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驱虫药
一、含义 凡以驱除或毒杀人体肠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虫证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虫证是指寄生在人体肠道的虫类所引起的病证,主要包括蛔虫、绦虫、钩虫、姜片虫等。早在《灵枢·厥论》就记载:“肠虫有虫瘕及蚊贿。”《诸病源候论》进一步提出伏虫、蛔虫、白虫、肉虫、肺虫、胃虫、弱虫、赤虫、蛲虫等九虫之说。在治疗方面,《备急千金要方》用槟榔治疗绦虫,《外台秘要》用苦棟汤驱蛔虫。中药学中的杀虫主要指外用对皮肤疥虫、螨虫等有杀灭作用。本类药物主要以口服为主,进入肠道内,以驱除或毒杀人体肠道寄生虫。为了与外用的杀虫功效相区别,故本章药物称为驱虫药。 二、功效与主治 1. 共有功效及主治 本章药物均有驱虫作用,能够针对人体肠道内各种寄生虫产生毒杀或麻痹作用,促使其排出体外。 肠道寄生虫病患者多因饮食不洁,食入寄生虫卵所致。临床症状因感染寄生虫的种类不同而异。常因寄生虫在肠道导致消化功能失调,症见不思饮食或善饥多食、嗜食异物,绕脐腹痛阵作,胃中嘈杂,呕吐清水,肛门瘙痒等;病久则易损伤正气,症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腹大青筋暴露或浮肿等。部分患者症状微轻,可无明显的临床证候。无论何种状态,均应服用驱虫药治疗。 2. 兼有功效及主治 除有利于驱虫外,某些药物兼有健脾和胃,消积疗疳,行气消滞,润肠通便,杀癣疗疮等作用。其中兼有健脾和胃者,可治脾虚食积而致面黄肌瘦、肢细腹大有虫者;兼有消积疗疳者,可治疗小儿疳积腹痛有虫,形瘦面黄,或泄泻不止者;兼有润肠通便者,可用于肠燥便秘之证;兼有杀癣疗疮者,可治疥疮、头癣、疮疡、湿疹等。 三、 性能特点 1. 药性 驱虫作用与寒热药性之间无直接的对应关系,故药性无规律。 2. 药味 五味中亦无用以表示驱虫作用特点的味,故驱虫药所标之味,或为其真实滋味,或仅与某药的兼有功效有关。 3. 归经 因驱虫药主要针对人体肠道寄生虫发挥作用,故习惯上认为该类药多归脾、胃、大肠经。 4. 升降浮沉 本类药以具有下行驱虫功效,故略有沉降趋向性。 5. 毒性 苦楝皮、鹤虱有毒。 四、 配伍应用 1. 针对寄生虫类型选药或配伍 治虫证一般宜单用驱虫药,其力专效佳;亦可适当相互配伍以增疗效。如驱绦虫,槟榔配南瓜子;驱蛔虫,使君子配苦棟皮;驱钩虫,榧子配雷丸。 2. 配伍泻下药 驱除或杀灭的肠道寄生虫必须迅速排出体外,配伍泻下药,并排出肠道残存的驱虫药,避免人体受伤害。 3. 依据兼证配伍 如兼有积滞者,配消积导滞药;兼有脾胃虚弱者,配伍补益脾胃药;兼有体质虚弱者,可先补后攻,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五、 使用注意 1.因证选药 如蛔虫证选用长于驱蛔之药,绦虫证选用长于驱绦虫之药。 2. 服药时间 驱虫药一般宜于空腹时服用,以便于药物与肠内之虫体接触而保证疗效。 3. 用法用量 该类药所含的有效部分各有特性,用法各异。一般雷丸、鹤草芽不入煎剂,入丸、散剂;使君子、榧子还可炒香嚼服;苦楝皮文火久煎;南瓜子研末冷开水调服。依据用药目的不同,有的驱虫药用以驱虫时使用剂量大,如槟榔用以行气利水的剂量为6~15g,用以驱绦虫时则用30~60g。 4.病证禁忌 若因蛔虫引起腹痛剧烈者,应先安蛔止痛,待疼痛缓解后再行驱虫,以免肠中蛔虫窜动而引起证情加剧;发热患者亦应先治其发热,再驱虫。驱虫药易伤正气,有的还为有毒之品,故孕妇忌用,年老体弱者慎用,当用者亦应注意用法用量合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