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枯草

 昼三夜二205 2018-09-13

夏枯草(《神农本草经》)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夏枯草的果穗。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多为栽培。夏季果穗半枯时采收。以色紫褐、穗大者为佳。去除杂质、晒干、生用。

【历史】本草夏至后即枯干,故得此名。又因色紫褐如铁色,《本草纲目》又称之为铁色草。《神农本草经》将本品列于下品,谓之“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癥,散癭结气,脚肿湿痹”。《本草衍义补遗》则言“补养血脉”。《滇南本草》谓能“祛肝风”、“行肝气”,“治口眼埚斜,……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疬,周身结核”。《生草药性备要》综合了前人的认识,认为本品“去痰消脓。治瘰疬,清上补下去眼膜,止痛”。《本草从新》将《滇南本草》所谓“周身结核”具体化,指出本品可“治瘰疬、鼠瘘、瘿瘤、癥坚、乳痈、乳岩”。至此,本草学对夏枯草功用的认识已趋于完备。

【性能】辛、苦,寒。主归肝、胆经。

【功效】清肝明目,消肿散结。

【应用】

一、 肝热目痛

夏枯草苦寒,入肝胆经,可清泻肝胆经实热,治疗肝热上冲,目珠赤痛之证,如《张氏医通》夏枯草散,即以本品与香附、炙甘草同用,治疗“肝热气滞,目珠痛,夜剧”。《眼科阐微》香附散,药物组成同上,用于“目珠疼痛,眉骨及半边头痛”。《易简方》以本品浸于砂糖水中后服用治“目珠疼痛”。临床报道夏枯草提取物治疗角膜炎具有显著疗效[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027(3)236-239]夏枯草膏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肝郁化火型)30例均获显著疗效[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717(5)252-254]。

二、 瘰疬瘿瘤

夏枯草辛开苦泄,可“破癥,散瘿结气”(《神农本草经》),宜于气郁痰结之瘰疬瘿瘤。

1. 瘰疬   因肝郁化火,耗灼津液,炼液为痰,痰气交阻所致。本品辛行肝郁,苦泄肝火,为治疗瘰疬常用药。如《外科正宗》夏枯草汤,即以本品与当归、贝母、柴胡等同用,治疗“瘰疬马刀,不问已溃未溃”之证。《疬科全书》消肿汤,以^品配玄参、天花粉、山慈菇等同用,治“无名疬,骤'然红肿”。《顾氏医经读本》昆布散,以夏枯草合昆布、香附、玄参、牡蛎、半夏、白芥子,治“马刀,虚痰入络项侧胀硬”。《证治准绳》防风羌活汤,以本品与连翘、升麻、牛蒡子、黄芩、海藻、昆布同用,治疗“瘰疬发热”。《疡医大全》消疬丸,以本品与连翘、蓖麻仁同用。临床报道夏枯草50g水煎服,或泡茶频服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50例,病程长伴破溃不愈反复发作者,可加白头翁10g,陈皮10g,煎服。治愈率100%[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7(4)15]。

2. 瘿瘤   本病因忧思郁怒,肝气不舒气郁痰凝所致,夏枯草为“消瘿”佳品。关于这一点,传统本草论述颇多,但相关的方剂应用却属少见现代临床对此开展了细致的研究和应用。临床报道夏枯草膏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54例,服药3~6个月,痊愈4例,显效32例,无效18例[广西医学200527(8)1255-1257]消瘰丸(牡蛎,生黄芪,三棱,莪术,血竭生乳香,生没药,龙胆草,玄参,浙贝母等)加夏枯草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炎均取得良好疗效[四川中医,201331(1)115-117]消瘿汤(海藻、昆布、夏枯草、玄参、浙贝母、炮山甲、三棱、莪术等)煎服,隔日1剂,治疗单纯性地方性甲状腺肿大与甲状腺腺瘤129例,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组97例,痊愈率65.9%,总有效率90.7%甲状腺腺瘤组32例,痊愈率62.5%总有效率87.5%[内蒙古中医药1994(4)25]。

