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读】这个扑克牌读心术,准确度98%,信不信由你

 慾釁鳪鵀 2018-09-13

前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刷抖音。刷着刷着,刷到了这个会 “读心术” 的帅哥:


(来源:抖音 @小龙的魔力)点击这里可以观看完整视频不到一分钟,就能亲自体验魔力哦~


他手拿一堆扑克牌,迅速在观众面前翻过,让观众随意选择其中一张牌,并记在心里。接着,通过读心术,他不仅成功 “读出” 了屏幕前的你心里记下的卡牌,还把那张牌钉上了身后的墙,实在是…… 太牛X了有木有!!

翻开这个视频的评论区可以看到,扑克小哥的读心术征服了无数网友:

然而,也有人一语道破天机:

“哈?真的就这么简单?我居然这么轻易就上当了??”

—— 呃,对啊,这个戏法真的就是这么简单。但你之所以会中招,是因为隐藏在这背后的心理学原理,真心不简单。不是读心术,就是正儿八经的心理学: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当多项信息(那么多张扑克牌)一次性出现的时候,由于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往往是最后出现的信息会被我们牢牢记住(当然,开头第一个出现的信息也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可是视频里的扑克小哥说:开头那张不算)

感官记忆(sensory memory):我们通过视觉这个感官看到的信息,哪怕只持续了弹指一挥间,我们的大脑也能抓住它、并保持住约 0.25 秒。这个时候,加上刚才的近因效应,只要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后一张扑克牌上,那张 “红心 7” 就能顺利被我们捕捉、并顺利晋升到我们更为长期的记忆体中。而那些前面一闪而过的其他牌,早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所以呢,扑克小哥需要做的事情真心超级简单:拍完视频的第一部分,按暂停,把那张 “红心 7” 从牌堆取出、贴到背后的墙上。然后继续拍摄剩余的部分……

(好吧,这样说对小哥不太公平。他的抖音能获得十几万赞,除了魔术本身,还要配合精彩的演技、动作神态、团队的拍摄和制作,不然观众也不会看这么入神~)

更厉害的是,除了以上两个心理效应,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我们人对魔术似乎天生就有轻易相信、主观沦陷的倾向…… 不信?来看下一节,心理界内一次魔术和学术的完美融合!

有这么一队加拿大的心理学家,来自著名学府 McGill 麦吉尔大学。他们用一项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心理研究,活生生亮瞎了所有人的眼睛。

领队这项研究的 Jay Olson,一直对魔术师在有意无意中对观众使用的心理效应深感兴趣。

他首先把一位扑克魔术师请到了大学里的心理实验室,用和文章开头视频中、那位小哥几乎完全一样的手法,在 118 位大学生身上施展了一模一样的 “扑克牌读心术”。结果:


和抖音上大多数的评论一样,98% 的参与者惊呼 “哇!你真的读出了我内心的数字!你是怎么办到的?”

在事后的跟踪采访中,更是有 91% 的人表示:“我坚信这是真的,我坚信刚才我选中的数字源于我个人的自由意志(free will)!”

问题是:这份 “自由意志”,是坚定,还是盲目?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这个问题,Olson 开始了下一项实验。

这回,他把一台核磁共振机搬上了魔术舞台,邀请一群人来做魔术的体验者、也做他实验的受测者。

核磁共振(MRI)是干嘛的?笼统来说,MRI 是脑部结构与脑活动的一项测量和成像技术。

Olson 対前来体验的人说:“我这台核磁共振机,是有魔力的!它能够准确读出你脑子里的想法!”

然后呢,类似扑克牌读心术那样的老把戏开始了。


“请你在心里默念一个两位数。想好之后,请按下身边的按钮通知我们。”

志愿者照做了。


“好,核磁共振机已经读出了你心里想的数字,现在我来把它写到我手边的小黑板上。”

(滋滋滋,一阵笔尖滑过黑板的声音)


“好,现在请你说出你刚才心里默念的数字,我马上把黑板转过来给你看,看看机器读出的数字、和你心里想的是否一样。”

结果,体验者惊呆了,真的一样诶!

