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欧洲学到的那点屁事”之二

 siongsiongking 2018-09-13
如何设定从甲到乙的过程,是一种强大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大部分的优秀建筑师都具备的。然而自己深有体会,却是来欧洲以后的事情了。主要还是在国内读书的时候,没有旅游的习惯。看的东西太少了。同时,似乎年龄会对这种感知有着一定的帮助。这次想去举的这个例子,是一个在豆瓣上有许多的朋友广泛关注的房子:Peter Zumthor的Kolumba Museum。还是像补一所说的一样,这个房子,这也是一个近1年以前去看的房子,同时也是不敢去写的房子。很多的推论大都基于一些基础的建筑认知和主观想法。我想“补系列”大抵都是这个样子,一种游记的方式。

一个有着很多很多细节的房子。也已经有很多细节被解读了。自己的切入点,由于题目的原因,则主要以那些窗户为主。
所有窗户的作用,大都为两类,提供照明,或者让人看出去。然而其实归根到底,都有“引进来”的涵义。无论是光线,还是外面的景色。中学的时候,读过钱钟书先生的《窗》,虽然时间过去了很多年,隐约记得,钱先生在里面,写到:相对于门,窗户是奢侈的。后来随着学习建筑的深入,时而想到这句话,也觉得似酒,倒是可以咂摸出点味道。
回到这个房子。除去底层的由双层砖做出的效果外,房子,共有6扇窗户。都是在第2层。另外,还有三个高窗。一层,没有开窗。
需要解释一下,博物馆的平面,底层一本分作为入口,一部位作为教堂的展示,还有一部分现在仍然作为小的礼拜堂使用。一层,是作为教会的博物馆。二层,是一个以当代艺术为主题的临时展厅。(欧洲人的分层方式:底层,一层,二层...)

三个高窗分别是表注为17,21,和19的房间中。如果仔细观察平面图,这三个房子在入口的左手边墙,画的比其他的墙略粗。这些高窗都布置于这些粗的墙的位置。(很巧,又是左上方的高窗。)同时,相对于其他房间,这三个房间,都属于流线的近端房间。不同于其他的窗户,高窗的使用,毫无疑问的是同这种流线的终结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这种“画句号“的方式,同之前的”补一“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个人感觉,由于尺度和设计重点不同,Zumthor并没有将其做成类似Moneo博物馆般的”史诗效果“。而采用更加平实的处理方式,从而可以出现在三个类似的地方。

随后,剩下的6个开窗。一个位于阅览室22内。当时这个进去把注意了都放在其表皮的木头上了。以至于没有仔细的去考虑那些精确的开窗逻辑。故这里只能跳过。

随后,10号边上的那个窗户,作用是基本上每个参观者都可以体会到的。同全部采用人工采光的一层相比,在一层跟二层的连接口处,设计的这个窗户(当然,在楼梯的设计部分,也有一些小花招),以期通过强烈的明暗的光线对比,来实现某种空间的划分和进入感。你可以定义这是一种或者是一种从宗教文化走入当代艺术;或者是从封闭的宗教世界,走入当代的开放城市;然而无论如何定义,当你第一脚踏上这第二层时,因为光线的强烈变化,而下意识的用手遮了一下眼睛...这些动作,都会让你感觉到,你是到了一个跟之前不同的地方。

剩下的4个窗户。分别位于11,12,14,15处。展品置于窗户前。在记忆中,作为美术馆或者是博物馆,四个尺度较大的窗,出现在展览空间,并不是一种很常规的做法。也许,这个瑞士建筑师经常讲展览空间和交通空间混合,以期出现一种紧凑的空间效果有关。然而自己仍然固执的认为,这种手法,有着明显的嫁接建筑与城市的意义。

如果窗真的是奢侈的,那么,以采光为目的,在一个博物馆的设计中,显然,这个理由显得不够的强大。然而如果真的以引入城市关系为理由的话,如何处理游人注意力的分布,则是一个需要的方式。毕竟这不是一个城市规划展览馆。

剩下的四个窗户,15的空间状况最显的特殊。这是一个几近为围合的空间,同时跳脱出正交逻辑的斜墙对这个空间有着极强的引导作用。然而这个空间并没有设计门,这又同其他的展览空间进行了区分。也正是在这个小房间里,这扇窗户正对的,正是克隆的标志,科隆大教堂。而更有甚者,你只要沿着那条斜着的墙走到窗边,克隆大教堂就在你的视线的主轴上。除此以外,这个15号空间,没有任何展品。

这个空间具有极强的引导性(那道斜墙的长度,也是一种功力。)以至于任何一个游人都不会错过。并且房间的设置,让人有理由猜想,这可能是整个二层最重要的地方。随后,当你转身离开的时候,14号窗口也正在你的面前。同样的逻辑,离开13号大厅时,正对的12号窗口,离开休息阅览室时正对的11号窗口,以及离开这一层时正对的10号窗口。这些窗口的设置,不禁让人感叹Zumthor的强大。在进入展览空间时,这些窗户大都位于展品的背后,或者一侧。为展品提供一个良好的侧向光,从而保证展品注意力的集中,和众多优秀照片的诞生。而当你看完展览,开始离开的时候,窗户的另一种作用:引入风景,则发挥了作用。使得城市,成为了你离开时的“展览品”。而且由于构造的设计,窗户玻璃的构造节点是在墙的背后。这使得窗户本身引入风景的作用,得到了最大化,而不会出现一种镜框的效果。这种有着电影摄影般精确的焦点控制,实现了一种温和却又有力的从建筑走向城市的效果。

如何设定从甲到乙的过程,有很多很多的可能性,从甲走到乙,或者从甲看到乙...在补三的例子里,依旧会出现这种对空间界定的猜测。不过主题可能是:有些事情可以去看,有些事情可以去猜。其实很难分清这三个题目彼此的覆盖范围。这次的主题,本身也是建立在看和猜的基础上的。还是那句话,这仅仅是篇游记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