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冬

 昼三夜二205 2018-09-13

麦冬(《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块根。主产于浙江、四川、江苏等地。多为栽培。浙江在栽培后第3年的小满至夏至采挖,四川则在栽培第2年的清明至谷雨采挖,洗净,反复曝晒,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晒干,除去杂质,洗净,润透,轧扁,干燥备用。气微香,味微甘、涩。一般以表面淡黄白色、肥大、质柔、半透明、嚼之发黏者为佳。生用。

【历史】麦冬之名始见于《药品化义》。《本草纲目》云:“麦须日釁,此草根似麦而有须,其叶如韭,凌冬不凋,故谓之麦釁冬,及有诸韭,忍冬诸名,俗作门冬,便于字也。”别名有麦门冬(《神农本草经》),羊韭、马韭(《吴普本草》),大麦冬、寸冬、寸麦冬(《常用中药处方名辨义》)。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于上品,谓“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名医别录》谓其主“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气人肥健。”在汉晋时期,已明确了麦冬作为养阴补益药主治多个脏腑但以肺胃疾病为主的多种功效。唐·《药性论》增“止烦渴,主大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治肺痿吐脓,主泄精。”《日华子本草》言其能“治五劳七伤,安魂定魄,时疾狂热,头痛,止嗽”。颇为详细地提出了麦冬所能治疗的多种具体病证及功效。宋代《本草衍义》谓其“治心肺虚热”。金元医家张元素在其所著《用药心法》及《医学启源》中又谓其“补心气不足及治血妄行”,“治经枯乳汁不下”。针对病机方面进一步阐述了麦冬的功能主治反映了宋元时期药学的特点。至此,麦冬的养阴益胃、润肺补心、除烦安神、止呕、止渴、止嗽、止血、下乳等诸多功效,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明清以来的本草对麦冬主治功用的记载基本没有更多增补。

【性能】甘、微苦,微寒。主归肺、胃、心经。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益气润肠。

【应用】

一、肺阴虚证

麦冬入肺经,为历代本草所公认。本品甘而微苦微寒功能养阴润肺,兼能清热,常用于燥伤肺阴及阴虚肺热之证的治疗。

1. 燥伤肺阴证   麦冬味甘,能润肺燥、寒清肺热,《本草新编》亦称其“定咳嗽”。用于燥伤肺阴所致咽干口燥、干咳无痰、苔燥乏津之证,常与沙参、玉竹、天花粉等养阴润肺之品同用,如《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若温燥伤肺、燥热较重、身热咳喘、咽干鼻燥,以之与桑叶、石膏、枇杷叶、阿胶等同用,如《医门法律》清燥救肺汤。若燥邪化火,又常与天冬、知母、黄芩等同用。

2. 阴虚肺热证   《珍珠囊》谓其“治肺中伏”,《本草衍义》言“治心肺虚热”,本品常用于治疗肺痨、肺痿、肺痈、白喉等证属肺阴虚兼肺热者。如《张氏医通》二冬膏,以之与天冬同用,治阴虚劳嗽,甚则咯血之证;亦可以之与生地、百合、贝母、知母等同用,发挥其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之功,如《张氏医通》二冬二母膏、《赵蕺庵方》百合固金汤。治肺痈咳唾涎沫、吐脓如粥,可以之与桔梗、甘草同用,即《圣济总录》麦冬汤。治阴虚蕴热、复感疫毒之白喉病,常以之与生地、玄参、黄芩等配伍,如《重楼玉钥》之养阴清肺汤、《中医方剂学》之抗白喉合剂。

二、胃阴虚证

《本草正义》云“麦冬、其味大甘,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本是甘药补益之品。”麦冬甘而微苦微寒,长于养阴益胃清热,为治疗胃阴不足诸证之佳品.

