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的传统制作工艺,已然抵达 了全新的时代,它们所肩负的不仅是 传播东方文化历史底蕴的使命, 也旨在构建起过去与当下、 传统与现代这几者关系间的传承和创新。
苏州有着一方归属于江南水乡的特色,人杰且地灵,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便是诞生于此。据《说苑》记载,距今 2500 年前,苏州就有刺绣服饰,故有春秋时期吴地“绣衣而豹裘者”这一说法。传闻,苏绣的演变与唐伯虎等人为首的吴门画派的发展几乎有着相同的轨迹可循,毫不逊色于后者的得天独厚的高超画技,苏绣亦是吴地文化的代表产物,有着“以针尖作画”的美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针法活泼、色泽鲜明,为其博得盛名。个中巧夺天工的精致度,在色彩、工艺、技巧上皆有着数一数二的独特风格,足以与丹青水墨抗衡媲美。 苏绣艺术家邹英姿出生于苏州镇湖——此地以八千绣娘的巧手匠心,成就了刺绣艺术之乡的底蕴与美名。她有着标准江南绣娘的眉清目秀,一双玉手在飞针引线间,便能“绘”出一幅绝美的光景 :飞檐碧石、栋宇轩窗、现代建筑,皆可变得气韵生辉。她六岁起便拿起了绣花针,同母亲一起学习刺绣工艺,并研修画理,打下了坚实的苏绣技艺的功底。不过,单纯地继承传统工艺似乎并非她的本意,对于这一门手艺,她有着自己的想法并进行表达,譬如如何以自己的角度解读,并进而延续和创新这千年的文化。于是,她试着将母亲纳鞋底的针法应用到刺绣上,此针脚细密且绣出的图案更为沉稳内敛、色泽恢弘大气。
▲ 秀娘邹英姿此次创作的作品衍生于她过往的刺绣艺术作品《缠绕》,那些浪漫之色,似乎像是丹青点染,反倒不像是丝线缀出。 邹英姿称其为“滴滴绣”,寓意为对母亲对自己的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并获得了首个刺绣针法国家发明专利。与传统的苏绣技艺有所不同,这番“滴滴绣”的手艺,使用了四种形式进行刺绣:相隔、相叠、相接、相交,能将原本巧夺天工的刺绣作品营造出更加通透立体的质感,精致且具有灵气。 “闻识天下百类货,此间风物属苏绣。”苏绣作品大多都有着“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的艺术特点。对邹英姿而言,苏绣是延续传统,也是对美的另一种审视和把控。“刺绣是耐心的工作,绣好一幅作品需要很多基础:眼界、手头功夫、对色彩的理解、对美的把控,必须要学习很多东西,才有可能绣出精彩的作品。”她说道。 邹英姿曾创作过一系列名为《缠绕》的刺绣作品,分为春、夏、秋、冬四幅。其灵感源自她对四季变换引申而来的人生感悟,她在色彩简单的丝线组合中营造出远近的景象, 用滴滴绣针法创作的细腻景色,给人以亘古的安宁和寂静感。其中一幅以冬日树林为主题的《缠绕 · 红》,是她本人最为钟情的作品。“很多人不喜欢冬天,嫌它单调、寒冷。但是我在一次冬日爬山时,发现那些裸露的树枝就像是体态优美的舞蹈家,用肢体语言谱写出强烈的生命音符,我得到了另一种感动。”她解读道。
▲ 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这门传统手工艺的高绝之处,讲究细密匀顺,造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却不露针迹,是谓山水能分远近之趣、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往复走针的妙境,不仅在为求逼真的拟态,更重在生机。 延绵传承千年,苏绣的工艺随着时代的更迭,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亦需要创新与突破——这对曾自创刺绣针法的邹英姿而言,反倒是极为顺其自然的尝试。在这次与 FENDI 合作的 #FFreloaded# 创作中,她从旧作《缠绕》汲取灵感,以有序且富有生机的针脚,以滴水针法,效仿丹青画笔,借助五彩丝线,灵巧地将色彩点缀于作品之中。在她的针线飞舞间,FENDI 的标志呈现出幻彩细腻的另一面。从自然生灵衍生至人生感悟,再造于时尚领域,无形间打破了不同领域的壁垒,倒是贴切了艺术相通的道理。
▲ 刺绣是耐心的工作,绣好一幅作品需要很多基础:眼界、手头功夫、对色彩的理解、对美的把控,必须要学习很多东西,才有可能绣出精彩的作品。 创新,寓意着活力与生机。传统与个性化的苏绣语言,令这一传承了千年的古老工艺焕发出全新的魅力,亦让苏绣进入了更为广阔的时空领域,促成了其从他领域拥有别样的述说形式。