三、肝阳化风

夏枯草味辛入肝经,可疏肝解郁,祛风通络;又苦以泄降,能平降肝阳,宜于肝阳化风,眩晕抽搐,风痰阻络,口眼啮斜等证。如《本草纲目》单用本品治疗“产后血晕,心气欲绝”。《滇南本草》以本品与胆南星、防风、钩藤同用,治疗口眼嗝斜。《闽东本草》以鲜夏枯草与冰糖同用,治头目眩晕。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高血压。临床报道,鲜夏枯草全草水浸出液治疗顽固型高血压40例,每日2次,对顽固型血压的症状改善有一定作用[四川中医200119(11)23-24];夏枯草口服液治疗肝郁化火证高血压197例,有效率达到94.8%且无任何副作用[中国新药杂志,200716(12)971-973]。自拟夏枯草汤(夏枯草、玄参、黄芩、龙齿、珍珠母、生地等)治疗肝火上炎兼络脉瘀滞型高血压37例,有效率达到92.5%[陕西中医,200627(2)162-163]苦辛酸降法(夏枯草、蒺藜、桑叶、草决明等)治疗高血压取得疗效[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1(38)732-735]。

【用法用量】6~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阳,脾胃虚弱者慎服。

【按语】

一、关于夏枯草性味和用量的讨论

夏枯草一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该书记其“味苦辛,寒。”后世多依承此说或稍作更改,如《本草求真》谓:“夏枯草,辛苦微寒。”但亦有不提其性寒者,如《本草正》注明本品“味微苦,微辛。”《重庆堂随笔》则认为,“夏枯草,微辛而甘”。更有以张石顽为代表的少数医家,主张应将其药性易寒为温,这种观点在《本草正义》中有充分的论述:“夏枯草之性,《本经》本言苦辛,并无寒字,孙氏问经堂本可证。而自《千金》以后,皆加一寒字于辛字之下,然此草夏至自枯,故得此名。丹溪谓其禀纯阳之气,得阴气而即死,观其主瘰疬,破癥散结,脚肿湿痹,皆以宣通泄化见长,必具有温和之气,方能消释坚凝,疏通窒滞,不当有寒凉之作用。石顽《逢原》改为苦辛温,自有至理,苦能泄降,辛能疏化,温能流通,善于宣泄肝胆木火之郁窒,而顺利气血之运行。凡凝痰结气,风寒痹着,皆其专职。”若以本品夏至后即枯,纯禀阳气一点,就断定其性温,固不足取,而加以证测药的分析,则上述观点不无道理。然而,瘰疬一证多因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风火邪毒结滞所致,治疗以疏肝解郁,祛风清热为主,夏枯草辛开苦降,性寒,正可起到疏肝解郁,散结消肿,清热泻火的作用,故为“大治瘰疬,散结气”(《神农本草经》)之品。温性的药物固然可因其“温能流通”、“温助血行”而消肿散结,如麻黄之辛微苦温用于关节肿痛、阴疽漫肿、山慈菇之苦微温用于疔疮恶肿。但是也应看到,诸多寒凉药物同样有消肿散结之功,清热解毒药之多不必列数,仅以擅消瘰疬者为例,就有玄参、天花粉、海藻、昆布、川贝、连翘等皆属寒凉。因此认为,夏枯草性味辛苦寒的观点,在理论和应用上是有根据的。

至于本品用量,一般观点是内服6~15g外用适量。查历代文献,内服量有多达60g(干品)或90g(鲜品)者。但有报道称本品可引起或轻或重的毒性反应,建议内服剂量应在15g以内。因此,夏枯草内服量以6~15g为宜,外用量视患部面积而定,不可过大。鲜用本品时剂量可稍大,脾胃亏虚者宜慎用,有过敏史者更应严格控制用量。

