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升自己的防震减灾科普讲解作品实战篇

 米多多岁月静好 2018-09-13

各位参加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的选手,大家好,在向组委会提交了自选讲解作品后,又没到公布进入分区预赛的名单,此刻你们的心情估计是忐忑的。

      放轻松些,虽然我能理解你们,但是说真的,去年我提交了自选作品后就忘记这事了,直到接到组委会通知,这才点燃了一路参赛的热情。

     从选拔赛、预赛到决赛,是不断学习、摸索和提升的过程。可以这么说吧,决赛时对作品的理解、对讲解的理解和状态的调整,和刚准备自选作品时,差别是非常大的。今天正好值班,跟大家聊聊——如何提升自己的防震减灾科普讲解作品之实战篇。


为什么要说实战篇?


因为竞技是残酷的。为了科普讲解能力的提高不一定非要竞技,交流学习也可以。但是,说实在的,在竞技这种残酷的交流中获得的感悟是最大最深的,提升也是最快。每一个超出0.1分的所在,往往都有其内在的原因。


先来从'讲解“二字说起。


被誉为”讲解之父“的Freeman Tilden在《解说我们的遗产》中,归纳了讲解的几个原则,句句到位,如下图:



01

讲解应当与观众的个体性格、经验等产生关联

这个说法的意思是,要让观众对你讲解的内容形成理解能力,甚至产生共鸣,应当在方式上尽量选择和她们的生活经验相关的类比。举个例子,比如通常我们在讲地幔物质对流时,会用烧开水的例子(冷水受热上升)类比,这就是一个与观众生活经验产生关联的案例。当然,这个案例太平凡和普通了(众人皆知的不新鲜),有亮点的关联,要讲解人脑洞打开,充分发挥联想和类比能力。


02

讲解是基于信息而进行的展示或者揭露

讲解不是信息的陈述,讲解包含信息,讲解是基于信息的再加工,都是一个意思。回头审视一下自己的作品,是不是照着百度或者书本上的内容复制粘贴,如果是,无疑作品的生命力是不够鲜活的,而成绩也不会理想。这样的讲解内容缺乏加工,缺乏挖掘,和观众有距离感,更加无法打动评委。可惜的是,在参赛作品里,能做到用心挖掘信息再加工的选手比例只是少数,将近甚至超过一半的选手停留在找资料,囫囵吞枣地拿来作为讲解稿,然后背给观众听。


03

讲解是一种涉及很多学科的艺术

讲解不能停留在流畅表达给听众的层面,那只是一种熟练就可以达到的程度,熟练表达到极致谁更适合,不是你,也不是她,而是机器人。优秀的讲解作品是将表达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你要考虑充分利用舞台、肢体动作、背景画面、音乐等因素。


04

讲解的目的是激发思考

这也是多数选手没有引起重视的方面。讲解是能够通过语言交流,带领观众进入探索和思考的领域。这里的“激发思考”不要理解为是在讲解形式上想观众多问几个“为什么”,那只是讲解手段,不是目的。在“激发思考”这个原则下,讲解人会更多考虑让讲解内容富有启发性、延展性、探索性,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4分钟讲解时间有限,如果能在这个框架下,尤其是结尾设计出启发和探索的味道,就像清蒸鱼出锅前淋的一勺葱油,无疑会增色增分很多。


将这些讲解的原则应用于科普讲解,大致是四个方向的考量:语言表达艺术、与观众经验的关联类比、讲解背后的知识储备、丰富的人文素养。



从竞技实战的角度,如何打磨和提升这短短的4分钟,还是有一些技巧性的考虑,下面我从主题、结构、讲解词、PPT、舞台表现这几个方向分别说说。


01

主题和结构容易出现的问题



问题1

大而全

      有的人选择类似'地震全览“的讲法,从为什么有地震,到地震预报不靠谱、地震避险怎么办,到震后自救互救,4分钟浓缩了4个小时的内容,显然不明智。哪怕你选的是”地震来了怎么办“,从结构上也是有问题——没重点。4分钟的科普讲解,一定要从小入手,以小知识撬动大思考。集中火力消费某一个或者两个知识点是合理的选择。


不信你找一个路人甲,按照这个结构请他(她)耐心听完你讲4分钟,然后问她听懂了什么,结果会很伤心的。这不怪路人甲,怪这种既没重点、又只是堆砌避险知识点的讲法,让观众产生记忆障碍。


问题2

非主流

        科普讲解传达的是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何谓”科学“,是广泛的、被普遍接受的理论和观点。科普不应该选择那些争议较大,或者不过关、不成熟的内容作为方向。在地震科普领域,由于地震预报理论并不过关,尤其是短临预测把握很低,说难听一点,不靠谱。所以把预报有关的方向作为科普选题,无疑是悲催的。类似的还有比如地震宏观前兆(鸡飞狗跳蛇出洞这种),与地震发生并不存在可信的逻辑关联,作为科普传播人,建议不要选择这类题材或者内容,从科普讲解竞技的角度,这必然是失分的。另外一些典型不靠谱的还有“生命三角”等,详情可自行分析。

