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豨莶草

 昼三夜二205 2018-09-13

豨莶草(《新修本草》)

 

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稀莶、腺梗稀签或毛梗稀签的地上部分。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湖南、湖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野生与栽培均有。夏、秋二季花开前及花期均可采割。药材性状气微,味微苦。以枝嫩而壮、叶多、花未开放、色鲜绿色者为佳。其炮制品名称有豨莶草、酒豨莶草、蜜豨莶草、酒蜜制豨莶草。

【历史】豨莶草始载于《新修本草》。本品气臭如猪,“豨”即“猪”意,“莶”意指气味辛毒之草。此草气如猪臭而味辛恶,故名。别名有:猪膏草(《本草拾遗》),粘糊菜(《救荒本草》),绿莶草(《中药志》),风湿草(《上海常用中草药》)等。

《新修本草》载:“主热慝,烦满不能食,生捣汁服三四合。”“主金疮,止痛,断血,在肉,除诸恶疮,消浮肿,捣封之。汤渍,散敷并良”。《本草拾遗》谓“主久疟,痰癃,生捣绞汁服,得吐出痰亦碎敷蜘蛛咬,虫蚕咬”。《图经本草》进一步论述其能“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本草经疏》补充其为“祛风除湿,兼活血之要药”。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认为本品能“安神降压,祛风止痛。治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风湿痹痛,蛇虫咬伤”。现代《中药学》总结其性味功用为:“辛苦寒,祛风湿利关节,解毒。用于风湿疼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等”。

【性能】苦、辛,寒。主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舒经活络,清热解毒。

【应用】

一、风湿痹痛、中风证

豨莶草能祛风湿、利关节,又善调血脉、通经络,故常用于风湿痹痛、中风等证。

1. 风湿痹痛  此证多由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错,或居潮湿,涉水冒雨而风寒湿邪侵入肌肉关节筋脉所致。《素问·搏论》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可用本品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本草正》谓其“善治中风口眼喁斜,除湿痹,腰脚痿痛麻木”。如《活人方汇编》的豨莶散,以单味豨莶研成细末或制成蜜丸,空腹温酒送服。《济世养生经验集》豨桐丸,即本品与臭梧桐合用,疗效显著。《张氏医通》的豨莶丸,以本品配当归、芍药、熟地、防风等制成丸剂内服,治疠风脚弱等证。临床报道,豨莶草重用至100g配合当归30g,治疗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有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9)33]

2. 中风证  中风证多由经脉空虚,风邪中经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所致。可用本品通经络,和气血。《滇南本草》谓“治诸风,风湿症,内无六经外症,外见半身不遂,口眼喁斜,痰气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如《方脉正宗》以本品配蕲蛇、黄芪、当归、威灵仙等制成蜜丸,治中风口眼喁斜,手足不遂、腰脚无力等证。临床报道,以豨莶草为主,随证加味可治中风、截瘫、进行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面神经瘫痪等[浙江中医杂志,1986(10)476]。用豨莶草制成蜜丸,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有效[江苏中医1988,(12)21]。

二、 黄疸

湿热郁蒸之黄疸可用豨莶草宣利气机而除湿退黄,可配茵陈、车前子、溪黄草等同用。临床报道,用豨莶草、山栀子等煎服可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9)33]。

三、 疟疾

疟疾发作时,可用本品祛邪截疟。临床报道,本品煎服治疟疾有效[新医药资料,1972,2)40]

四、疔疮肿毒

《外科精义·论疔疮肿》:“夫疔疮者……皆不离于毒气客于经络,五脏内蕴毒热。”故本病的发生多由火毒之化生,或因脏腑积热,蕴蒸于上,或因外感时令之邪蕴于肌肤,或因毒虫叮咬皮肤破伤感染所致,豨莶草性味苦寒,能清泄邪热,故可选用本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可用鲜豨莶草捣敷,或配伍清热解毒、活血消痈之品同用,如《乾坤秘韫》用之与乳香、白矾为散,热酒调服或与五爪龙、小蓟、大蒜捣烂,热酒一碗绞取汁,内服取汗。《新修本草》谓“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诸恶症,消浮肿,捣封之。汤渍,散敷并良”。

