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果(《日华子本草》) 为橄榄科常绿乔木橄榄的果实。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及四川等地。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摘,晒干或阴干,或用盐水浸渍后晒干。鲜橄榄呈梭形,外表碧绿色或黄绿色。干品棕褐色或紫棕色,皱缩。药材性状:气微,果肉味涩,久嚼甘甜,以个大、肉厚、色灰绿、无乌黑斑者为佳。生用。 【历史】本品原名橄榄,始载于《日华子本草》,日其“开胃,下气,止渴。”又名青果(《宛陵集》)。《本草纲目》日:“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还有黄榄、甘榄(《陆川本草》)等名。《开宝本草》谓其“主消酒。”《本草衍义》言其“嚼汁咽治鱼鲠。”《本草纲目》谓其“生津液,止烦渴,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鱼、鳖毒。”清代,《本草再新》还补充了“平肝开胃,润肺滋阴,消痰理气,止咳嗽,治吐血。”《现代实用中药》还用以“治神经病癫痫。” 【性能】甘、酸,平。主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生津。 【应用】 一、咽喉肿痛,咳嗽 本品性平偏寒,能清热解毒,以治咽喉肿痛为主,且“润肺滋阴,消痰理气,止咳嗽”(《本草再新》)兼治肺热咳嗽,单用即有效。鲜品配鲜莱菔,水煎服,可“治时行风火喉痛,喉间红肿”,如《王氏医案》青龙白虎汤。亦可与金银花、黄芩、北豆根等配伍同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青果丸。现代临床以本品配乌梅、射干等制成青梅丸,治疗慢性咽炎108例,慢性肥厚性咽炎85例,慢性萎缩性咽炎24例,慢性喉炎42例,慢性肥厚性喉炎27例,共计286例。治愈142例,显效94例,好转4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6.85%;其中以慢性单纯性咽炎疗效最佳[中原医刊,1990,(1):22]。治疗咳嗽痰黏,多与瓜蒌、沙参、贝母等配伍同用。 二、暑热口渴,中鱼蟹诸毒 本品甘酸生津,性寒清热,治暑热伤津口渴,可单味服用,或与荷叶、香薷等同用。若治胃阴不足,口干纳呆,可与养胃生津、消食和胃之品配伍同用。 本品单用可解河豚之毒,并醒酒解毒及治鱼骨鲠喉。鲜品榨汁或水煎服。 此外,“橄榄炒研,猪脂和涂之,治唇裂生疮”(《本草纲目》)。“炒研,入麝香少许贴之,治牙齿风疳”(《太平圣惠方》)。“烧存性研末,油调敷之,或加儿茶等份,治下部府疮”(《乾坤生意》)。 【用法用量】6~15g。鲜品尤佳,可用至30~50g。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青果中含挥发油柠檬烯、橙花醇、对聚散花素、橄榄醇等;多酚类麝香草酚、没食子酸等。还含三萜类化合物,氨基酸、脂肪酸、鞣质等,并含蛋白质及丰富的钙。 二、 药理作用 采用MTT法和培养板连续稀释法研究表明,本品对多种致病细菌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本品能明显抑制小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和巴豆油性耳肿胀,具有抗炎作用。青果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大小鼠可显著降低醉酒率,提高醉醒比例,改善肝组织病理状态,促进肝细胞修复,具有防醉解酒、护肝之功效。还具有抗乙肝病毒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