《诗经·小雅·斯干》中有云:“下莞上簟,乃安斯寝。” 此话将莞草能用来制席的特性描绘得入木三分。东莞一城,其名就取自“莞草”一说,据明朝天顺《东莞县志》的记载:“县名,莞草名,可以为席,邑在广州之东,海傍多产莞草,故名”。 作为东莞的三宝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莞草编织,历史极为悠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早前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坐席,经研考后就证实为“莞席”。自南北朝的刘宋时期开始,就有民间人士所制,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手工艺的历史凝结的证明,也是民间传统文化的延续。传统的莞草编织工艺,过去常被用于制作家居物品:蒲扇、 提篮、草席等,大多与民众的饮食起居有着密切关系。此类的草制品最初的诞生与兴起,皆是见证着人类生活方式的不断演变,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它已非简单的家中摆设,更多时它成为了出口海外的文化使者,连接起中国与国外的文化联系。
▲ 广州美术学院教师张欣琦在使用传统的技法进行莞草编织。 不过,随着经济发展、生活结构的变革,须臾之间,朴实无华的莞草编织技艺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其实,倒不妨说成是产业结构的变化,让莞草编织这一门技艺随着莞草种植业的急速缩减而急转直下,塑料制品的发展完全取代了原来草织产品的市场,东莞两千多年的传统手工草织业,被逼停产。
▲ Karl Lagerfeld 为 FENDI 所创作的不同形状的 Logo,成为张欣琦寻找灵感的出发点。 不过,这绝非是莞草编织的穷途末路,相反,或许对我们来说,可以换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这门手工技艺在现代的演变。2017 年,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家居设计工作室教师张欣琦和客座教师梁洛文,重新挖掘了莞草编织的工艺,他们带领着 24 位学生,用了近六个月的时间,对这门传统编织技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将之带回当代生活设计的视野当中。只不过,如今的莞草编织更像是在固有的手工技艺上加以复新升级,将工匠的心血与温度融于现代的成品中。 从现代美学和实用主义观的角度而言,参与至 #FFreloaded# 的项目中,对莞草编织这一门险些失传的技艺而言,是一次转机。当下,人人追捧着手制工艺的环境下,纯靠人手工编织、思考、组合的莞草编织显然是一样可以桥接其传统文化产物与现代奢侈品之间的媒介。前者的出身,其基本原料仅仅是生于东莞当地水土中的“咸水草”,以往以制作日常用具为主,成品价格低廉且日常 ; 后者是名声显赫的老牌奢侈品,出手的作品价格昂贵,且备受精英人士的追捧——这原本看似格格不入的两者,却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碰撞出艺术的火花。
▲ 张欣琦从结构美学入手,选择白色和橘色,用编织的方式让双 F 绽放于莞草之上。 张欣琦从 Karl Lagerfeld 在 2000 年为 FENDI 所创作的手稿为灵感入手, 效仿原先皮草被重新切割、条纹处理、染色、活褶的样式,将莞草编成绳,让相邻颜色的 Logo 形成一个回环,最终让成品上的双 F Logo 呈几何对称,在循环复制中产生出了特殊的序列感。“它横向是一个排列,但当它达到一定面积时,斜线又会形成一个图案,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图形变化。”张欣琦对灵感解读道。 后消费主义的市场发展迅猛得让人无法企及,以莞草编织为首的传统手工艺事实上如今也处于危急的时刻。伴随着天然植物的逐渐消亡,莞草编织工艺在当下也越发显得弥足珍贵。守护、传承、创新、融合——这四组词所传递的精神,正在帮助这些传统文化守护者挽救莞草编织,走出濒临失传的困境。“当我们靠经验揣度了‘草的脾气’后,方可以手抵心,之后编织出最上乘的作品。”张欣琦说道。
