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里千年:丝路手记》第三篇 河西走廊(一)

 zengguolin 2018-09-13

第三篇 河西走廊的烽火连天


顶着八月的寒风飞雪徒步翻越乌鞘岭,置身绝塞风烟的河西走廊。一路寻觅汉、明长城与烽燧的遗迹,更体验着登临绝塞的壮怀激烈。
气势赳赳的雷台铜车马展示着武威曾经的辉煌。在五胡乱华的南北朝,河西虽然也是纷争战乱,但历都四国的武威成为河西走廊的心脏,在史书中展现着千年凉州的风采。大宛的宝马踏着惊鸟天马行空,巍巍的祁连、脉脉的古道、悠悠的白塔,本来就是一曲豪迈与温情的凉州词。
从武威到山丹一路追随着骠骑将军豪情奔放的马蹄,过眼是起伏跌宕的祁连雪山、连绵不绝的夯土长城与断续犹存的关塞遗迹。驰骋在山丹军马场,环绕在美丽的胭脂山下,耳畔风声似乎还是当年匈奴被切断右臂的兴叹。
沿着绵延的明代夯土长城向西到达张掖。祁连积雪的融水黑河滋润着这片绿洲。“张国臂掖,以通西域”,有着“塞上锁钥”之称的张掖,从张骞凿空西域打通丝路起便是兵家必争和商家重镇。张掖雄壮的镇远楼四面牌匾,挂起了凝重的古城风韵,展现了“金张掖”的繁华往昔。即使历经了千年的纷争,这里始终是佛国的世界,大佛寺、土塔、木塔、西来寺,都诉说着这里曾经僧侣如云、香火连天的佛境。
张掖的马蹄寺依偎在祁连脚下,是远离世外的修心之所。那山崖上凿出的三十三天窟如同通往佛国秘境的通道。从巍巍的雪山冰川、到郁郁的森林幽谷,再到悠悠的溪流草甸,都透着曾经的纯净。能歌善舞的裕固族在那里立起毡房,用歌声传递天边的旋律。
张掖的丹霞地貌,是将天上七彩的云霞直接披到了绵延的山体之上。置身其间感觉自己就如画笔的笔尖,在大自然的七彩调色盘中蘸着颜料行走。
从张掖到酒泉,一路的戈壁有多情的祁连相伴,路过的骆驼城遗址是当年北凉沮渠蒙逊的都城,而后玄奘在这里的高台上晒经。虽然骆驼城因风沙和缺水而被遗弃,但如今这一带的县名叫高台。
汉武帝设置酒泉郡亦如史诗般浪漫:当这位胸怀万里的君主得知自己的爱将霍去病取得完胜之后赐酒三千里外;而这位同样胸怀意气的少年,将酒倒入泉中和全体将士畅饮。那已经是两千年前的故事了,而现在西汉胜迹边酒泉酒厂的“汉武御”酒,却让整条街上都飘着醉人的酒香。
从酒泉到嘉峪关,看到那万里雄关和远处群山一样层层叠叠,雄伟的关楼伸出双臂,牢牢控制着天险的河谷与崖壁。塞外狂风吹着戈壁沙尘,让我们浮想那千百年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故事。
武威到酒泉的河西走廊,是历代丝绸之路上军事性最重要的一段。让我们一起随着古人的足迹漫溯。



武威:收取凉州入汉家

河西八月天,风雪乌鞘岭
--------------------------------------------------------------------------------------------------------------------------
乌鞘岭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境内,为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气温-2.2℃,志书对乌鞘岭有“盛夏飞雪,寒气砭骨”的记述。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求法,都经过乌鞘岭。汉代与明代先后于此修筑长城,至今遗迹可寻。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之西,东自乌鞘岭、西至唐代玉门关,介于南山山脉(祁连山)和北山山脉(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形如走廊的狭长地带连接着中原与西域,九百公里的通道贯穿了武威、张掖、酒泉三郡。
向达《西征小记》中论河西形势:“秦汉以后,河西为匈奴、大月氏、乌孙诸民族互争雄长之地。汉武帝思雪高祖平城之耻,乃收河西于版图之内,一以绝匈奴之右臂,一以建立通西域诸国之走廊。于是筑长城以限胡马之南下,移民实边以奠长治久安之局。海通以前二千年来,中国与外国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文化上之交光互影,几无不取道于此。”
--------------------------------------------------------------------------------------------------------------------------

循着遗留在公路边的烽燧残迹,凝望着云雾缭绕、如同压了床厚厚棉被的乌鞘岭,想必岭上正风雨大作。



中午到达安门村,我们一下车就被冻着了,乌鞘岭高寒果然不谬。顶着风走了一公里的老国道,看到公路右手边断断续续的夯土墙随着山谷蜿蜒,几座烽燧依稀可辨。想着汉朝以来的烽火曾经在这里传递,想着张骞、玄奘都从这里走向西域,我们也不顾此时身边呼啸而过的风,更不顾落到身上零星的雨,向前方最大的烽燧走去。




