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神农本草经》)
为棟科落叶乔木植物川棟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河南、甘肃等地。多为野生。以四川产量最大、质量最佳,故《本草原始》谓楝实“始生荆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蜀川者为胜,故俗呼川楝子”。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药材性状:气特异,味酸苦。用时打碎。以个大、饱满、肉厚而松软、外皮色金黄、果肉色黄白者为佳。生用或炒用。其炮制品名称有炒川棟子。 【历史】《神农本草经》将川楝子以“棟实”之名首次收载,《本草经集注》名练实,侯宁极《药谱》又名金铃子、仁枣,《图经本草》称苦棟子。本品主产于四川,用果实入药,其叶可以练物,故称楝实、练实;其果实又形如小铃,成熟则色黄,故又名金铃子。此即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谓“按罗愿《尔雅翼》云:楝叶可以练物,故谓之楝。其子如小铃,熟则黄色。名金铃,象形也”。 《神农本草经》将该药列为下品,谓其“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朴实地记录了本品的功用。唐·《药性论》也谓“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张元素《珍珠囊》认为本品“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李时珍《本草纲目》则补充本品的主治病证是“治诸疝虫痔”,并指出“棟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包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从而使本品功用的表述更为清楚和准确。其后,《医林纂要》又云“泻心火,坚肾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治疝,去痼冷”。《本草求原》又云“治淋病茎痛引胁,遗精,积聚,诸逆冲上,溲下血,头痛,牙宣出血,杀虫”。 【性能】苦,寒;有小毒。主归肝、小肠、膀胱经。 【功效】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疗癣。 【应用】 一、胸胁脘腹胀痛 本品苦寒泄降,具有疏肝解郁、清肝泄火、行气止痛之功,故对肝郁化火或肝胃不和所致的胸胁脘腹疼作痛用之最为适宜,常与延胡索同用,以增强止痛之功,如《太平圣惠方》金铃子散;或与柴胡、白芍、枳实、青皮、郁金等同用。若肝肾阴虚,气滞不运,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者,川楝子又常与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子等滋养肝肾药同用,使肝体得养、肝气条畅,则胁肋之痛自除,如《续名医类案》一贯煎。若肝痈六、七日后,胁肋微肿,或兼咳嗽,大便不利,本品又可与延胡索、青皮、枳壳、橘红、焦栀子、赤芍药等同用,如《马培之外科医案》加减金铃子散。若气滞血瘀,胁下掀痛者,本品可配伍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活血行气止痛药同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金铃泻肝汤。若小儿气滞血瘀,心腹疼痛者,本品又可与木香、茴香、三棱、莪术等同用,如《证治准绳》金铃散。临床报道,用理气止痛口服液(川楝子、柴胡、枳壳、白芍、甘草)治疗急性胃痛571例(包括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各种胃炎、十二指肠炎、胃神经官能症),总有效率达81.4%[中国医药学报,1988,:22]。又用川楝子、山楂、延胡索各6g,砂仁1.5g,佛手3g,研末制片,上为每日量,分3次服,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21例,有效率达90.5%[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12):80]。又用新订金铃子汤(药用川棟子、槟榔各10~15g,白芍10~18g,吴茱萸3~6g,甘草6g)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实证脘腹疼痛如急、慢性胆囊炎,胆道感染,经临床验证,确有良好的止痛效果[新中医,1978,(1):43]。 二、疝气疼痛 川楝子苦寒性降,能疏肝郁、清肝火、行滞气、止疼痛,治疝气作痛属于肝经有热者常与延胡索同用,如《太平圣惠方》金铃子散。若寒凝热郁,发为小腹疼痛,走注无定,或睾丸痛引少腹者,常与小茴香同用,两者一寒一热,以解错综之邪,如《医方类聚》抽刀散。若寒滞肝脉,痛引少腹的寒疝证,常配伍吴茱萸、小茴香、木香等同用,以暖肝散寒、行气止痛,如《医方简义》导气汤。若寒疝腹痛兼阳气不足者,则可与胡芦巴、巴戟天、小茴香等暖肾温阳药同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胡芦巴丸。