五、 皮肤病

豨莶草苦寒,又能清热解毒止痒,可用于湿疹湿疮,皮肤瘙痒诸症,多生用,可配两面针、徐长卿、漆大姑等药煎洗。临床报道,用豨桐丸(豨莶草、臭梧桐)每次8~10片,每日2~3次。用治银屑病20例,有效率81.8%[枣庄医药,1976(7)60]。

六、 高血压

豨莶草有良好的降血压作用,可单味煎服,或配伍臭梧桐组成豨桐丸内服或配伍夏枯草、牛膝、桑寄生等,加强降压作用。

此外本品内服还可用治肠风下血、失眠健忘(如神经衰弱)等。外用尚可治蛇虫咬伤、外伤出血等。

【用法用量】10~15g(大剂量30~6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治风湿痹证多制用若以其清热解毒则宜生用。

【使用注意】生用或大剂量使用,易致呕吐。

【按语】

一、 关于稀莶草入药品种的讨论

个别地区误作豨莶草的植物有菊科刺针草属植物刺针草L.(北京)、狼把草(北京);细叶刺针草(北京);唇形科防风属植物广防风(秽草、落马衣)(广东、广西);唇形科糖苏属植物糖苏(南)等。应注意鉴别。

二、 关于豨莶草补益作用的讨论

有谓豨莶草有补益作用者,如《图经本草》称“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分类草药性》亦日:“明目,黑发,滋阴养血。”实则本品生用苦寒有小毒,制后微温无毒,但总为祛邪之品,称其有补益之功殊言过其实,正如《本草通玄》所云:“豨莶草,苦寒之品,且有毒,令人吐,以为生寒熟温,理或有之,以为生泻熟补,未敢尽信,岂有苦寒搜风之剂,一经蒸煮,便有补益之功耶”。如用于虚证,当与补肝肾、益气血之品配伍。

三、关于本品毒性的讨论

有谓本品有小毒者,如《本草纲目》云:“豨莶,生捣汁则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暴则补人,去痹,故云无毒。生用则寒,熟用性温,云热非也。”又《本经逢原》谓本品:“苦微辛,寒,有小毒。”但现代《中药学》均记载其无毒,如雷载权主编的《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载其性味是:“苦、辛,寒”。本品若用之适当,应是无毒。

四、关于豨莶草生用熟用及其不同功用的讨论

豨莶草在《本草纲目》中有:“生用则性寒,熟则性温”之说。生用苦寒,善化湿热,祛风止痒,适用于痹证偏于湿热者,以及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等。酒蒸制后用,其性微温,则寓有补肝肾、强筋骨之功效,适用于四肢麻木、腰膝酸软及半身不遂等。唯作用缓慢,久服方效。

五、关于豨莶草入药部位的讨论

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豨莶草以干燥地上部分入药。有人通过对古代文献考证,认为豨莶草在古代是以嫩茎叶入药,而现今商品豨莶草中出现了大量粗茎,与古人的用药经验不符,应充分重视豨莶草入药部位的问题,明确其入药部位[中国药房,200718(36)2876]。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豨莶草含生物碱、酸性成分、豨莶苷、豨莶苷元、氨基酸、有机酸、糖类、苦味质等。

二、 药理作用

豨莶草甲醇提取液局部外用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在对心血管作用方面,发现豨莶草有舒张血管、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还有抑制NO释放,钙通道阻滞作用,促进皮肤创口愈合作用,抗肿瘤作用,软骨保护作用PTP1B(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抑制作用。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宋内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肠炎杆菌、鼠疟原虫等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单纯疱疹病毒有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豨莶草对细胞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均有抑制作用。毛梗豨莶草醇提物有明显的抗早孕作用。