问题3

科普不等于宣传

       通常我们习惯于把“科普宣传”作为一个固定组合的词汇来出现,久而久之可能大家都觉得科普和宣传是一回事了。其实不然。科普立足于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科普的出发点都是围绕科学,科普强调传播互动。而宣传则不是,宣传的内容不局限于科学,更多的比如法规宣传、新闻宣传等,而且,宣传是一种内容的单向传播,不强调互动。

       举个例子,比如大家讲地震谣言,通常的模式是先介绍地震谣言的特点,然后分析这些特点的不科学性,最后用《防震减灾法》关于地震预测意见发布以及地震谣言传播处罚的条款来说明,任何擅自发布地震信息的都是谣言。

       在这个结构里,很明显从法规的角度谈谣言属于宣传,不属于科普。从内容组织和结构布局上来说,讲解人最好围绕科普的角度,强调科学原理的解析,尽量不从或者少从宣传的角度来阐述主题。

02

科普转化是点亮效果的明灯


科普转化是科普讲解最难,也是最出彩的部分。一方面这是科普对信息再加工本身的要求,科普要将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来呈现;另一方面这也是与观众生活经验匹配的要求,借助于生活中的现象,顺利过渡到对讲解主题和内容的理解。



讲解人对信息是应当承担“过滤”功能的,不能完全照搬所查到的内容,应当以自身的知识结构对所讲解的内容组织积极的梳理,甚至质疑。只有能彻底说服自己的讲解内容,才能通过讲解人的表达呈现给观众。


举个例子,前几天有个选手讲到教孩子们在教室遇到地震时就地避险,动作上重点要做到蹲下、抱头和闭眼。讲解人应多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蹲下?为什么要抱头?为什么要闭眼?如果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才能理解或者不理解这样做的道理。蹲下是为了降低重心,寻求稳定;抱头是为了保护头部尤其是后脑免受致命撞击。那么闭眼呢?有人说是为了防止灰尘进入眼睛,也有人说是为了防止有坠落物碰到眼睛。其实,如果要防止坠落物碰到眼睛,更加要睁开眼睛;如果看都看不到,如何有效避开坠落物。说到灰尘迷眼的确是会发生,但这不足以和闭上眼睛的害处相提并论。在遭遇危险时,视觉是有效避免伤害的判断窗口,眼睛闭上就彻底关闭了这扇窗,这样的危害远远大于要考虑到防止灰尘迷眼。所以,震时避险是不能闭上眼睛的。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最起码让自己在所讲解的内容这一块,做到更充分、更科学、更有底气。


03

讲解词和ppt



随着比赛越深入,ppt的重要性则越发凸显。因为越能坚持到最后的选手,在选题科学性、讲解合理性等方面越来越挑不出毛病,那比什么呢?一是比科普转化能力的创意和精巧,二就是比ppt的运用。完美的ppt和讲解人的配合,是一种“人在画中走,画随人心动”的境界,在观赏中能产生充分的审美感受。



上面只是一些关于ppt的建议。页数方面考虑到每一页的内容,观众需要阅读和消化时间,按照15-30秒消化一页,总页数大概在8-16页之间为宜。每一页中图片和文字的比例要更倾向于图片,文字切忌长句长篇,最好能以简短的标题形式,甚至以字或者短语的形式,抓重点抓注意力。另外,在页面布局中要考虑到留白,不能把页面占得太满,布局架构也是一种视觉的审美。


04

舞台表现相关的注意点


衣着:科普讲解比赛对衣着的整体要求是整洁大方,至于穿什么,多数人会选择常见的商务装,也有选择民族特色服装、行业特色服装,甚至选择可爱卡通服装,这个取决于讲解人对作品内容的设计和自身讲解风格的了解,服装与讲解内容要相匹配。下面摘几个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参赛选手的画风:



语言表达:科普讲解的语言表达整体节奏上要注意,一是体现出起伏感,在语气、声调、感情投入上要考虑配比,不能整篇下来一个语调,这与演绎一首歌曲的处理方式类似。二要“去背诵感”,对讲解人来说,讲解词做到烂熟于心是基本要求,但呈现方式一定要向“说”的方向靠拢,不能让听的人感觉在背诵。可以借鉴一下脱口秀类的电视综艺节目,其实嘉宾们看似精彩的脱口妙语,那都是事先有台本的,但是听起来就像真的是“妙手偶得之”的感觉。


舞台动作:手势是讲解人常用的肢体手段,常用来辅助实现指引、强调等作用。4分钟的讲解作品,建议手势的运用要做到设定而不是随性。也就是说,在哪个环节用何种手势要策划好,避免整篇过多运用某一种手势,也要避免手势的运用过于频繁而削弱了语言的关注度。


好了,就说到这里吧。祝大家分区预赛顺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