若膀胱疝气,小肠偏坠,小腹撮痛,发则甚剧者,本品可与茴香、斑蝥、巴豆等同用,如《类编朱氏集验医方》金铃子散。若小肠疝气,刺痛难忍者,川楝子可与蘹香子、三棱、莪术等配伍,如《圣济总录》楝实散。若小儿㿗疝,小腹痛引腰背,芎曲不能伸直者,本品可配伍木香、槟榔、三棱、莪术、青皮、陈皮、肉桂、巴豆、牵牛、芫花等药,如《证治准绳》川楝丸。若膀胱肿硬,牵引作痛,小肠疝气,阴囊湿肿者,川楝子又可与炒茴香、炒马蔺花、菟丝子、炒补骨脂、木香、丁香等同用,如《普济本事方》金铃丸。而《证治准绳》金铃散治疝气腹痛,治愈而复发者,用本品配伍三棱、莪术、青皮、陈皮、茴香、木香、槟榔、枳壳等药。若因风寒与腹内气血相结而致疝瘕,症见腹皮隆起,推之可移,腹痛牵引腰背者,川楝子可与茴香、胡芦巴、巴戟天、川乌、吴茱萸等同用,如《杂病源流犀烛》茴香丸。临床报道,用川楝子、肉桂末、生黄芪、橘核、苍术、大穿,治疗睾丸痛60例,有效率为81.7%[中医杂志,1983,(4) :17];又用川楝子汤(由川楝子、陈皮、橘核、车前子、川萆薢、猪苓等组成)治疗睾丸鞘膜积液25例、精索鞘膜积液5例,有效率为73.3%[新医药通讯,1972,⑴:25]。 三、虫积腹痛 川楝子苦寒泄降,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用治小儿虫积腹痛,发作有时,口吐清水者,常与使君子、槟榔、鹤虱、芜荑等驱虫药同用。如《小儿药证直诀》安虫散,即用本品配伍槟榔、鹤虱、雄黄、巴豆霜等药,治小儿虫积腹痛。《医宗金鉴》使君子散治疗湿热生蛔,口唇变色,流清涎,腹痛青筋者,即以本品与使君子同用。 四、疥癣瘙痒 川楝子味苦性寒,寒能清热,苦能燥湿,外用具有杀虫疗癣止痒之功,故可用治疥癣瘙痒。常以本品焙黄研粉用,猪油或麻油或凡士林调成50%软膏,洗净疮痂,外涂有效。临床报道,取苦楝子烤黄研末,熟猪油或凡士林调成50%油膏,剃头,明矾水洗净,擦干,涂上油膏,每日1次,连续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头癣4000余例,有效率在90%以上[中药通报,1959,(3):97];又以川楝子膏(用川棟子去核取肉,焙存性,研细末15g,猪油或凡士林调成糊状膏)治疗秃疮25例,将药膏涂在患处,用力摩擦润透,每日清洗换药,获良好效果[中医杂志,1962,(8):181]。 【用法用量】3~10g。外用适量。炒用寒性减低。 【使用注意】 1. 本品苦寒败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2. 过量服用本品可引起中毒反应,其临床表现为: (1)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目眩,复视,向心性视野缩小,说话困难,呼吸不畅,震颤痉挛抽搐,或四肢麻木,周身软弱无力。 (2) 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黄疸,中毒性肝炎。 (3) 循环系统症状:心律失常,心肌损害,血压下降,休克。伴见魈血、便血、尿血。 【按语】 一、 关于川楝子药材品种的讨论 在全国不少地区亦有以苦楝子作川楝子药用。苦楝子为同科植物楝树的成熟果实。但苦棟子毒性较川楝子为大,故以苦楝子代川楝子用时宜谨慎。 二、 关于川楝子减毒措施的讨论 川楝子存在急性和慢性毒性,限制了临床的广泛应用。有关减轻川棟子毒性的措施,有以下研究:通过观察川楝子和炒制川楝子的水煎液对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和血清中肝脏酶活性的影响,证实炒制川楝子可降低川楝子的毒性[中国中医药杂志,2008,(12):26-28]。川楝子炒制品较生品不但毒性作用小,而且能增强药效[中药材,2011,(4):524-525]。小茴香能够增大川楝子的LD5。及的范围,降低川楝子的毒性[毒理学杂志,2007,:309]。白芍或小茴香与川楝子配伍可以拮抗川棟子毒性作用引起的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升高[四川中医,2009,:9-10]。作用机制为白芍可抑制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6)的升高;白芍可调节肝细胞坏死基因的表达(caspase-3上调,bel-2下调)[中药药理与临床,2010,(5):84-86]。以上研究对于临床合理配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川楝子含川楝素、楝树碱、脂肪油、山柰醇、树脂及鞣质等。 二、 药理作用 10%川楝子乙醇浸液对真菌有抑制作用,尤其对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川楝子对铁锈色小芽孢癣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制作用,并有抗噬菌体作用。体外实验表明本品对猪蛔虫、蚯蚓、水蛭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本品能兴奋肠管平滑肌,使其引力和收缩力增加,并有松弛奥狄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川楝素是一种有效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阻滞药,其作用部位在突触前神经末梢,作用方式是抑制刺激神经诱发的乙酰胆碱释放,它可阻滞神经肌肉接头间的正常传递功能。