我先卖个关子,继续说这个实验的第二个版本,说完我们一并解释。

第二天,实验继续,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流程,只有一个小变动。Olson 対前来体验的人说:


“我这台核磁共振机是有魔力的!它能够侵入你的脑部、活生生把你刚才想好的数字改变、改成机器自己设定的数字!”

结果,Olson 最后展示在体验者面前的黑板上写着的数字,和他们心里想的,又是一模一样!!


“艾玛,真的也,这台机器控制了我的思想!”

好了,不卖关子了,为大家揭晓真相:

其实,核磁共振只有读取脑部结构和活动、并生成脑部图像的功能,仅此而已。读心术?甚至是什么反过来给脑子输入干扰信息?纯属胡扯。

何况,这台机器完全是个塑料摆设,是台假机器!(你知道真的核磁共振机有多精密多昂贵多娇弱吗,你想给它搬家就搬家啊?)

更何况,这个狡猾的 Olson ,其实他手指头指腹部分套着一个很小的指模,上面有一根细小如针的铅笔芯。在魔术体验者报出心里想着的数字那一刹那,他就用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瞬间用手指把这个数字写在了黑板上,然后再转过去给人家看。

有趣的是,这两个版本的实验结束后,Olson 采访了体验者们:


第一个版本的体验者说:嗯嗯,你们的机器太牛了!从没见过这么牛的核磁共振!刚才…… 除了数字…… 你们没读出其他什么吧?(这位亲,你脑子里是不是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小秘密呀?)

第二个版本的体验者则说:真不好受,这种被控制的感觉太难受了,我本来明明已经想好了一个数字的,结果突然感觉一阵头晕,原先那个数字似乎就被一股力量逼走了,硬生生换了一个(但其实呢,最后研究人员偷偷写在黑板上的数字,还是你自己亲口报出来的而已啊……)

可见,无论哪个版本,参与体验的人都对这台机器的 “魔术、读心术、灵魂操控术” 深信不疑。

所以说,不是魔术师故意要耍我们、骗我们,而是我们去参与、观看魔术的时候,早就已经主观地对魔术的力量深信不疑。

好吧,其实写到这里,我还藏了一个小秘密:

这个 Jay Olson,是枫叶国出了名的魔术网红。他一直觉得,魔术不需要高大上的道具、复杂的舞台设计、炫目的视觉效果,通过简单的心理机制、就能让体验者身临其境、对魔力深信不疑。

为了研究魔术背后的心理学道理,他报考了麦吉尔大学(McGill 心理专业排名加拿大前三、全球前 50,可是很难进去的哦),成了一名硕士生、然后升上了博士。上面这个心理实验,是他在博士阶段后期发表的研究结果,算是他给自己的爱好和专业,都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上面我们看到的是魔术中的心理学,也就是用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来解释魔术现象。

现在我们要看到的这个心理教授就厉害了,她活生生地把魔术运用到了心理课堂上,用一个个 “小把戏”,把教室变成了魔术表演的舞台,更是在魔术之中为学生们解释心理学知识。

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美国麻省大学 Susan Whitbourne 教授之 “课堂上的心理学三大魔术”。

听话,我一摇铃,你就要眨眼睛哦~

这一招魔术,真心有点 “阴”。

Whitbourne 教授请了一位学生上台。她拿出一只铃铛,摇了一下,两下,三下…… 学生只是和平常一样无规则地眨眼睛,和铃声没有半毛钱关系。

接着教授说,她有一个神秘喷水装置,喷出的水按照一定角度溅到学生的身上之后,就能触发学生的眼皮和铃铛之间的心电感应(艾玛你帮帮忙哦,铃铛又不是什么生命体,哪来的心电感应啊?还好这教授不是教生物的,不然肯定被学生怼得不轻 [手动捂脸])

开始了!教授开始不规则地用一个喷水器、瞄准学生的眼皮、开始喷水(心疼这学生两秒)。整个过程中,还不时能听到教授在摇铃的声音,创造各种 “铃声和眼皮在建立互动” 的神秘感。

十几分钟过去,教授宣告:“眼皮 —— 铃声” 的感应已经成功建立!

