981(1)33]。用柴胡注射液双侧曲池穴位注射治疗感冒高热50例,均在注射1次后体温降至正常[河北中医,200527(9)658]。以柴胡注射液滴鼻,观察128例小儿38.5T以上发热者,结果降温有效率为87.23%[中国乡村医学2001,8(1)32]。

2. 治疗咳嗽   以柴胡镇咳片(以生产柴胡注射液的残渣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制成)治疗因感冒、急慢性气管炎、肺炎、肺癌等引起的咳嗽1005例,总有效率85.8%[广后医学,19874)41]。

3. 治疗感冒   用柴胡滴丸治疗感冒114例,临床治愈率达94.7%,对风热感冒重度患者疗效优于柴胡口服液[中国医药导刊20002(3)37]。用柴莪(柴胡、石膏、大黄、莪术)退热栓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对卫分证、卫气同病证的有效率分别为77.75%和83.335%,与吲哚美辛栓疗效亦相当[中国中医急症,2005,14(6)505]。用柴胡注射液14~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天,治疗风寒型感冒200例,全部有效[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1)1471]。

4. 治疗病毒性肝炎   以甘柴合剂(甘草、柴胡各半)每次10ml,日3次(相当甘草、柴胡各15g/d),小儿减半,治疗11例病毒性肝炎,疗效满意特别对降谷丙转氨酶较为突出[新医药学杂志,1974218]。用柴胡注射液10~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病毒性肝炎120例,其中急性病例97例,有效率为98.4%,慢性病例23例,有效率为100%[中西医结合资料选编(甘肃·19781]。每日口服肝复康(人参茎叶皂苷,柴胡皂苷按101制成片剂,每片27.5mg)3~61个月1疗程,连续治2~3个疗程。结果,360例中,治疗组临床控制66例,显效87例,有效166例,无效41例,总有效率88.6%[吉林中医药,1986,(5)10]。

5. 治疗高脂血症   柴胡注射液每次肌内注射4ml(含生药4g),每日1次,15~20天为1疗程另有柴胡煎剂每次服20ml(相当生药3g加适量罗汉果调味),每日3次,3周为1疗程。两种方法分别治疗68例和86例,结果均表明其有较好的降低甘油三酯作用[广西医学,1985(6)29丨;中医杂志,1988(2)62]。

6. 治疗扁平疣   选择母疣,常规皮肤消毒,用灭菌注射器及皮试针头抽柴胡注射液,从母疣边缘进针至基底部反抽无回血即注入上药,依皮疹大小每次注射0.2~0.5ml,至疣体发白即可。拔针后创面稍压1~2分钟。1周后根据皮疹变化再决定下次是否继续注射。结果治疗扁平疣39例,痊愈(疣体全消失)35例,占89.7%。显效(疣体比原有缩小,低平,部分消失)4例,占10.3%[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4)212]。

7.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柴胡注射液肌内注射,剂量为2ml,每日2次,治疗30例。均在腮腺肿大1天后开始用药。结果柴胡注射液组用药2天显效12例,占40%用药4天治愈28例,占93%[江西中医药,199728(2)17]。

8.治疗功能性水肿   用柴胡20g,黄芪40g煎服,治疗功能性水肿57例(均为女性),年龄41~60岁,病程1~4年,均经中西医多方治疗确诊为功能性水肿而不愈者,服本方后,水肿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共40例水肿症状明显减轻,已不影响工作和学习为有效,共13例[辽宁中医杂志,1991,12)22]。

9. 治疗急性乳腺炎   用柴胡9g全蝎3g(研细末)两味,以柴胡煎汤吞服全蝎末1日1次治急性乳腺炎250例。结果痊愈201例(其中服药1次痊132例,服药2次痊愈68例,服药3次痊愈1例),显效47例,无效2例有效率99.2%。一般病程短者只服1次即可治愈[时珍国药研究,19934(1) 40]。

10.治疗丝状疣   用柴胡注射液外敷外涂丝状疣50例,每次湿敷30分钟、涂搽10分钟,每天2~3次,连用2周,总有效率88%[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6(2)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