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感知当欣慰 ——兼忆黄仲则故居的发现与保护
常州日报 2014年11月4日G02版 常州叙事 / 陈 弼 1994年3月18日,陈弼在庆祝艺术大师刘海粟百岁寿辰书画展上留影。(《黄仲则研究资料》由陈弼倡议,与黄葆树、李国章合编,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刘海粟题写书名) 最近,常州市黄仲则诗词研究会成立。这是一件关系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好事,可喜可贺! 常州星象聚文昌, 洪顾孙杨各擅场。 中有黄滔今李白, 《观潮》七古冠钱塘。 这是有清一代文豪袁枚的一首七绝,题为《仿元遗山论诗》,“洪顾孙杨”分别指洪亮吉、顾敏恒、孙星衍、杨芳灿。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还说:“近日文人,常州为盛。”上述诗中第三句,由于袁枚对黄仲则尤为赞赏,称颂他为“今李白”。 黄仲则(1749-1783)是清代杰出诗人,名景仁,字仲则,又字汉镛,号鹿菲子。4岁丧父,由母屠氏督教,年少即酷爱诗词。家境清贫,“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都门秋思》),这是他一家八口艰难度日的真实写照。一生坎坷,寄人篱下,终不得志,贫病交迫,35岁客死山西解州,洪亮吉奔往治丧,“炎天走千里,素车白马送君归”。黄仲则英年早逝,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篇。其诗情挚意深,沉郁清壮,铿锵出金石,试摘一二语,可通风雨而泣鬼神,“乾隆间论诗者推为第一”(《清诗列传》)。传世诗词有1200多首,《两当轩集》影响后代甚大,二百多年来刊本甚多。柳亚子等南社许多成员,以及郁达夫、瞿秋白、陈毅、夏承焘、阿英、唐弢、张恨水等,对黄仲则诗词都非常赞赏,郁达夫曾以黄仲则为主人公撰写历史小说《采石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郁达夫等的赞誉,《两当轩集》在广大青年诗歌爱好者中也曾风靡一时。今年是黄仲则诞生265周年。记得1992年,解放日报副总编陈迟同志率记者来常采访,一到常州顾不得旅途劳累,就邀我一起去瞻仰黄仲则故居两当轩。不久,陈迟《寻访“两当轩”》在解放日报《朝花》副刊发表(1993年3月21日)。陈迟同志在瞻仰两当轩后还曾对我说,常州应该成立黄仲则研究会。如今,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怎能不令市内外众多景仰黄仲则的文士欣喜万分呢?仲则公有知,亦当含笑于九泉。 当年陈迟同志约我同访两当轩,是因为他先后看过拙作《访黄仲则故居》(《新民晚报》1961年9月)、《诗人黄仲则》(《人物》1981年第4期)、《访两当轩》(上海《旅游天地》1982年第1期),以及本人和黄葆树、李国章合编的《黄仲则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知道我在上世纪50年代,几经周折,才在常州马山埠发现两当轩和黄仲则后裔,并对黄仲则生平业绩有一定了解。1985年6月,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鹰同志来常参加瞿秋白就义5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曾约我一起瞻仰瞿秋白故居和黄仲则故居两当轩。1990年5月,著名作家王西彦来常出席青龙笔会,他在给我题词后说,这次来常州,除了参观淹城,还要看两个地方,一是苏东坡终老地藤花旧馆,一是黄仲则故居两当轩。我还曾陪同唐振常等多名学者瞻仰两当轩。以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黄仲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之深远。 两当轩的发现 陈迟同志关于两当轩的纪实散文在《解放日报》发表后,常州和苏州一些文友曾经问我:“二十世纪50年代,你怎么会想到去查访两当轩的?”这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主观方面说,我少年时代受古典诗文与戏曲熏陶,热爱文艺。我是武进人,1949年春渡江回常州后,被分配在地委宣传部文艺科(对外称军管会文艺科)工作,之后曾主持常州市文教局文化科,1954年秋任市报社编委兼副刊部主任。