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点就懂一学就会的好方法:诗词鉴赏要做到“四结合”“三明确”

 昵称5466805 2018-09-13

诗词鉴赏要做到“四结合”“三明确”

笔者在教学和阅卷中发现,许多同学做诗词鉴赏题,靠得是“猜”和“碰”,究其原因,一是对诗意理解不透,二是对题意把握不准。如何解决这两大难题呢?现谈谈我的看法。

一、理解诗意要做到“四结合”。

1、 结合题目

诗人常常在题目中提示诗歌的描写(表现)对象或思想感情,而在诗作中却又隐藏得很深,因此,读诗重视读题目,这不失为理解诗意的一条捷径。

裴潾有诗云:“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诗中的“玉盘”很容易误解为“月亮”,只有结合题目“裴给事宅白牡丹”才不难理解到,这里的“玉盘”乃“白牡丹”之喻,它与前面的紫牡丹形成鲜明的对比。题目又告诉我们,这是裴给事家中的牡丹,因此我们又可以进一步想到,诗人借白牡丹含蓄地表达了对裴给事人格高洁而无人赞赏的感慨。

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应结合题目。以王昌龄的《闺怨》为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抒发的是青春难再、红颜易老,辜负了良辰美景的闺怨之情,如果不结合题目,也许你险些受了诗句“闺中少妇不知愁”的误导。

一点就懂一学就会的好方法:诗词鉴赏要做到“四结合”“三明确”

2、结合注释

出题者会通过注释帮助我们理解难懂词语或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细读注释,这对我们理解诗词大有裨益。2006年山东卷鉴赏的是王闿运的《晓上空泠峡》:“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许多考生错误解读了“惯行不解愁风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原因是,考生理解不到“不解愁”的意思,断章取义地理解为一个“愁”字,而又对注释中关于诗人的介绍不加以细读。 注释中提到诗人“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途”,既然无意于仕途,诗人应有一种“无案牍之劳形”的轻松。再结合诗句可知,诗中表现出的是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3、结合已知常识

这里说的已知常识指的是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状况、创作风格及其创作的相关背景等等,而这些诗人又是影响较大、我们平常接触较多的,被出题者视为学生应该掌握、不必加注的。如果我们对这些常识“已知”,并加以运用,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李白的豪放豁达,杜甫的忧国忧民,李清照的孤独愁苦,辛弃疾的报国无门……这对我们理解相关诗作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都起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点就懂一学就会的好方法:诗词鉴赏要做到“四结合”“三明确”

例如赏析陆游的词句“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必须结合对爱国诗人陆游的了解。事实上,许多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诗作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有一定的稳定性。陆游的诗作大都表达一种收复失地、北定中原的报国雄心,这首词也不例外。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到:诗人在号角声中,想到了西北边塞的战事,表达了欲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感。

4、结合关键词语

诗词里面的关键词主要有作为意象的词、直抒胸臆的词、形容词、动词。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思想感情的景物,我们可以通过意象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以写“雨”的诗词为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里借“寒雨”烘托了诗人送别朋友时孤寂与难舍的心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既然写“当春”的“好雨”,当然能突出诗人喜悦的心情了。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缠绵不绝的纷纷细雨出现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行人怎能不烦乱、惆怅?难怪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的行人要赶紧寻找酒家,借酒销愁了。要说最恬淡、最惬意的,还是要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中的“细雨”,轻轻悄悄,无声无息,这正是诗人隐退后淡泊闲雅情怀的真实写照。

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也能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它又是分析写作技巧时必须特别留意的字眼。如2006年广东卷中的诗句“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分析表达技巧时,就理不开里面的动词“带”字,它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使画面更具动感。

二、把握题意要做到“三明确”。

我们先了解“三明确”的具体内容,再结合题目分析之。

“三明确”指的是明确考点、明确范围、明确要求。考点,即考查的知识点。诗词鉴赏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形象(人物或事物形象)、意象、意境(由一系列意象组成)、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等。明确范围,指的是题目中规定的让我们思考的一个范围,有的题目要求我们结合全诗,有的只要求我们分析某一句、某一联,或者是上片、下片。有的同学对这些字眼不加注意,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首联、颔联,甚至把诗歌的两句当作一句(看到只有一个句号),这样自然就不能正确答题了。明确要求指的是要看清、理解出题者提出的作答要求。如“概括”“找出”“指出”,只要求我们写出答案要点,而“分析”“赏析”“谈一谈”是要求我们结合内容加以分析,也就是说,前者只要求回答“是什么”,而后者还要求回答“为什么”。还有容易忽视的,如:“比较”,要求结合两者的异同点分析;“分别”,要求将两者分开作答。

一点就懂一学就会的好方法:诗词鉴赏要做到“四结合”“三明确”

如果对“三明确”很模糊,或者根本不明确,那就要在答题过程中犯错。下面看两个示例:

示例12006年广东卷诗歌鉴赏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分析]第一问:明确考点:意象。明确范围:全诗。明确要求:问“哪些意象”,只需概括回答,不必分析;“分别”是要求我们先回答“晚”再回答“望”,不能综合作答。有的考生不知什么叫意象,因此答案中不写融入了诗人感情的词语,而是摘抄诗句,被判为0分。而有的虽然能找对几个意象,但没有从“晚”“望”两方面分别作答,只得了3分中的1分。第二问:明确考点:表达技巧。明确范围:最后一句中的“带”字。明确要求:简析,也就是说,不但要知道表达技巧是“拟人手法”,有“拟人化”、“生动”等效果,还要结合诗歌内容,指出将什么拟人化了,使什么画面具有了动感。

[参考答案](1)晚:归艭、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一点就懂一学就会的好方法:诗词鉴赏要做到“四结合”“三明确”

示例2:2006年山东卷诗歌鉴赏题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隘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分析]第一问:明确考点:意境。明确范围:前两句,有的考生在答案中出现了“卧听”“瀑布滩雷”的情景,显然不合要求。第二问:明确考点:思想感情。明确要求:“谈谈”,属于分析题,要结合内容作分析。

.[参考答案]⑴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⑵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以上就是笔者要谈的“四结合”“三明确”。也许有的同学会提出:我就是对照你所说的这些方法,也不能保证能读懂诗,答对题。这是实话。我常对学生强调,任何方法都不能代替从学习实践中去得到能力提高。因此,我建议同学们要多读多悟,在此基础上,方法指导就不会显得多余,一定能助你一臂之力。(葛成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