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藿香(附:藿香)

 昼三夜二205 2018-09-13

广藿香(《名医别录》)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广藿香的地上部分。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夏、秋二季枝叶茂盛时采割。采收后日晒夜闷,反复至干。药材性状有特异性香气,味微苦。以身干、整齐、断面发绿、叶厚柔软、香气浓厚者为佳。切段生用。

【历史】藿香一名始载于《嘉祐本草》,并引《南州异物志》云:“藿香出海边国,形如都梁,叶似水苏。”《本草纲目》“豆叶日藿,其叶似之,故名。”广藿香原产于国外,后在广东栽培,故称广藿香,因其不生花穗用插枝法繁殖,故又名枝香。《南方草木状》云“出交趾、九真、兴古诸地。”《图经本草》亦日:“岭南郡多有之。”唐史云:“插枝便生,叶如都梁者是也。”故不难看出,古之藿香,即为今之广藿香。别名有藿香(《名医别录》),海藿香(海南)。

藿香入药始于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其日:“疗风水肿毒,去恶气,疗霍乱心痛。”简要地记录了本品的主要功用。其后《本草图经》谓之为“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珍珠囊》补充有“补卫气,益胃气,进饮食”。《汤液本草》增入“温中快气。饮酒口臭,上焦壅热,煎汤漱口。”在此基础上,《本草述》总结其具有“散寒湿、暑湿、郁热、湿热。治外感寒邪,内伤饮食,或饮食伤冷湿滞,山岚瘴气,不服水土,寒热作疟等症。”其后《本草再新》又补充能“清热止渴”可治“痢、疮疥。”其梗“可治喉痹,化痰,止咳嗽。”等。故通过历代对本品的应用,逐渐总结了本品具有化湿、和中、止呕、解暑、辟秽等诸功效。

【性能】辛,微温。主归脾、胃、肺经。

【功效】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应用】

一、湿阻中焦

本品辛温气味芳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本草正义》日:“藿香,清芬微温善理中焦湿浊痰涎,为醒脾快胃,振动清阳妙品。”多用于湿阻中焦诸证。

1. 寒湿困脾   治寒湿困阻中焦,脾失健运,气机阻滞,而见脘腹痞满,纳呆呕逆者,以其化湿和中,理脾开胃,常与苍术、厚朴、半夏等同用,如《和剂局方》不换金正气散、藿香平胃散等。临床报道,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慢性胃炎100例,疗效显著[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5)721]

2. 泄泻、痢疾   《本草再新》日其可治“霍乱,疟,痢。”本品辛香入于中焦,能化湿醒脾,行气导滞而止泻止痢。治寒湿或暑湿伤中而致腹痛泄泻者,如《禹讲师经验方》以藿香与丁香、滑石等配伍同用。治霍乱吐泻者,可与陈皮等煎服,如《百一选方》之回生散;或与紫苏、厚朴等同用,如《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或藿香正气水)。治湿热蕴结而致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者,常与黄柏、秦皮、茵陈等同用,如《温病条辨》茵陈白芷汤。临床报道,藿香正气滴丸治急性胃炎237例,治疗3天,总有效率93.28%[天津中医药,201229(1)13]以藿香与白胡椒、肉桂、丁香共研细末,开水调敷神厥穴,治疗寒湿型小儿腹泻有效[新中医,1990(11)18]

3. 寒湿疟疾   《本草述》日藿香“治山岚瘴气,不服水土,寒热作疟。”本品芳香气温化湿浊辟秽而解时疫,可用于外感山岚瘴气,寒湿内蕴之疟疾寒热往来,胸闷脘痞,神瘀体倦,口不渴者,常与《本草纲目》所谓能“破冷癣,除瘴疟”之高良姜同用,如《鸡峰普济方》藿香散。

二、呕吐

本品辛香而不燥烈,为和中止呕之要药,《图经本草》谓“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凡呕吐之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因本品主化湿,故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尤为适宜。治寒湿困脾,胃失和降之恶心呕吐者,常与半夏、丁香等同用,如《和剂局方》藿香半夏汤若宿食积滞而呕腐酸臭,脘腹胀痛者,常与山楂、神曲、麦芽等同用,如《中国医学大辞典》验方藿香和中汤若脾虚气滞而呕吐者,可与人参、橘红等配伍,如李东垣之藿香安胃散若气郁湿滞妊娠呕吐者,《圣惠方》以本品与香附、甘草同用若治胃热呕吐者,亦可与黄连、竹茹、陈皮等同用。

三、暑湿,湿温初起

广藿香辛温芳香,外可开肌腠,透毛窍,散表邪,内服能化湿浊,快脾胃,辟秽恶。《本草再新》日其“解表散邪,利湿祛风。”故可用于外邪表证,治暑天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而见寒热头痛,胸闷腹胀,呕恶便泻苔腻者,常与紫苏、白芷、厚朴等同用,如《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若夏伤暑湿而头昏胸闷,恶心口腻,不思饮食者,可与佩兰为用,或以鲜品与薄荷泡汤代茶饮服。临床报道,经验方加味蕾防杏汤(藿香、防风、杏仁,并随证加减)治疗外感风寒夹湿感冒者,效佳[福建中医药1981(3)55]。

