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浦江的“前世今生”

 江山携手 2018-09-13

看了题目,也许有人发笑:难道黄浦江不是自古就有、天然形成?确实如此。

一、黄浦江的前身是东江

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就有“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记载。意思是:只要三江通畅入海,太湖流域就能安定。远古时期,太湖流域就依靠这扇形排列的“三江”泄水:东江向东南方向的现杭州湾排泄;松江(后称吴淞江)向东面的大海排泄;娄江向西北方向的长江口排泄。南宋时东江从闵行、闸港入海,闸港以北一支称黄浦,北流至今十六浦一带与吴淞江支流上海浦相接。后来东江入海口逐渐淤塞,江水反流向北形成了“大黄浦”,所以说黄浦江的前身是东江

二、黄浦曾经是条小河

黄浦形成之初,是吴淞江的小支流。南宋范成大《吴郡志》记载,吴淞江下游南岸有大浦18条,由西向东,最后5条依次为上海浦、下海浦、南及浦、江宁浦、烂泥浦,其中没有黄浦。南宋《云间志》记载了吴淞江南岸的很多条大浦,其中也没有黄浦。说明黄浦此时充其量只是条小浦。

古代中国行政建置区划,大多以名山大川作为分界。上海地区古代没有大山,只能以河为界,并且大河为大界,小河为小界。南宋时期,华亭县的长人乡和高昌乡,覆盖了老护塘以西、高桥镇以南的整个浦东新区和上海老城厢。也就是说,它们是跨越黄浦江两边的。由此可以看出,当年的黄浦还是一条不大的河流,甚至连做乡界的资格都没有。

三、黄浦开始变大并吞并上海浦

东江入海口堵塞后,杭嘉湖地区大量泄水,北流进入黄浦,迫使其江面加宽,并且逐步吞并上海浦。《上海通志》585页“旧志云上海浦在县治东,后为今黄浦所并”。

元代任仁发《水利书》中始有“黄浦口”之名,此口当指黄浦入吴淞江之口,其地可能在今虹口区的嘉兴路桥附近。黄浦此时虽为吴淞江的支流,但已经本末倒置:主流吴淞江由于淤塞严重越来越小,支流黄浦反而越来越大。一场地理变革已经孕育成熟、初露端倪。

四、黄浦“四水合一”成为大江

明代永乐初年,户部尚书夏原吉听取上海人叶宗行的建议,顺应潮流,放弃旧出海道,开辟新出海道。他指挥开挖范家浜,上接黄浦,下连吴淞江,一直到吴淞口入海,将浙西来水排入长江,基本形成了现在黄浦江的格局。新旧两条河道形似地球形状:其“南极”在陆家嘴一带,“北极”在复兴岛北端的虬江一带;其“西环”为旧河道,途径江湾(古吴淞江在此转弯故名),“东环”就是开挖的范家浜新航道(今黄浦江外白渡桥至复兴岛北端段)。

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黄浦江,是由原先四条河流“拼凑而成”的,从南往北依次为:十六浦以南段为黄浦,十六浦到外白渡桥段为上海浦,外白渡桥到复兴岛北端段为范家浜,复兴岛北端到吴淞口段为吴淞江。

从此以后,黄浦江成为主流,吴淞江反而成为支流。上海地区的水系格局,也由从前的吴淞江水系,逐步变成为黄浦江水系(史称“黄浦夺淞”),从而奠定了黄浦江成为上海母亲河的基础。

黄浦“四水合一”后的几百年里,这条大江的名称比较混乱。高桥(虬江)以南段一般称为黄浦,以北段仍称为吴淞江;后来也通称为“大黄浦”、“江浦合流”等;直到一百多年前才通称为“黄浦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