立即测试:教授摇铃,学生眨眼;再摇铃,再眨眼;再摇铃,再眨眼…… 往复几次,眨眼和摇铃神同步!绝非巧合!

是这个学生在演戏吗?不可能,这个学生是通过学号、由同班同学在计算器上生成的的随机数、抽签决定的。

看学生们云里雾里,教授开始坦白了:“好吧,其实我也没有 100% 的信心啦,但 99% 还是有的~ 刚才那个魔术,是运用了心理学上的经典条件反射原理(classical conditioning)”。

提出这个理论的人,是前苏联大名鼎鼎的 巴甫洛夫 Pavlov。他发现:当一件本来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和作用的事物(铃声)、与另一个会激起我们本能反应(眨眼)的事物(喷向眼睛的水)、反复配对之后,久而久之,铃声本身就足以替代喷出的水、让我们的眼皮不自主地闭上,就像当初被喷水时我们不自觉地闭眼、防止眼睛进水一样。

教授接着开始结合这个例子、把整个 “魔术” 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和经典条件反射的理论概念结合。这样的讲解,我想同学们一定会记得很牢固、很深刻。真的太棒了!!

教室里惊现记忆超人,记忆能力是常人的两倍以上!

这一回,Whitbourne 教授准备了一份 PPT,上面有一串随机生成的乱序字母:


A C G P O D Z E Y S O I …

一段时间后,教授关掉投影,让每位学生都拿出一张纸,通过回忆、尽可能多地按顺序默写刚才 PPT 上的字母串。

几轮测试之后,学生们交换答题纸,教授展示正确答案、并让学生们互相批改、计算默写正确的字母数量、并汇总上报给教授。

结果出来了:全班同学平均能记住的字母数在 7 个左右,最厉害的能记住 9 个,比较差的也能记住 5 个。

“OK,7 ± 2 个,这是我们班的平均正常水平。现在我要请一位同学上台,给你的脑子里加一道魔术咒语,让你一瞬间能把记忆力提升两倍、甚至更多!!”

教授按学号随机邀请一位学生走上讲台,拿出一块头巾兜住了学生的头,然后开始念起一段咒语…… 半分钟之后,教授拿下头巾:“魔术已经施法到位,READY…… GO!”

接着,同样的测试开始了:


第一题:请记住这个顺序 D P L E S(五个字母)

学生轻轻松松全部答对了~

第二题:请记住这个顺序 C K E P A L Z(七个字母,平均水平)

学生也比较快速地准确默写出来了。

第三题:请记住这个顺序 L O Z Y D N S A E(九个字母,已经是班上的最高水平)

有点艰难,学生在纸上改来改去,最终总算过关。

第四题:请记住这个顺序 H I P P O G I R A F F E C O Y O T E(整整 18 个字母!)

………… 到了默写阶段,只见学生闭上眼睛思考了两秒,然后他迅速地、准确地写下了完整的 18 个字母!!

诶,诶,诶?这个学生刚才第三题的时候明明就已经面露难色,可是第四题居然答得如此快准狠?!

怎么做到的?教授的那块头巾里是不是有什么刺激脑部记忆海绵体高速运转的机器?

呵呵,你想多了,这只是认知心理学中最简单的原理而已:

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

以及

组块(chunking)

提出这两个概念的,是著名心理学家 米勒 Miller。在他的著作《神奇数字7》中,米勒用一系列实验告诉我们:

人们的短期记忆容量,是 7 ± 2 个单元的信息(比如:7 个字母)。而提升记忆容量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把这些看似独立的单元、有意义地组成信息块。什么意思呢?