二、关于夏枯草补肝养血作用的讨论

夏枯草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入下品,原因是本品能消瘰散结,易克伐正气。然自宋金元起,人们逐渐认到其补肝养血的作用,如《本草衍义补遗》即称本品“补养血脉”,朱丹溪亦云“《本草》言夏枯草大治瘰疬散结气。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而不言及。”李时珍以主治反证功效,颇有新见:“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痛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盖目珠连目本,肝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草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本草求真》亦云:“夏枯草……讵知气虽寒而味则辛凡结得辛则散,其气虽寒犹温故云能以补血也。”《重庆堂随笔》独树一帜,命之味甘而辛,云“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可以说,夏枯草补肝养血作用在理论上已趋完备,再来看临床实践,前面介绍夏枯草治疗肝阳化风证时就隐含了这一作用,肝阳化风的根本原因是肝肾阴虚,夏枯草在这里的作用是双重的,既疏肝平肝,又补肝养血,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治疗产后血晕(阴血不足,肝阳上亢)、口眼㖞斜(经络气血亏虚,风痰乘虚滞留)。

除此之外,夏枯草补肝养血作用还可用于其他方面,如《简要济众方》补肝散,以本品与香附、腊茶同用,治疗“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筋脉痛,及眼羞明怕日”。《太平圣惠方》以本品单用,米饮调下,治疗血虚肝热,血崩不止。《本草纲目》将夏枯草花阴干为末,治疗冲任不固,赤白带下。《本草纲目》又引《乾坤生意》方,以夏枯草煎浓汁,日日洗之,治疗血虚不荣肌肤,汗斑白点。《医方易简》完善丸,以本品与连翘、金银花、甘草同用,治疗痔漏出血,日久不愈,内热而兼血虚之证。夏枯草的补肝养血作用涉及许多方面,不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对夏枯草的了解就缺少重要的一部分。

三、关于夏枯草毒副作用的讨论

本品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下品药,按分类规律属“有毒”药,但其真实含义是作用猛烈,可以攻邪,而非现在意义的毒性药。因此《名医别录》即谓之“无毒”,并得到历代绝大多数医家的肯定,“非但无毒,还可补益”,这是后人的进一步认识。然而有人已发现了夏枯草的不良反应,轻者出现皮肤麻疹、丘疼、红斑遍身瘙痒不止,重则胃脘痛,恶呕晕眩心悸怔忡,腹痛泄泻,并提出有过敏史者内服外用均当慎重,这点应引起注意。还有报道一名女性患者曾因口疮服中药,自加夏枯草一把,服药后全身奇痒,起红疹,停药后缓解。1年后因颌下淋巴结肿大,自用夏枯草鲜品一把煎汤,服后数分钟周身发痒,起红疹,心慌、冷汗,继而昏倒,被诊为过敏性休克。这提示我们使用本品不要过量,不可超过15g鲜品可适当增加用量需长期服用时,要在2个疗程之间间隔7天左右有过敏史者慎用本品。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夏枯草主要含三萜类、黄酮类、留体糖苷及香豆素类。三萜类有乌苏酸、白桦脂酸、3α-二羟基乌苏烷、12--28-烷酸、24-三羟基齐墩果烷、1113(18)-双烯-28-烷酸黄酮类有飞燕草素、矢车菊素、迷迭香酸、木犀草素;留体糖类有β-谷甾醇葡萄糖苷、豆甾醇葡萄糖苷、豆留-7--3β-醇、β-D-葡萄糖苷;香豆素类有伞形花内酯、马栗树皮苷、东莨菪素。其他尚有d-樟脑、d-小茴香酮、夏枯草素等。

二、 药理作用

夏枯草煎剂、水浸剂、乙醇水浸剂、乙醇浸剂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且低浓度时可兴奋心脏,高浓度则表现出抑制作用。水煎醇沉液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水煎醇沉液有免疫抑制作用,表现为使肾上腺重量增加,而胸腺和脾脏重量减轻,又使血中皮质醇水平提高,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及人型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乙醇浸液可抗铜绿假单胞菌。水浸剂抗皮肤真菌。此外,本品还有降血糖作用和组胺样作用。

