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文人爱竹之情,可代饮食。 对于学习传统绘画来说,我们前人己经给予了“墨竹”高度的人文精神。 画花鸟画,学习墨竹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画重要的是立意,我们画墨竹立的是什么样的意非常重要。 【董玉山导师作品】 我们不仅是要把竹子画像这么简单,而要追求形而上,求内的美。 学习墨竹,要将其神韵的把握好,若不能现其神韵,那就只不过是一纸水墨,淡彩而以,不能称之为画了。 墨池学院中有一位导师,他能够以文同、柯九思画竹作品的笔墨章法为切入点,详细演示竹叶、竹节、竹干以及布局配景的不同表现技法。 【董玉山导师作品】 他就是天津霍春阳传统绘画艺术研究室董玉山老师! 董老师将“以书入画”实践运用,创作出画竹的便捷技法“写竹干用篆法”、助你最高效的精通墨竹的画法! 【董玉山导师作品】 针对想学习墨竹技法的学员们,董老师提出了对于技法与心境的指点,助你快速跨过误区,高效掌握墨竹技法。 技法: 立竿 元代柯九思认为“写竹干用篆法”,指写竹干时运笔须凝重遒劲,从而使竹干苍劲有力。古人立竿往往自梢至根,现代人一般由根至梢逐节写出,笔断而气连。 节的长短仍如李息斋所言,按竹子的生长规律,中间节长,根部和梢头节短。 两竿以上竹子,应有层次感,竹干应有高低、大小、浓淡、疏密、斜正之别,主次、长幼虚实相生。 点节 竹子以“高风亮节”著称,故要体现竹子的品性,写墨竹时点节十分重要。历代文人中除了苏轼不点节以外,其他几乎人人都十分注重点节。 为了突出竹子的“亮节”,画家往往用浓笔重墨来点节。元代柯九思认为点节应用隶书笔意,大概也由于隶书显得厚重的缘故。 点节用墨,宁浓勿淡,淡了缺少精神。宋元文人写竹注重写实,故往往用上下两条横弧线来点节,即后人所谓“圈节法”。 【董玉山导师作品】 分枝 竹子的荣盛生机往往从枝叶上体现,所以枝枝比较难画。竹枝依附于竹竿,从竹节处生发出来,最常见的一节并生二枝,前后左右互生。 下笔须要遒健圆劲,生意连绵,行笔疾速,不可迟缓。老枝则挺然而起,节大而枯瘦;嫩枝则和柔而婉顺,节小而肥滑。叶多则枝覆,叶少而枝昂。 风枝雨枝独类而长,亦在临时转变,不可拘于一律。柯九思认为分枝应用草书笔意,运笔疾速,富于变化。 分枝时就应考虑布叶,以避免前枝后叶。只有竿节生枝,枝生竹叶,所写墨竹才能意气连贯,生意盎然。 叶子画法 画竹叶之前要了解竹叶的生长结构,不妨到竹园中观察写生。中国画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概括出了一套撇竹叶的方法。 下笔要劲利,实按虚起,一写而过,切记拖泥带水。画竹叶有五忌:一忌生涩、二忌并立、三忌如叉、四忌似井、五忌如手。 撇竹叶由三笔起,组成基本的“分”字结构。撇叶时特别要注意每笔的高低穿插,切忌“平头”,这样就是“如叉”了。叶片无论多少,基本都是在三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在添加四笔、五笔、六笔甚至多组递加时都要遵循“高低穿插”“虚实相间”的原则。 老叶和新篁在形状和组织结构上由较大的区别:老叶下垂,新篁向上,画时要注意区分。忌似桃、似芦、似柳。 【董玉山导师作品】 心境: 墨竹是花鸟画中的一个题材,它的形态特征是意象的。我们画的不是眼中之竹,更不是手中之竹,而是心中之竹。 所以我们在作画时要养心,因为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象。 与道家的虚、静、淡泊相似。画面的这种美,却能给人以视觉之外的意象感觉。 这种画外的意象也只有遇到真识者才能体会到和领略到。所以世之真识者亦少。 画竹除了技法上的精细,在心境上也要宁静淡泊,要达到这种境界,在作品中就不能像画工那样把注意力放在对客观物象的描摹上,要更注重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上。 画竹就是如此,体现的正是要远离尘俗的纷扰,寻求清静超脱。 董老师从技法与心境两个方向将最高效的学竹秘法呈现, 想最快速度掌握墨竹的临创技巧吗? 经验丰富的董玉山导师可以带领你一同前进! 导师介绍 董玉山 1976年生于山东菏泽。 霍春阳先生入室弟子,居于天津。 现天津霍春阳传统绘画艺术研究室助教,天津渤海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天津市花鸟画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天津开发区文联会员,天津开发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国画收藏》营运总监。 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何水法中国花鸟画高研班,中国艺术研究院郭怡踪花鸟画艺术工作室,受教于何水法,马其宽、徐家昌、毕彰、郭怡踪、邵昌弟、陶吉为等诸位先生。 作品欣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