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4年,骆宾王讨曌兵败,遁迹于吕四白水荡①。这是启东有史可稽的最早也最有文化色彩的往事传说。 吕四古称白水荡。白水荡之名,始于何时,已难查考。但确有史籍可以佐证。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日本国园仁和尚,随遣使藤原常嗣到中国留学,著有中文《入唐巡视行记》日记。文中就有去扬州经过“白水”到达掘港的旅途记载:“闻道扬州,掘港难以通过,今既逾白水,疑逾掘港欤?”这足以说明“白水荡”的存在与位置。 唐朝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女皇,垂帘听政后专门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字——“曌”。公元684年徐敬业率兵反曌。骆宾王积极追随,并写下举世闻名的《讨武曌檄》。 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著名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一。 他七岁能赋诗,善属文。传有《咏鹅》诗:“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成年后为道王李元庆府属。李使自言所能,宾玉不答。唐高宗未年,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人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写有《在狱鸣蝉》,诗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情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出狱后,被贬为临海县丞,弃官游广棱,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起草著名了的《讨武氏檄》:“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其中一句“试看”一句,成千古绝唱。读之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显示了作者不凡的文字功底及飞扬的文才。武则天读至“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日:“宰相安得失此人?”及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其实,骆宾王讨武兵败后,与徐敬业之子李炯(朝廷赐予李姓)逃出,后辗转至荒僻海角之地“白水荡”(即今吕四),藏匿于此,以酒解愁,赋诗弄文,躲过朝廷长期搜捕,并病故于此。至今,吕四沿海民间还有天后灯竿的传说。李氏王朝恢复后,有人将他移葬于狼山脚下,并修建“骆宾王墓”。 如此情节,在《通州直隶州志》中有精彩记述。该志在“杂录”中对骆宾王遁迹吕四白水荡的前因后果有着详细记载。 “唐骆宾王,义鸟人,武后时,除临海丞,怏怏不得志,徐敬业举兵(684年),署为府属,传檄斥后罪,业败,匿邗,之白水荡,即今之吕四场也,捕者求之不获,遂客死海上……李絅,字尚庵,其先徐姓,离孤人英公勣,以辅高祖,赐国姓,父敬业袭爵,武氏之乱,兵起扬州,不克死,絅偕骆宾王,霄遁海上。宾王死,絅实葬之。中宗复辟(705—710),征赴阙,寻归,子孙仍赐李姓,隶海门。” 今南通狼山南麓确有骆宾王之墓。墓两侧有对联:“笔传青史一檄千秋著,碑掘黄泥五山片壤栖”一副,对这位和启东历史有着不解之缘的文人给予高度评介。 ①《通州直隶州志》“寄寓”83页静海乡下载:“白水荡在旧县,其地麋鹤萃籔,唐骆宾王遁迹于此”。意思是说,白水荡地方在旧海门县境,这个地方有獐有鹤,飞禽走兽,聚集草荡。静海乡的前身为“海门县”,因水患而不断西迁,地界日缩,不得不改县为乡,又由于其乡名与新涨的沙地海门厅之名相冲突,只好改为静海乡。上述这段记载是在旧海门县已经裁撤为静海乡之后写的,改县为乡的时间为1672年。 插图:骆宾王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