此外,本品还有抗癌、镇痛、抗炎、抗生育等作用。 三、 临床新用 1. 治疗痢疾 用苦楝子150g,米拌炒成炭,研成细粉,过筛,每日服3次,每次服1.5g,温开水送服。治疗白痢患者8例,7例痊愈,1例好转[广西中医药,1980,(3):6]。 2. 治疗乳腺增生病 自拟方“乳块消”(川楝子、橘叶、丹参、王不留行、土鳖虫、皂角刺制成糖衣片,每片0.3g,含生药1.5g)治疗乳腺增生病132例,每日12片,分2次服,3个月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92.8%[新医药学杂志,1979,(4):29]。 3. 治疗急性乳腺炎 将苦楝子连皮和仁捣碎晒干,炒至微黄,研细末。每次9g,红糖60g,用黄酒或开水100~200ml冲服,每日1~2次。共治疗急性乳腺炎43例,其中初诊时未化脓者34例,服药2~4次,均在3天内治愈[中级医刊,1965,(7):454]。 4. 治疗慢性盆腔炎 用灌肠方(川楝子、柴胡、黄芩、赤芍各9g,败酱草15~30g)煎汤保留灌肠,配合内服中药,10次为1个疗程,经期停止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78例,治愈27例,显效27例,进步20例,无效4例[新中医,1986,(8):31]。 5. 治疗缩睾症 用自拟基本方(川棟子12~24g,荔枝核15~20g,公丁香1~3g,吴茱萸2~6g,炙甘草5g)加减应用,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剂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停用其他药物。治疗缩睾症8例,结果8例睾丸均下降至原位,抽痛消失[广西中医药,1985,(5):18]。 6.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川棟子、党参各15g,桂圆肉、菖蒲、生山楂、炒麦芽、当归各10g,龙骨、牡蛎各20g,熟地6g,水煎取500ml,装瓶高压消毒,即成补心合剂。每次服100ml,每日3次,30天为1个疗程。治疗82例,显效20例,改善56例,无效6例[浙江中医杂志,1987,(10):444]。 7.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川楝子、柴胡、白芍、乌贼骨、白及各10g,地榆、蒲公英各30g,黄连、田七各3g,随证加减,每日1~2剂,水煎,分3~4次服。治疗36例,大便隐血均转阴,最短2天,最长10天[湖北中医杂志,1988,(5):12]。 8. 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 川楝子9g,枳壳、青皮、陈皮各6g,徐长卿12g,每日1剂,水煎服(经期停用);配合灌肠药忍冬藤30g,马鞭草15g,皂角刺12g,甘草9g,水煎至100ml,用50ml注射器于月经净后3日开始灌肠,每日1次,每月10次。治疗38例,受孕21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3):19]。 9. 治疗血吸虫病 用川棟子配乌梅丸,急性期133例,均服汤剂4~21天,平均为10.62天,治愈率100%;慢性期347例,多服丸剂,治愈226例,显效23例,好转18例,无效80例,疗程为1~2个月;晚期20例,治愈8例,显效4例,进步4例,无效4例[北京中医,1985,(4):28]。 10. 治疗神经性头痛 用加减川楝子汤方(药物组成:川楝子12~15g捣碎,白芍、钩藤各15g,菊花12~15g,生牡蛎30~60g)水煎服。治疗神经性头痛32例,显效19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效果较好[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7,1(2):94]。 11. 治疗淋证 取川棟子30g,捣碎,水煎两次后,将药汁混匀浓缩为300ml,每次饭前口服100ml,每日3次,9日为1个疗程。治疗淋证36例,总有效率为94%[中国中医急症,1994,3(2):67]. 12. 治疗前列腺炎 用川楝子30g、连翘20g、蒲公英60g组成复方川楝子汤1号,治疗急性前列腺炎患者;选用川楝子、乌药各10g,赤芍15g组成复方川楝子汤2号,水煎服;另取川楝子20g川芎、生甘草各15g,加水3000ml,煎汤坐浴,治疗慢性前列炎患者。急性前列腺炎患者11人全部治愈;7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疮愈41人,显效26人,有效7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为97.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5(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