有实验研究对豨莶、腺梗豨莶两种基源的药材水提取物进行毒性观察,发现两种药材毒性效应和毒性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毒理学杂志200822(5)405]。对豨莶草水煎剂半数致死量LDmS18.02g/kg(相当于生药146.7g/kg)该药给小鼠(0.1~1.0)g/kg剂量下连续灌胃给药两周,对小鼠无明显的毒性作用,在3.0g/kg剂量时,血清BUN高于对照组,肺呈现间质性肺炎病变[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13(11)49]。进一步对其肺毒性进行研究发现,豨莶草水煎粉剂3.0g/kg剂量组14天,21天的肺指数有增高趋势,肺组织病理变化明显。停药2周后,肺毒性变化消失。可以推断豨莶草水煎粉剂对小鼠肺脏有一定毒性其毒性是可逆的[中国中药杂志20083(23)2820]。对豨莶草不同提取部位对小鼠的毒性作用进行研究,发现毒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极性大的溶剂中,即残留的水溶性部分及正丁醇部分[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1):15]。

三、临床新用

1. 治疗夜盲症   用豨莶草叶焙干研细末,每次3g,和猪肝(鸡肝更佳15g共煎服,每日1次。治夜盲症20余例均有效[湖南医药杂志,1975(4)63]

2. 治疗地方性氟病   中药复方4号(豨莶草、鸡蛋壳各1份,甘草2份,制水丸)每次4.5g,每日2次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地方性氟病28例,有效率为85.7%[新医药学杂志,1978,2)31]

3. 治疗高血压   用豨莶草30g、地骨皮10g水煎分2~3次服或用其片剂,每次1.5g,每日2~3次,治高血压67例,舒张压降低2.67kPa以上者35例(52.5%)降低1.331以上者22例(32.3%),神经官能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中华内科杂志,1960,(2)115]。

4. 治疗神经性疾患   用豨莶草为主药随证加味,用治中风、截瘫、进行性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面神经瘫痪等神经性疾患,均有一定疗效[浙江中医杂志,1986,(10)476]。

5. 治疗慢性肝炎   用豨莶草、茜草各30g为基本方,配合辨证用药治疗慢性肝炎,合并腹水者,加入人白蛋白及利尿药作为辅助治疗,治疗39例,总有效率为56.41%[中医杂志,1993,10)603]

6. 治疗脑血栓   用豨通栓丸(I)号治疗血栓患者70例,结果有效率与低分子右旋糖酐加维脑路通和环扁桃酯胶囊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2)71]

7.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萱草根(黄花菜根)10~30g苦藤(灯笼草)10~30g黄花豨莶草10~30gl1剂,3天为1疗程;和青壳鸭蛋1粒炖服或水煎服。共治疗56例,疗效达100%[福建中医药,199324(4)24]。

8. 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取古代验方“九制豨莶丸”(取豨莶草500g以蜜、米酒或陈酒30g层层喷洒,蒸令气遍,晒干,如是9次,粉碎。再用蜜600g和入药末,熬至滴水成珠,丸如梧子大),每日服用20g分早晚2次,以米饮或稀饭送下。治疗28例,经半年随访,显效8例,有效16例[江苏中医,1988(12):21]。

9. 治疗面神经瘫痪   豨莶草15g生用或酒蒸晒用,清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日,小儿根据年龄酌量加减。治疗面神经瘫痪30余例,疗效颇好[北京中医杂志,1982,(2):17]。

10. 治疗非淋菌性前列腺炎   豨莶草30g,荔枝草20g,红花10g川牛膝10g水煎服,1日1剂。药渣加水再煎后取汁坐浴1日2次,每次20分钟,治疗2~3个月。共治68例,有效率86.8%[中医杂志,2001,(4)2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