1. 温病燥热伤阴证   燥热之邪易伤阴液,麦冬养阴益胃,兼能清热润燥,滋腻性小,常用于燥热伤阴所致舌干口渴之证,常与沙参、玉竹、生地等养阴生津之品配伍,如《温病条辨》养胃汤、玉竹麦冬汤;亦可与苹根汁、梨汁、藕汁等配伍,如《温病条辨》五汁饮。

2. 胃阴虚消渴证   麦冬善于养阴生津止渴,《本草正义》言麦冬“补阴解渴,为必用之药”,常用于内热伤阴耗津消渴,症见口燥多饮多食等症,单用力弱,多入复方。如《卫生宝鉴》麦冬汤,治消渴、日夜饮水不止者,以之与黄连、冬瓜干配伍亦可以之与乌梅同用,治消渴喉干不可忍、饮水不可止者,即《圣济总录》麦冬汤前述之五汁饮、益胃汤、玉竹麦冬汤亦是治疗消渴证之常用方药。现代临床用药亦将麦冬作为治疗消渴(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且常以之与天花粉、生地、玉竹、石斛、黄芪等配伍,组成治消渴诸方。

此外,对于暑热所致口渴多饮之证,麦冬亦为常用之品。如《杂病源流犀烛》麦冬汤,治中暑燥渴之证,以之与石膏、知母、人参等品配伍。现代多以之与薄荷、荷叶、菊花等清凉消暑之品配伍,治疗暑热口渴之证,如《全国中成药产品大全》麦冬消暑汁、麦菊冲剂。

3. 胃阴虚呕逆证   胃阴亏虚、火生气逆,常致呕逆兼烦热之证。麦冬养阴清热、微苦而降逆止呕,故可治疗此证。如《金匮要略》麦冬汤,重用麦冬,并以之与半夏、甘草、粳米等同用,治疗胃阴虚证见气逆呕吐、口渴咽干之证。亦可与生地黄汁、生姜、陈皮等配伍,治虚热、呕逆不下食、食则烦闷之证,如《外台秘要》地黄饮之。若纳食不佳者,可配伍麦芽、扁豆等品,以助健脾消食。现代临床用药常以之与半夏、陈皮、茯苓等同用,治疗慢性胃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等病。

4. 肠燥便秘证   胃阴不足或燥热伤阴,致肠燥津亏之便秘证,可用麦冬滋阴清热、润肠通便。如《温病条辨》增液汤,以麦冬配伍玄参、生地,以增强两味药物养阴清热润肠之功,用于治温病津亏、便秘口渴之证。又如《温病条辨》麦冬麻仁汤,以之与麻仁、白芍、何首乌等配伍,治疟伤胃阴、便秘之证。若热结阴伤、燥屎不行者,又当与大黄、芒硝等配伍,以加强润燥泻热通便之效,如《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

此外,本品亦可用于小儿疳积的治疗。《婴童百问》谓“诸疳皆脾胃之病,内乏津液而作也”。麦冬功擅养阴益胃,并能“安五脏、气人肥健”,故可用于治此证。如现代临床报道,单用麦冬(小米制)治疗小儿疳积,疗效甚佳[新中医,1980,(5)36]。亦可以之与玉竹、北沙参、陈皮配伍,如《阴虚证治》所载养阴治疳汤。

三、心神不安证

《本草汇言》谓“麦门冬,清心润肺之药,主心气不足,惊悸怔忡,健忘恍惚精神失守”;《日华子本草》谓其能“安魂定魄”。故麦冬入心经,功能养心安神、清心除烦可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心神不安之证,尤长于治疗虚烦失眠之证。

若因阴血不足所致心悸失眠、健忘等证,以之与生地、玄参、当归等配伍,如《摄生秘剖》天王补心丹因于心气不足者,可用鲜麦冬捣汁和白蜜煎之,温酒化服,如《本草纲目》麦冬煎,功能补中益心、安神益气因于气血两虚者,可以之与炙甘草、人参、阿胶等益气养血之品配伍,如《伤寒论》炙甘草汤;因于外感热病、热邪扰心所致心烦不眠之证,可以之与玄参、竹叶等同用,如《温病条辨》清营汤、清宫汤;亦可以之与竹叶、石膏等同用,如《伤寒论》竹叶石膏汤。现代临床亦用与茯苓、酸枣仁、五味子等安神之品配伍,治疗各种失眠证及神经衰弱病证,皆取其养心安神、清心除烦之效。

