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单田芳评书成绝唱 他的作品是几代人的集体文化记忆 [图文]
2018-09-13 | 阅:  转:  |  分享 
  
《燕赵都市报》2018年9月12日第18版





单田芳评书成绝唱

他的作品是几代人的集体文化记忆







2018年9月11日下午3时30分,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84岁。

“一生尝遍甘苦,书中说尽情仇。”对单田芳来说,这句话几乎是他一生的注解。从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开始,他为观众带来无数经典作品,曾在全国500多家电台、电视台播出,“30后”到“90后”都能听出他的声音,至今每天还有1亿人在通过各种渠道听他讲故事。他的语言魅力,早已打破地域、文化和年龄的界限。

1934年,单田芳出生在辽宁营口的一个曲艺世家,母亲唱大鼓,父亲是弦师,不过年幼的单田芳并没有想过去说评书,反倒是喜欢工科,因为从大环境来看,那个时代的评书艺人颠沛流离,并不登大雅之堂。据媒体报道,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后,家中突生变故,于1955年进了鞍山曲艺团,开始了评书表演生涯。1978年,单田芳录制了他最为脍炙人口的长篇评书《隋唐演义》。退休后,他从鞍山到北京当起了“北漂”。

据报道,1993年,单田芳录了80回的《七杰小五义》,播出以后反响很好。1994年,他又录了《百年风云》,此后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请他录了400集《薛家将》,在全国播出后产生很大影响,“单田芳”的名号在国内也越来越响。

单田芳生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自己很喜欢退休后忙碌的生活,“很刺激。我有一技之长,很多人喜欢我,这就叫幸福。尽管累一点,但这个累里是带着甜的”。

2012年,单田芳、常宝霆、田连元等6位老艺术家获得了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当时担任颁奖人的文化学者于丹表示,这些老艺术家用他们一生的传奇,铸就了中国曲艺史上真正的生命丰碑。这些老艺术家是新中国曲艺史的见证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丰富传承着中国曲艺的火种。

而单田芳则自嘲道:“我听说是评委在评奖之前做了很多调查,他们翻看了档案材料,当翻到我这一页后,发现我从21岁开始从艺说评书一直到78岁从未获过奖,年年都是零蛋。评委想这个人扯着嗓子‘喊’了57年连一个奖都没得,实在太可怜了,所以将这个奖颁给了我。”

这位与奖项几乎无缘的老人却有着不可思议的观众缘,有人评价,单田芳博采众长,勇于创新,探索前人不敢涉足的评书题材,形成了独特的“单式风格”。据统计,单田芳录制了广播和电视评书110部,共计1.2万余集,节目时间约6000小时,内容包罗万象,纵横古今。单田芳录制的评书,艺术水平高超,题材广泛,数量很多,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他的评书作品不仅在国内,在海外华人中也有很大的影响。

已故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先生曾称单田芳是“单百套”,因为他肚子里的评书特别多,效率也高,“单先生的特点是高产,他的评书曾经风靡一时,当时大街小巷的收音机里都是他说评书的声音,特别有特色”。

生活中的单田芳为人很低调,从不争强好胜。除了喜欢抽烟和喝花茶外,也不怎么喝酒,平时就是简简单单的五谷杂粮,钱是挣了不少,但花在自己身上的微乎其微。

在孙女单子惠眼里,爷爷单田芳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非常敬业。近些年单田芳先生一直致力于将自己以往的作品进行再度整理准备重新录制:“爷爷此前为了录制评书作品经常通宵备课,从不懈怠,他是有天赋的,同时又很勤奋。”据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肖建陆经理透露,“单老生前最大遗愿可能是将《白眉大侠》《童林传》《隋唐演义》《连环套》《乱世枭雄》等这些观众喜爱的作品重新录制完成。”

单子惠觉得单田芳是个非常顾家的人,很细心,会顾及到家中每一个人的感受。《白眉大侠》《童林传》《乱世枭雄》是爷爷最得意的作品。

2017年,单田芳先生与孙女单子惠共同编著《白眉大侠》(共4册),而这部作品也成为了单子惠与爷爷唯一的一次合作。谈及爷爷对于自己的影响,单子惠称始终记得他的教诲“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对待,有恒心任何事情都能做成。”“心存善念,善待身边每一个人。”是爷爷单田芳一生所遵循的人生信条。

文化学者于丹11日也表达了自己的哀思,她表示,很多人都是从小听着单田芳先生的评书长大的。“谁能像他一样,风靡全国几十年?单先生的声音辨识度太高了,沧桑,浑厚。他一张嘴,那就是沙场,就是江湖,所有的历史演义风云变幻,都在他一个人的声音里。”于丹说,“单先生留下的那些作品,将永远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文化回忆。”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

























1









献花(0)
+1
(本文系杨华图书馆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