刚才教授给的第四题是:H I P P O G I R A F F E C O Y O T E,看起来这是 18 个彼此独立的字母,需要记忆的信息单元数为 18,大大超过了人脑记忆体的正常容量。

但是仔细一看,这 18 个字母可以被拆分成 3 个组块:


HIPPO - 河马

GIRAFFE - 长颈鹿

COYOTE - 丛林狼

这个教授真是太厉害了,通过一堂课的实践,不仅让大家记住了 “神秘数字 7”、更让大家体验了提升记忆和学习效率的方法。

这些英文单词,其实对外国人来说也并非常用词,然而一旦你反应过来、完成机智的组块,一下子你的脑容量就被解放了,记住这些字母轻而易举。而且,这种思维和记忆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你打 114 查一家餐厅的电话号码,话务员查到后转接自动语音播报:


“请记录,您查找的电话号码为:134 5600 0369”。

十一位长度的手机号码,电脑一般都是 3-4-4 位这样语音播报的,但这样并不利于记忆。机智的,可以给这 11 位数字重新组块:


1 - 固定的手机号开头,完全不用另外记忆

3456 - 四连号

000 - 三重复

369 - 3的倍数

搞定!这样默念几遍,就算一时找不到纸笔也不方便用手机记录下来,你也能高效记忆这串数字很久了~

而且,经常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这个记忆习惯,你脑子处理 “组块” 的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的反应速度和记忆力也会大有提升,超越常人平均水平不在话下~

需要记忆的东西是死的,但这些信息在我们大脑中的储存方式,是我们可以灵活处理的,对吧~

哪怕不用文字表达,也能让你乖乖按我的意思行事!

哦哟喂,这简直就是灵魂操控啊!已经不是魔术、而是巫术了吧?

…… 其实还是很简单的心理学道理。

教授先随机选了一位同学当志愿者,请他出教室外稍候(我有预感,又一位无知无畏的小朋友要无辜受害了……)

教授从讲台的一个个抽屉里拿出一件件道具,摆在教室前:


一辆折叠自行车、一个轮胎、一本书、一根跳绳

接着教授说:“一会儿,我会让现在在门外的那个同学,骑着自行车绕着讲台转圈圈,而且我发誓不说一个字、也不给他提供任何文字线索!不过你们要帮我一个忙,一会儿看我的手势指挥,当我高举手臂的时候,你们要一起为他加油鼓掌哦~

OK,游戏规则已经清楚了,那位同学被请回了教室。

教授只说了一句话:“我不会告诉你具体要干吗,你只要按自己的心意去摆弄这几样东西就可以了。”

同学拿起书翻了几页,放下了。把轮胎抬起来转了几圈,也放下了。他又走到自行车前……

教授突然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向全班同学抬起了手臂,瞬间全班同学开始为台上的他鼓掌。

“诶?什么情况?”

然而依旧没人跟他说一个字。

接着,当他把折叠自行车撑开、骑上车、开始在教室里骑行的时候…… 每次只要他做的动作更接近一点教授的目标,教授就会指挥全班同学为他鼓一次掌。

直到最后,都快下课了,他终于骑着车开始绕讲台转起了圈圈。

这次,不用教授指挥,全班同学站起来为他鼓掌。

这和一般的 “做了乖孩子给奖励、做了错事就要惩罚” 的教育方法完全不同,而是一种心理学家认为更高级的、更有力量的、塑造动物和人类行为的策略。

—— 对,这就是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家 斯金纳 Skinner 提出、并通过实验证明的概念:行为塑造(behavioral shaping)

我们平时看到家长教小孩、老师教导学生一步步走向一道题目的正解…… 其实也都多多少少在发挥 “塑造” 的力量。

所以,看完这篇文章,你学没学会怎样在家叫宝宝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