广藿香辛散而不峻烈微温而不燥热,气味芳香入于中焦,能醒脾悦胃,化湿和中,善能化除湿邪而消病因,常用于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而见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口腻不渴之证,每与厚朴、半夏、茯苓等同用,如《感证辑要》藿朴苓夏汤若湿热并重,身热困倦,胸闷腹胀,溺赤便结,苔黄腻者,可与滑石、茵陈、黄芩等同用,如《温热经纬》甘露消毒丹。

此外,取其芳香化浊之义,可单用本品煎汤,时时含漱,可除口臭。藿香与枯矶少许为末外搽,可治小儿牙疳溃烂出脓血等。

【用法用量】3~10g,鲜品加倍。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按语】

关于广藿香性能的讨论

广藿香辛而不热,温而不燥,气味芳香,醒脾化湿,其性味辛微温为历代所公认。然张元素日其味“甘苦”,此与本品实际滋味及功用不符,故从者甚少。本品内入中焦能醒脾和胃,外散风寒,祛暑解表,故其归经素以脾、胃、肺为主。但据本草记载,《名医别录》谓其可治“心痛”,《本草述》言其治“疟疾”等,故《本草从新》又有归心、肝二经之说“心痛”、“疟疾”为广藿香之次要应用,故可视心、肝归经从略。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

广藿香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广藿香醇;生物碱类包括广藿香吡啶、表愈创吡啶等黄酮类成分尚有丁香油酚、桂皮醛、苯甲醛、木栓酮、表木栓醇、齐墩果酸、β-谷固醇和胡萝卜苷等。

二、药理作用

广藿香有调节胃肠道功能作用,其水提取物、去油水提取物和挥发油均可抑制内脏绞痛,其中水提取物的作用最强其挥发油对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有较强抑制作用水溶性成分具有增加胃酸分泌,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减少腹泻次数和镇痛等作用。广藿香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其挥发油对皮肤癣菌具有很好的特异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广藿香酮等精油对新型隐球菌、球毛壳霉和短柄帚霉的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黄酮类物质具有抗病毒活性,可抑制及消灭上呼吸道病原体。挥发油尚具有较强的抗疟作用。挥发油对实验动物急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由物理、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并有一定的解热作用。此外尚有止咳、祛痰、平喘等药理作用。

三、临床新用

1. 治疗浸渍糜烂型足癣   复方藿香喷散剂由蕾香、射干各20g,五味子、土槿皮各10g,半夏、枯矾各7.5g,肉桂5g,以及乌洛托品、异极石各10g组成,过120目筛制成散剂,装在塑料喷瓶内。使用时,喷散在趾间,早、晚各1次,连用1周,第2周每晚用1次。治疗组66例,治愈61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5%[中医杂志,200041(1):58]。

2. 治疗痤疮   藿香、豆蔻、茵陈、石菖蒲、金银花、黄芩、连翘、薄荷各10g,通草6g浙贝母、蒲公英各15g滑石30g(包煎),甘草5g。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分早、晚2次服用。留少许药水,待凉后,取干面膜纸一张,用药水浸湿后敷脸,待面膜纸干后,再从脸部撕下,用清水将脸洗净,每日两次,14天为1个疗程。湿热型面部痤疮35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2%[光明中医,201126(6)1158]。

3. 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   藿香60%葫芦茶20%,矮地茶20%按比例称好、切碎,混合水蒸3次,合并3次药液,浓缩成浸膏状,置60~70烤箱内烤干,研细装胶囊,每1粒胶囊装药0.5g每次1粒,一日2次,于中午或睡前置入阴道,保持卧位2小时或用有尾棉球蘸糊状药物,药量每次0.5g调成糊,睡前用药,次日清晨起床前取出。15日为1个疗程。治疗30例患者,治愈23例,好转3例,无效4[中医杂志1979,(8)52]。

4. 治疗慢性鼻窦炎   藿香叶8份,苍耳子5猪胆汁9份,蜂蜜适量。先将藿香叶研成粉末,将苍耳子分煎数次,取浓汁。将猪胆汁煎煮浓缩,最后再将粉、汁混合,加入适量蜂蜜炼蜜为丸,如绿豆大小。成人每日2次,每次15g5周为1个疗程。治疗54例患者,痊愈者17例,有效者26例,无效者11例,总有效率为79.6%[中医杂志,1999,40(8)505]。另用藿胆丸(广藿香、猪胆粉)具芳香化浊、清热通窍之功效用于治疗慢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疗效佳[中药材,200831(12)1865]。

藿香

藿香为唇形科植物藿香的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四川、湖北等地。又称土藿香、大藿香。于6~7月花序抽出而未开花时采收,晒干,切段,生用。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胃。主治外感暑湿、寒湿、湿温及湿阻中焦所致寒热头昏、胸脘痞闷、食少身困、呕吐泄泻,妊娠恶阻,口臭,鼻渊,手足癣等。煎服,6~10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煎水洗。凡中焦热盛、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