三、 临床新用

1. 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疼痛   鲜夏枯草全草60~90g,水煎服[《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2. 治疗白喉   夏枯草配重楼、金银花、麦冬、北沙参、玄参、山豆根等。观察24例,治愈率100%,平均疗程7~8天[中华医史杂志,200434(2)79-82]。

3. 治疗肺结核   夏枯草60g水煎服或用夏枯草10kg加水煎至5000ml1kg红糖收膏,早晚各服1次,每次8~15ml1个月为1疗程。服药后症状均见消失或减轻,病灶亦见不同程度的吸收好转。对肺结核咯血者,可用夏枯草30g以黄酒60g加水浸泡,然后蒸至无酒味时滤过,成人每次20~40ml,日服3~4次,有止血效果[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28]。

4.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以龙胆草、夏枯草、板蓝根、金钱草、金银花为基本方,随症加减,观察40例,总有效率47.5%[新中医,199426(5)43]

5. 治疗痤疮   蒲丹饮(夏枯草、蒲公英、防风、荆芥、紫花地丁、赤芍、牡丹皮、苦参、土茯苓、枇杷叶等)水煎服,每日1剂,两次分服14日为1疗程,痊愈,半年后随访未复发[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3):394-396]。

6. 治疗大肠癌   以夏枯草注射液为主治疗大肠癌手术后复发伴有转移患者,可减缓瘤体进展,有一定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山西中医2003,19(3)24-26]。

7. 治疗膀胱癌   夏枯草有一定的抑制膀胱癌细胞生长作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治疗膀胱癌[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4)2628-2631]。

8. 治疗甲状腺癌   夏枯草对人甲状腺癌细胞的凋亡有促进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治疗甲状腺癌[现代肿瘤医学,200917(2)212-214]。

9. 治疗细菌性痢疾   夏枯草打碎,用鸡蛋调敷于胳部,1日4次,对痢疾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用于透皮吸收治疗小儿腹泻效果确切,起效迅速[甘肃中医,200619(1)37-39]。

10. 治疗鼻衄   四生汤加味(夏枯草、血余炭、侧柏叶、荷叶、甘草等),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鼻血管扩张、糜烂的鼻衄[中国医师杂志2002(增刊):230]。

11. 治疗失眠症   双夏汤(夏枯草、半夏、薏苡仁、珍珠母等),水煎服。观察56例,治愈28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77%[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5)397]。

12. 治疗肿瘤  夏枯草醇提取物有良好的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的血液供应,减缓肿瘤进展[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5)18-20]。

13. 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   夏枯草口服液、泼尼松片、左甲状腺素片三联法治疗中老年亚急性甲状腺炎,疗效有统计学意义[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0)1864-1865]。

14. 治疗乳腺病   夏枯草口服液治疗乳腺增生100例,有效率100%[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11)2γ-28]夏枯草口服液治疗乳腺炎96例,其中84例有效[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0)2843-2844]夏枯草胶囊治疗男子乳房异常发育,疗效优于单纯使用他莫昔芬片治疗[中国临床研究,2011,24(2)159]。

15. 治疗卵巢病   夏枯草合剂(夏枯草、海藻、穿山甲等)治疗卵巢囊肿48例,治愈34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3%[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12)21]。

16. 治疗新生儿湿疹   取夏枯草150~200g,放入2000~3000ml水中煮沸5~10分钟,去渣取汁,清洗患部,每日1次3日1疗程[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4(5)454-455]。

17. 治疗前列腺增生   八味饮加减(夏枯草、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女贞子、旱莲草、丹参、杜仲、怀牛膝、香附等)煎服,1日1剂,分2次服。连服两个月,诸症减缓,继续服用两个月,前列腺明显缩小,随访1年,未有复发[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3)394-3%]。

18. 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   夏枯草汤(夏枯草、百部、桔梗、前胡、槟榔等),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调整药量[中国民间疗法200412(11)3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