四、心肺气阴两伤证

麦冬甘寒柔润,滋阴润肺,且能益心肺之气,正如前人所谓“强阴益精”、“定肺气”、“补心气”。常用于心肺气阴两伤,症见神瘀体倦、口渴多汗以及呛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咽燥、脉虚弱者,常以之与人参、五味子配伍,如《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亦可以之与炙甘草、粳米、大枣、竹叶同用,如《千金要方》治“劳复,气欲绝方”之麦冬汤。现代临床用药亦将人参、麦冬、五味子3味制成生脉注射液,或将人参、麦冬2味制成参麦注射液,做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治疗脱水、虚脱和各类心源性休克收到良好效果。

五、 咽喉不利

麦冬入肺、胃二经,而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麦冬养阴清热,兼能利咽喉,用于治咽喉不利诸证,有标本同治之功。《中药大辞典》引《安徽药材》谓其“治咽喉肿痛”。上述《金匮要略》麦冬汤,重用麦门冬,用之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者”。又如《普济方》麦冬丸,以之与黄连为丸服,并以麦冬汤下,治虚热上攻、脾肺有热、咽喉生疮。《中药成药制剂手册》收载之玄麦甘桔汤,以之与玄参、桔梗、甘草同用,治虚热所致咽喉干痒肿痛、口渴等证。现代广泛以之用于急、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白喉,音哑失声等病的治疗,皆取其清热养阴、利咽之功。

六、 出血证

《医学启源》谓麦冬“治血妄行”,本品滋阴清热,兼有一定的止血作用,故尤长于治疗阴虚有热之出血证。历代曾以之用于治疗吐血、血、尿血、崩漏下血等各种出血证。治阴虚血热之吐血、衄血,常以之与生地黄汁、生藕汁等养阴清热止血之品同用,如《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治吐血衄血诸方)之麦冬饮子、生麦冬煎,《济生方》麦冬饮。又如《本草纲目》引《活入心镜》方,治“吐血、衄血”诸方不效者,用麦冬捣汁同蜜服;引《保命集》治“衄血不止”方,以之与生地黄水煎服;引《兰室宝鉴》方“齿缝出血”,煎汤漱之。《医宗金鉴》生地麦冬饮,以麦冬、生地各15g水煎服,主治上焦血热,且窍时流鲜血、尺脉虚数者。可以看出,麦冬治疗出血证可单用,亦常与清热滋阴凉血之生地同用。现代临床治疗各种热性出血证,也常以之与滋阴清热药同用。如有临床报道,重用麦冬60g配生地、玄参各30g,治一女性青年患者鼻中流血,时断时续,历时1年,伴口苦、鼻干燥、大便秘结、善冷饮。服上方仅1剂而愈,随访1年未复发[河北中医,1988,(5)44]。

七、水肿及淋证

《药性论》言麦冬能“主大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麦冬养阴清热,兼有一定的利水之功,可用于水肿、淋证属阴虚内热者。若治阴虚水肿,可以本品与米同用,用水煮米熟饮之,即《千金要方》治“水肿臌胀,小便不利”证之麦冬饮。若治心热气壅、溺涩或淋、面目四肢浮肿之证,可以与之木通、滑石、冬葵子同用,如《证治准绳》麦冬散。现代临床用药取其养阴清热利尿之功,用之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如《中国奇方大全》治“慢性肾功能不全”方用麦冬30g为主药,配伍天花粉、人参、五味子、石菖蒲等组方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另外,一些地区民间用药将其视为治淋证的常用药物之一,如《南京民间草药》谓其“治妇女湿淋”;《福建民间草药》谓其“利尿解热,治小便淋闭”。

此外,古代临床还将麦冬用于产后缺乳的治疗。若治乳汁不下,可以之与通草、石钟乳、理石各等份,为末服,如《千金要方》“治缺乳方”之麦冬散。现代临床报道,治妇人无乳汁,用麦冬、瞿麦、王不留行各12g穿山甲、甘草各10g每日1剂,煎服2次,连服3~5剂[江苏中医,1983,(4)63]。