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华县皮影戏拥有着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的特色。在灯光的照射下,光影之间,人影幢幢,煞是好看,更毋庸提那细腻委婉的唱调,台前上演的是刀枪剑戟、战马坐骑的一出好戏;幕后考究的是手艺人的拿手绝活。戏台子上的“唱将”,大多以侧面单目为主,鼻尖口小,秀婉妩媚,担负着讲演故事剧情的重任,是最早亦是最灵巧的演员,而它们的形与魂皆是出自皮影雕刻师之手。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佞者刻以丑形”,每一人物都因其角色不同而被用上了不同的刀法,皮影雕刻师则是通过那小小的雕刀,用平面雕镂的手法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因而才有了在灯光下诞生出的一个个富有强烈的立体感的皮影人物。 皮影雕刻师汪海燕,有着一双灵巧的手,转刀雕刻间,一件件皮影小人便脱颖而出。她师从父亲——其父是建国后唯一的国家级皮影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有着万里挑一的二十四道工艺及“推皮走刀法”。自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她也如数完整继承和掌握了制皮、雕镂、敷色和缀钉等全部工序。
▲ 汪海燕所构建的方与圆已经不是单纯的几何意义,在她娴熟的刀法之下,如同一个蕴含着东方文化精神的独特空间。 皮影的制作工序繁杂精细,二十四道工序,几乎每一道都需要百分百的精力倾注其中。首先,选料就需要准备一周时间,选一张上好的黄牛皮,先是浸泡三天,去毛去肉渣,刮薄后再阴干,然后进行打磨,直到平滑光亮;第二步,便是根据皮影戏剧情的需要进行雕刻。至此,才不过是好戏开场。 华县皮影的刻制,依靠的是“推皮走刀”的功夫,单单基本功练成就需数年:首先将刀子尖扎入牛皮固定在垫板上,再用手指推动牛皮走动,逆着刀锋进行切刻——这恰巧是汪海燕从父亲汪天稳处习来的独门秘诀。她 14 岁起便跟着父亲学习皮影雕刻,如今在刀工上也能够流畅遒劲、毫无滞涩,呈现于影人雕刻上的亦是精密准确而细致严谨。与父亲有所不同,汪海燕的风格以变化求新为主,在她眼中,皮影雕刻决非仅仅是作为皮影戏的附属品,相反同样拥有着不可小觑的艺术价值。 ![]()
▲ 有着吉祥寓意的八宝纹饰围绕着双 F 标志, 华县皮影雕刻中的经典雪花纹饰填补了空白之处,雕刻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这是汪海燕所带来的皮影雕刻作品。 汪海燕将皮影雕刻视为是传承自中国的东方文化精神的缩影,并将这一美学解读融至为 #FFreloaded# 项目中的皮影作品。她以双 F Logo 联想至中国的矩形结构,在 Logo 外部圈上一“圆满”:有着吉祥寓意的八宝纹饰围绕着双 F 标志,华县皮影雕刻中的经典雪花纹饰则是填补了空白处,雕刻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得益——这些理念是来自她对东方美学与西方精神、传统民间文化与老牌奢侈品的融合。“当我看到双 F 标志时,发现这个组合是一个矩形结构,我就构想在外面套一个圆,为让方与圆勾勒出一种对话的情景。”汪海燕说道。她所构建的方与圆已经不是单纯的几何意义,而是更接近于中国古代学者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所提到的“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以圆覆方。 ![]()
▲ 汪氏皮影“女掌门”汪海燕的工作室靠近西安市内的永宁门。墙上所挂的作品大多出自其父、著名皮影雕刻大师汪天稳之手。 正如其他民间古老工艺的现状,随着皮影戏逐渐走下时代的舞台,皮影雕刻这门要求甚高的传统手工艺逐渐面临消亡的危机。“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怎么想学这种技术了。”在采访中,汪海燕不免提及如今皮影雕刻的现状。不过,她似乎仍抱有极为乐观的想法,指出皮影雕刻手工艺若想继续传承下去,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文化应该与时俱进,如果传统文化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仍然固守旧土,不愿跳出过去的格局,那么终将会走向结束。”她说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