来到烽燧前,吟着张籍的《陇头行》:“陇头路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汉兵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我们想象着匈奴当年倾巢出动、突破长城的防线,随后汉朝的将军趁着夜色突入敌营、重新夺回烽燧、控扼山口的场面。我们忘乎所以地沿着古人的足迹,踏着陡峭的攀道登上烽燧,凝望着乌云涌动的乌鞘岭。大雨就要来了,滚滚浓云间回荡着忘我的吟啸:祁连烽火连云起,乌鞘沙石走似兵。胡骑衔枚雾障出,长城踏缺举巢倾。将军百战无惧死,驱马单枪斫敌营。陇上行云皆作雨,洪波万里沥豪英。


雨如期而至,却没有能挡住我们的脚步。一身淋漓、翻过乌鞘岭的垭口时,雨中已夹着冰雹。垭口间的地势略为平缓,长城遗迹也出现了变化,看残迹似乎这里曾经有一个城池或军营。“胡天八月即飞雪”,我们沉浸在边塞的苍茫意境中。
雨虽然很大,但翻越乌鞘岭、寻到长城遗迹的兴奋,让我们久久忘情。翻越乌鞘岭三十里路没有行人也没有车辆,迎接我们检阅的只有山坡上的牛群羊群,它们还齐刷刷一脸诧异地望着湿漉漉的我们呢!

河西据根本,凉州寻古迹
--------------------------------------------------------------------------------------------------------------------------
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要冲,山川险峙、土田沃饶,无论是军事价值还是经济地位都十分重要。汉武帝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置郡得名。南北朝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先后在此建都。唐代武威依然是河西走廊最繁华的城市。《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唐开元年间武威有人口两万六千余户,是当时兰州的六倍、张掖的五倍、酒泉的十一倍。而《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唐天宝年间武威有人口三万两千余户,风俗“金气坚刚、人事慷慨”。
凉州是多民族杂居之地,处于中原和西域往来的交通要道。印度音乐、西域音乐和汉族音乐经过长期的融汇,逐渐形成了《西凉乐》,并在唐代进入宫廷。岑参的“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白居易的《西凉伎》,王维的《凉州赛神》等诗篇,都十分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凉州的音乐传统。
--------------------------------------------------------------------------------------------------------------------------

从南门入南大街,武威没有想象中繁华。大十字广场上高耸着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这里是铜奔马的故乡,我们首先就前往铜奔马的出土地——雷台。


雷台的主人至今仍有争议。从马俑胸前铭文“守张掖长张君”来看,可能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军政长官,也可能是前凉张氏家族。规模宏大的铜车马阵原物已在兰州的甘肃省博物馆,这里只是复制品。到明代雷台上建起了雷台观,森森郁柏掩映着四四方方的高台。明代的道观多有建在高台上的习惯,想必是当时的道士看中了这个大封土堆,将之改为道观的台基了。
北大街的罗什寺塔是纪念曾在这里说法十数年的龟兹高僧鸠摩罗什。前秦苻坚派遣吕光用兵西域,吕光一直打到龟兹,将鸠摩罗什带到武威时,听说苻坚已经战败身亡,便在武威建立了后凉政权,鸠摩罗什也就滞留在这里十七年。据说这座塔最早修建于后凉时期,而眼前这座并不高大雄伟、十二层密檐精巧别致的塔为1934年地震后重修。




城东的大云寺有一口唐代的大钟,“大云晓钟”是凉州八景之一。登上钟楼,用边上的木槌叩响了这口古钟。我们怀疑唐代的古钟为何还悬挂在这里让人击打,但钟的形制与其上力士、飞天、云龙的图饰,就如同西安碑林陈列的景云钟的孪生姐妹。
北宋时河西走廊曾被西夏控制,因此在这里能看到西夏文物。西夏博物馆在武威的东南角,镇馆之宝是“西夏碑”,又称“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碑文颂扬了佛祖的灵验、描绘了武威的繁华和护国寺的富丽堂皇、称颂了西夏的功德。碑的正面有大量的西夏文字,有人看了后摇摇头道:“看上去像汉字,我怎么一个都不认识!”可在碑的反面有汉文记录了相同的内容。展厅中除了西夏的文稿之外,还有一些西夏的瓷器,虽然看上去“傻大黑粗”,却体现了游牧民族粗犷的审美情趣。
西夏博物馆边上始建于明代的文庙由于其规模宏大,号称“陇右学宫之冠”。那里除了大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等明清文庙建筑外,东边一组建筑是文昌宫,屋檐上悬着数不清的明清匾额。


夜晚的西大街华灯初上,霓虹的倒影映在雨后的积水中,浑似葡萄美酒夜光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