因工作关系与个人爱好,对中国文学史与本土文史著作的阅读从未间断。我感恩组织,加上社会责任感的驱使,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注意挖掘、搜集常州文史资料,先后访问过瞿秋白、赵翼、李伯元等故居,撰文发表于市内外报刊。从客观方面说,当年市报副刊为加强爱国主义宣传,加强优秀历史人文和革命传统教育,特开辟“常州话旧”栏目;市报编辑部为提高业务水平,曾聘请施啸岑、钱璱之先生分别讲授古典文学与语法修辞,施公讲古典诗词时曾满怀激情重点介绍黄仲则;江苏省文联秘书长、《雨花》首任主编章品镇多次来信嘱我关注常州名士事迹,开列的名单中就有黄仲则(章品镇早年在武进青云中学读书,是吕思勉高足,对常州历史文化非常熟悉)。这些都促使我下决心要找到黄仲则故居两当轩。 关于两当轩的发现,要感谢一些老先生的指点和《浮桥黄氏宗谱》的导引。两当轩在哪里?岁月沧桑,多年来竟湮没无闻。据黄逸之《黄仲则年谱》记载,黄仲则“居白云溪上”。上世纪50年代前期,我曾数次到市区白云溪访查,没有找到他的故居。后来,一些老先生向我提供线索:常州黄家主要在马山埠。1956年元旦,我又走访了与白云渡西侧毗连的马山埠。从巷口黄宝坤的小杂货铺,问到90号黄氏宗祠,在祠堂里翻阅《浮桥黄氏宗谱》,终于看到黄仲则的大名:黄景仁,并从世系查到其六世孙黄葆熙、黄葆树等,由此找到巷内86号是黄仲则故居。黄仲则故居与黄氏宗祠是近邻,均位于马山埠浮桥北堍。黄仲则题赠洪亮吉诗中说:“君家云溪南,我家云溪北。唤渡时过从,两小便相识。”可见早年浮桥下是白云溪的西端,后来这一段河道被填没,改为陆地。 马山埠是一条古老的小巷,巷内有七八户姓黄的人家。黄仲则故居大门朝南,前有照壁,大厅两侧有厢屋。黄葆熙先生向我介绍:“父亲黄芹香在世时说过,这里西侧的厢屋是仲则公居住过的处所,别名叫'两当轩’;还说仲则是双瞳,看书过目不忘。”“两当轩”是两间低矮的平屋,赭色的弧形天花板已灰暗不堪,一间的屋门是四扇老式蛤蜊格长窗,屋内光线黯淡。屋前小天井里植有桂树、木瓜等,都已长出院外。黄仲则对自己的陋室“两当轩”有过真切的描述:“天留隙地位方床,竹作比邻草护墙。四壁更无贫可逐,一身久与病相忘……”(《偶题斋壁》)。又在其《夜雨》中云:“三间老屋瘦木架,狂风刮瓦天漏罅。”“睡梦惊起如倾盆”,“衾绸半湿如凝冰”。从大门进去到后面天井,地势渐高,有四处石级,旧时端午节白云溪龙舟竞渡,登上这里最后的石级,可见大门前河上龙船的“五鹤朝天”。这些房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 黄葆熙先生引领我走进大厅后东边的房屋时,迎面看到有一大堆木版堆在屋角。承黄葆熙告知:这是光绪二年重刊《两当轩集》22卷(6册)的刻版,共240余块,抗日战争前,常州日新印刷所拿这套版子印刷过,十分畅销。我立即将寻访到两当轩和见到这套木版的信息,向时任常州市文化处处长的钱小山报告,他喜出望外。不久,这套木版由仲则公后裔赠给了常州市博物馆。 黄仲则故居的保护 至于黄仲则故居能得到保护,特别要感谢两位同志,一位是戚墅堰机车车辆厂职工蒋昌,一位是常州市委副书记李云华。“四人帮”粉碎后,1979年7月8日,蒋昌致函常州报,并附其在文革前抄录的刊登于《新民晚报》的《访黄仲则故居》(署笔名:南石)。他在信中说:“附文录自约1961年9月前后的上海《新民晚报》,因系剪辑,未注明日期。此文所述是常州史迹,年长日久,不阅文史,渐为人忘。黄仲则诗甚为有名,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册清代文学中亦曾论及。黄仲则故居自记者南石撰文至今亦近18年了,历经人事变化,不知还能得到有关方面重视与修缮保护否?”他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加以保护,供中外人们参观,并建议再版《两当轩集》,供人们学习与研究。南石系本人笔名,当年我看到蒋昌的来信与附文后,随即发了《参阅材料》(第12期),全文刊登蒋昌的来信与《访黄仲则故居》一文。当时分管文化的常州市委副书记李云华看到报社的这份内参后,立即批示市文化部门采取措施妥善保护黄仲则故居。1979年秋,两当轩门口悬上了一块白底黑字的木板,写明两当轩是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木板改为石板,以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名义,嵌在小木门南侧一堵斑驳粉墙间。新世纪初期,常州市政府拨款修缮黄仲则故居。2005年5月,修复工程竣工,黄仲则故居终获妥善保护,供人们凭吊瞻仰。 作者供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