【用法用量】10~15g亦可入丸、散剂或熬膏服。

【使用注意】

1. 本品为甘润微寒之品,故风寒感冒、痰湿咳喘,以及脾胃虚寒泄泻者宜慎用。

2. 另据报道,有服用麦冬过敏者,与体质因素有关。表现为恶心、呕吐,心慌、烦躁,全身红斑、遍及会阴,腹有针刺样掣痛、瘙痒,甚至出现谵语、两目直视、昏仆等症[中草药不良反应.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407]。

【按语】

一、关于麦冬炮制的讨论

临床使用麦冬以生用为主,亦有用蜜或酒炙麦冬及朱砂拌麦冬者。蜜炙麦冬能增强其润肺止咳之功但现代临床较少使用。朱砂拌麦冬又称“朱麦冬”,长于清心除烦,治疗各种心烦失眠之证,目前临床有用之者。但基于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建议最好不用朱麦冬入药。其一,严格地讲,朱麦冬只宜于入丸、散剂,不宜入汤剂。而麦冬用于心烦失眠证的治疗常需入汤剂使用,与他药共煎。其二朱麦冬按炮制规范,至少含3%的朱砂,故朱麦冬中所含朱砂对人体的潜在毒性不能排除。其三,对朱砂本身是否具有镇静安神作用,从现代药理学来看,尚有分歧。故朱砂拌麦冬是否能增强麦冬清心安神的作用,亦不能完全肯定。

麦冬去心与否,素有争议。从历代医药文献记载来看,麦冬“去心”之说大约始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竹叶石膏汤注中有载。梁代陶弘景云:“用之汤泽抽去心,不尔气入心烦。”此为古人麦冬去心的理论依据所在。唐代《千金要方》关于麦冬的炮制,有去心、薄切、取汁等法。自宋代开始,由于《证类本草》所引陶弘景关于麦冬去心之说,为大多数本草学家所接受。故从宋至明末,多数记载是沿用“去心”的方法。明末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麦冬修治法,除“去心”用外,仍有“捣膏”、“酒浸”等不去心之法。此后,从明末至近代,“去心”与“不去心”两法一直并存。明代《本草乘雅半偈》、《本草述钩元》及清代《本草便读》都明确记载麦冬“不去心”用并提供了不去心的理论依据。如《本草述钩元》谓麦冬“通脉不去心”,《本草便读》谓“其心如人之脉络,一棵十余枚,个个贯通,取其能贯通经络之意”。由此可见,历代麦冬去心法与不去心法几乎一直并用。

关于麦冬“不去心”是否“令人烦”,有人做了专门长期临床的观察,未发现其“烦”的副作用。且近年来,由于麦冬去心费工费时,许多省市已多年不去心,也未发现不良反应。可见麦冬“不去心则气人烦”之说,尚未得到现代临床验证。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实验研究证明,麦冬肉与心所含化学成分基本相似而麦冬肉的水浸出物量高于麦冬心,由于麦冬心仅占全麦冬3%,故对临床疗效影响不大,此为麦冬“不去心”提供了实验依据。20世纪80年代研究发现,从麦冬所含化学成分黄酮来看去心麦冬高于不去心麦冬,但此说是否能为麦冬去心之说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还有待于麦冬黄酮的药理学研究。基于上述各种原因,目前临床应用麦冬一般不去心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亦规定麦冬入煎剂乳扁或切碎即可”。

