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实践中,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不论是防还是治,都过于依赖药物,杀灭病原体这一个环节。忽视养殖动物本身具有的免疫力,在抗病防病方面的主导作用,也忽视池塘生态水环境自净能力的作用。病害预防措施的一再加强和强调,仅仅体现在泼洒药物频次与内服药饵次数的增加上。 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病害防治措施越来越强调,越来越加强,施药成本越来越高。但事与愿违,病害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难治。暴发性病害肆虐流行范围广、时间长,由病害造成的死鱼损失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水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被重视,水环境保护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多重重压之下,对水产病害防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传统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理念措施主导下,能否有效做到“减量用药”?水产养殖能不能做到“零用药”?“零用药”前提下,如何进行科学的水质管理?怎样进行藻类管理?“零用药”前提下,又能怎样有效防治病害呢? …… 针对上述困惑,我们开设“渔行家沙龙”专栏,邀请愿意思考和探索行业未来的业内人士和从业人员共同探讨与思考我们水产养殖业怎样做到环境友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消除病害防治误区,相信鱼类自身免疫力 分享嘉宾:蒋发俊 由于鱼儿离不开水,病原体导致的病鱼难以从水环境里分离出来,也难以从众多健康鱼群中分离出来,这就是通过杀灭病原体来防治病原性鱼病难以克服的难度及其复杂性。 目前现有的渔用药物,外用泼洒的杀菌杀虫药物,能否有效杀灭病鱼体上的病菌或寄生虫,不得而知,但它肯定会破坏池塘生态系统及其自净能力,破坏生态系统食物链网;内服药饵,难以避免“一条鱼儿有病,万条鱼儿陪着吃药”的荒谬。所以,即使出现病原性的应激病状,我们想通过杀灭病原体来治疗鱼病,往往会使情况更糟糕,除了破坏水体生态系统,还干扰和破坏鱼体自身的免疫力。 实际生产中,人们在养殖病害防治上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鱼类患病治病拟人化,人一有病就得吃药打针,鱼儿一患病就应该杀虫杀菌,或内服药饵。但两者大相径庭,人患病可以从众多健康人群中自动走出来,到医院做检查,对症吃药打针,你能把患病鱼儿轻易从众多鱼群中分离出来吗?你又能及时将患病鱼儿从池塘水体捞出来?并能使鱼儿离水存活足够时间便于进行各项检查,对症下药治疗吗? 再说人患了病原性疾病,人体免疫力与病原体博弈激烈过程,就是呈现病状阶段。该过程人会感到不舒服、难受、或痛苦,为了缩短病程,减轻病状阶段时不舒服、难受或痛苦的程度,到医院对症开药治疗,但所用治疗药物只是协助人体免疫力。人体免疫力是对抗病原体的主力军,假如人体免疫力出现缺陷(艾滋病),任何治疗药物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而对于池塘养殖鱼类,患病时是否不舒服、是否难受、是否痛苦,你都不需要操心、忧虑,不要感同身受拟人化,更不需要考虑鱼儿寿命长短、生活质量高低、幸福感如何,因为它只是低等的养殖动物。 养殖鱼类都是地球上生存了千万年的物种,其自身免疫力完全能战胜自然的病原体,你尽管相信鱼儿依靠自身免疫力可以战胜病菌病原体,度过病状阶段而恢复过来,在这方面应持有的理念就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因为使用药物协助鱼儿免疫力战胜病原体方面,我们无能为力,我们能做的只有改善水体环境,增强鱼体体质。专栏随后会有一些相关文章,如鲢鱼身上长着数量众多的锚头蚤、鲤鱼鳃上寄生着孢子虫、鮰鱼鳃上寄生着纤毛虫等,不用泼洒杀虫剂之类的药物,自然度过病状期,能够恢复过来的具体事例。 上面讲的还都是病原性疾病,其实不论是人,还是养殖动物的许多疾病都是非病原性疾病,这都需要区别对待。比如人的一些非病原性疾病,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痛风、糖尿病、中风、肝硬化、尘肺等,总不会到医院治疗处方上开杀灭病原体的药物吧。而鱼类大多数是由水环境恶化造成的病症,为什么一定要泼洒杀虫剂、抗生素、或水体消毒剂去杀灭臆想的“病原体”呢? 对于以上话题你怎么看? 关于水产养殖用药问题你也有话说? |
|
来自: 昵称10744611 > 《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