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子(《新修本草》)
为大戟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余甘子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冬季至次春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药材性状:气微,味酸涩,回甜,以干燥,饱满,无果柄及叶片掺杂者为佳。生用。 【历史】《图经本草》云:“庵摩勒,余甘子也。”“初觉味苦,良久更甘,故以名也。”本品异名有菴摩勒(《南方草木状》),余甘、庵摩勒(《新修本草》),庵摩落迦果(《本草纲目》),油甘子(《广州植物志》),牛甘子(《南宁市药物志》),滇橄榄(《云南中草药选》)等。 本品最早记载于《新修本草》,谓其“味苦、甘,寒,无毒。主风虚热气。”《本草拾遗》言其“主补益,强气力。取子压取汁,和油涂头,生发去风痒,初涂发脱,后生如漆。人食其子,先苦后甜,故日余甘。”《海药本草》谓其“味苦、酸、甘,微寒,无毒。主丹石伤肺,上气咳嗽。久服轻身,延年长生。凡服乳石之人,常宜服也。”可见本品古时亦作补益之品。《本草衍义》以其“解金石毒,为末,作汤点服。” 此外,本品为藏族习用药材。历代藏本草对本品均有记载。如《四部医典》云:“余甘子清血热,治血热旺盛及其引起的眼病、肝病”。《晶珠本草》云:“余甘子味甘、性凉。治培根病、赤巴病、血病”。《味气铁鬉》云:“余甘子性凉、锐。治赤巴病入五脏和新发肝病。”《甘露之滴》称:“余甘子为三果之一,为滋补上品,利诸病,特别治眼病尤好。” 现代应用本品,主要是润肺化痰,生津止渴,健胃消食。用于血热血瘀,肝胆病,高血压,消化不良,咳嗽咽痛等症。 【性能】甘、酸、淫,凉。主归脾、胃经。 【功效】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渴。 【应用】 一、咽喉肿痛 本品甘、寒,清热利咽,润肺止咳。可用于感冒发热,咳嗽,咽痛,单用鲜果10~30个,水煎服即有效(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或配伍金银花、胖大海等同用,以增药效。治白喉,可以本品500g,玄参、甘草各30g,冷开水泡至起霜花,取霜用棉纸铺开晒干后,加马尾龙胆粉6g,冰片1.5g,炒白果粉15g,吹喉用(《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二、 食积不化 本品能消食健胃,可用于消化不良,食积不化,脘腹胀满,可单味水煎,或与麦芽、山楂等消食和胃之品问用。 三、 津伤口渴 本品酸甘生津,治津伤口渴,可鲜品捣汁饮服,亦可配伍生津止渴之品,如天花粉、葛根、玉竹等同用。 此外,云南民间以本品炖猪肺食,治疗哮喘;生吃吞汁治河豚鱼中毒及鱼骨鲠喉。 藏医应用本品多入丸、散,常与诃子、毛诃子一同出现在方剂中,称为三果。如三果与茜草、牛黄、哇夏嘎等共25味药,制成散剂,具凉血、敛血,降压等功效,治疗“多血症、高血压病、肝胆疼痛、声哑目赤,唇部发紫、月经不调”等多种病证;本品配红花、绿绒蒿、甘青青兰等共7味药,制成水丸。能清热消肿,治热性水肿、口渴、尿少、气喘、腹水等症[中国藏药(第一卷).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3]。 【用法用量】3~9g。多入丸、散服。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本品含没食子酸、诃子酸、余甘子酸。还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B,、B2等及蛋白质、糖类。种子内含亚麻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棕榈酸、肉豆蔻酸等。 二、 药理作用 本品甲醇提取物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果实中含多种抗氧化成分,可与维生素C产生增效作用。另外,余甘子还具有降低血糖、降血压、抗衰老、抗诱变等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