二、 关于麦冬主“胃络脉绝”的讨论

《神农本草经》谓麦冬“主心腹结论,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其“胃络”当指“胃之大络”。《内经》谓“胃之大络,名日虚里,贯膈络肺,出左乳下”,可见“胃络脉绝”即指虚里之脉绝,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明显处,为古代脉诊部位之一。虚里之脉绝,必是代表心脏功能衰弱、心气欲脱之重证。由此说明,早在《神农本草经》时代人们就认识到了麦冬对心气虚重证的治疗作用。后世本草学家从麦冬的临床应用中,逐渐总结出其“补心气不足”(《用药心法》)、“补心气之劳伤”(《本草新编》)的功效。实际上,这一功效认识与《神农本草经》其“主胃络脉绝”之说是完全吻合的,而现代实验及临床研究也充分印证了古人的这一认识。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麦冬对心血管系统有显著作用,麦冬能加强心肌细胞的营养,并能促进细胞的复极化,从而发挥和心肌极化液相似的有益作用,即改善心肌收缩性、增强心排血量、降低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2)13]。现代临床研究发现,单味麦冬即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冠心病有明显疗效。治疗冠心病,口服麦冬煎剂10ml(含生药15g),l3疗程为3~18个月;或每日肌内注射麦冬注射液4ml(每支2ml含生药4g),1~2次注射,疗程为2~4个月;或每日静脉注射麦冬注射液40ml(每支10ml,含生药10g),疗程为1周。共治101例,其中口服者50例,总有效率为74%肌内注射者31例,总有效率为83.7%静脉注射者20例,总有效率为80%[新医药学杂志,1997(5)39]

三、 麦冬的滋补强壮与抗衰老作用

《神农本草经》谓麦冬“久服轻身,不老不饥”;《日华子本草》谓其主“五劳七伤”。事实上,麦冬所具有的滋补强壮、延年益寿作用早就被前人所认识和利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及临床都充分证实了麦冬的这一作用麦冬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的研究提示其对防治老年冠心病有重要价值麦冬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菌、抗癌,对老年人亦为重要,因为年老体弱易于感染,突变细胞积累增多。此外,麦冬对胰岛细胞有刺激作用,使血糖下降,对治疗老年糖尿病有显著疗效。可见麦冬对防治老年病,增进老年人健康具有多个方面的作用。因而现代临床中药学亦将麦冬视为抗衰老的重要药物之一

四、关于麦冬“消谷调中”的讨论

《神农本草经》言麦冬主“伤中伤饱”;《名医别录》则直接记载为“消谷调中”;《千金翼方》用药处方篇将其列为消食药,其所载诸麦冬散所主治病证中常有“呕哕不下食”、“不思饮食”等证。实际上,古人所谓麦冬的“消谷调中”作用,主要是指麦冬通过养阴益胃、降逆止呕等功效,从而恢复脾胃主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而并非指麦冬具有直接的消食化积之功。因此现代临床用药一般不将麦冬视为消食药。

五、关于麦冬品种的讨论

除上述杭麦冬、川麦冬外,部分地区尚以同科麦冬属和山麦冬属的数种植物的肉质块根作麦冬入药使用,习称为土麦冬,一般认为质较次是否可以代用,有待研究。

1.大叶麦冬.

2阔叶麦冬

3.小麦冬

4.甘肃山麦冬

5湖北山麦冬

此外,近年来在四川地区的药材市场上发现1种伪品麦冬,经鉴定为禾本科淡竹叶的干燥块根,经加工后,其外形颇似麦冬但质地、味道与麦冬有明显差异,不宜作麦冬使用应注意区分。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主要含皂苷类成分麦冬皂苷BD高异类黄酮类成分:甲基麦冬黄烷酮A、B麦冬黄烷酮A、B还含多糖等。

二、 药理作用

麦冬多糖具有较好的平喘和降血糖作用,其水煎剂能提高实验动物的耐缺氧能力,增加冠状动脉流量,对心肌缺血有明显的保护总用,并能抗心律失常及改善心肌收缩力;能降低机体自由基反应而发挥抗衰老作用;同时具有增强免疫力、镇静催眠及抗辐射作用。

三、临床新用

鲜麦冬根外用治疗小儿急性水肿:以百合科大叶麦冬的鲜块根捣烂后,放置于小瓶盖中或蚬壳里,外敷于脐上,然后用纱条固定,每隔12小时换1次,连敷3~4天。治疗小儿急性水肿12例,均获良效[浙江中医药,1975(2):4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