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内功劲法]太极内功不神秘:太极拳内功的练习方法

 昵称59704714 2018-09-14

篇一 : 太极内功不神秘:太极拳内功的练习方法

太极内功不神秘:太极拳内功的练习方法

--后附李和生内功讲座视频2个

李和生

太极拳内功常常给人感觉很神秘,那都是因为有的老师太保守,不肯传授;有的人则是没有内功,自己没有体会,却编出许多练法,有的多达数十种,真是误己误人。其实练习太极拳内功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秘,我总结出来的太极拳内功修炼方法只有三个步骤。按照这个方法训练,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这三个步骤是:

第一步是“以身变手”,要求练习太极拳时“忘掉手,意想腰上手”;

第二步是“以气变手”,要求练太极拳时“忘掉手,丹田气运手”;

第三步是“以意变手”,要求练习太极拳时“忘掉手,意念指胯肘,劲源自上手”。

这三步功法,每个步骤练习一年,三年就能达到初步的内外相合、意气相合。长期修炼,不仅锻炼了腰肾,本固气足,精神饱满,获得健体强身的功效,而且还能在体内产生一种能量。这种物质我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暂时称它为能量流。在推手时,意念一动,这种能量流就自然而然地灌注到手上,产生巨大的力量。

太极拳是运动的哲学,是人身心运动对太极哲学的体现。宇宙之中,小到原子粒子,大到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其运动形式无不呈现太极之模式。每每立于天地间,如行云流水运起太极拳时,恍兮惚兮,引宇宙混沌真气于胸中,运阴阳造化之机于丹田,感天地之悠悠,悟人生之融融,实在是一大快事呀!

太极拳的功力进程分为三个境界: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以身变手,就是把腰劲(丹田功)练到手上,浑身是手。手上绝不能用力,稍一用力,即落旁门,因为太极拳是心意所至,气血灌输,久练不辍,内劲蓬生。

太极拳的行拳走架的原则是:根松催,中通顺,梢发透。全身的虚灵之意向下松催,引根之反作用力上行,由脚到腰、脊、肩、肘、腕而行于手指,太极拳的意境就开始出来了。太极拳的意境:拳势打圆,肢体松透,意念轻运,劲道通畅,神清气爽,其乐无穷。

[摘自:太极拳学习交流网《李和生总结出了一套练习内功的方法》]

李和生大师内功讲座:如何练习内气?

李和生太极内功讲座:太极腰的修炼

篇二 : 太极拳内功修炼法

太极拳内功修炼法

武学讲“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内练就是内功修练,分静练和动练两种。使心、气、意、力在一个开合之内,协调一致。

静练是 “养兵千日”,而动练则是“用兵一时”。

静练是一个由无到有的过程,是 “以形引劲”;

动练是“以劲催形”,将静练的劲,通过四肢百骸进行分化。 静练多是意识训练,用意识将“无”演化为“有”。是一种外形静止而内在运动(以意领气)。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向,四向生八卦,八卦生五行”就是遵循这一理念和公式进行的。

两仪,即阴阳,上下,左右,前后,轻重,虚实,开合,蓄发等。四向即指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与中定即为“五行”。

四象是四正,八卦是四斜,当四正与四斜同时出现时,当中会有一交汇点,即为“中定”。

动功修练讲究“内动而外随之”和“一举动,四肢百骸无有不动”。

动功修练是将静功修练已练就的劲,通过四肢百骸进行分化,或顾已,或击彼,或“柔而化之”,或“惊而弹之”。练习中由有意而转化为无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自然反应或本能反应。 静功修炼具体方法:

1、打坐(禅功)

排除杂念,心平气和,两脚自然盘坐于地或床上,两手掌心朝上

太极内功 太极拳内功修炼法

自然垂放于两膝,双肩放松,虚领顶劲,舌顶上腭,腹式呼吸,两眼虚视双掌心。(]

以意识动丹田顺时而转,从大圈而小圈层层叠叠。

由小圈而无圈,成为一点,定于“关元”,

沿“气海”经“脐中”升于“膻中”。

过“天突”到“廉泉”再行“人中”,

上“印堂”定“百会”又下“风府”。

经“亚门”走“定喘”再下“至阳”,

沿“命门”过“阳关”落于“长强”,

走“会阴”升“中极”再归“关元”。

想“气海”运“丹田”再次顺转,

往复来三、六九活像神仙。

以上在意识形态的定位上是“找劲”,属“以意行气”或“以意领劲”之范畴。是将“丹田”中已有的但是又很朦胧,很缥缈的“元气”,用意识支配,将其调控为一点,然后通过人体的中极线,从下往上到头顶面前,然后从头往下到会阴后面,最后再升于丹田进行升华,再次从大圈而小圈层层叠叠,由小圈而无圈定于关元。

每次练习,反复三次,六次即可,能练九次为最妙。

一般一个星期即有气感,练的时间越长越多就越充盈。

由于练功时要求以意识调动丹田层层运转,腹内各脏器都会随之相互摩擦并且会亢奋起来增加内分泌。

2、卧功

太极内功 太极拳内功修炼法

选比较安静的环境,平躺于床或地(晚上睡觉前最佳),两手掌朝下放在两胯外侧,两腿平伸。()全身肌体放松,舌顶上腭,牙齿微拢,双目微闭,腹式呼吸。

意调丹田顺时旋,“中极”引劲到“关元”

一圈更比一圈小,“气海”充盈劲聚焦。

聚焦本非我真气,再次散去方为妙。

往复来之百余次,才知“鼓荡”个中巧。

卧功:主要用来通过自我“调息”来实现丹田鼓荡,“丹田鼓荡”是太极拳特有的内功表现,“发劲”(亦称爆发力)就是“丹田鼓荡”的“量变”,就好像气球被吹爆一样,内压越大爆得就越脆。“丹田鼓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内压,最初的鼓荡是丹田没有规律的自弹,一般两个星期就能就能自我感觉。久而久之就可以由无规律转为有规律,随之,可随我支配,随我用之。

3、无极桩功

是意识训练和体能训练同步进行的一种内功修练,即可增加内功又可增加腿部力量。

“站桩如插柳,根繁枝叶自然茂盛”就是说站桩就好象插柳一样,只有根部旺密了,树枝和树叶才能茂盛起来。站桩是固根,是在增加自身的稳固性,更是对自身极限挑战。

脚步与肩同宽,双手呈抱球状置于腹前,两肩放松,沉肩坠肘,身体下沉,两腿微微下蹲。虚领顶劲牙齿微拢,舌顶上腭,下颌微收,双眼虚视两掌心。

太极内功 太极拳内功修炼法

意守丹田象球旋,“气海”“关元”四指间。(]

凝结玉带随腰绕,上虚下实何等闲。

随着缠丝螺旋劲,大圈小圈四梢尖。

形断劲断意不断,劲断形断意再连。

无极桩功中身法,挑战极限功可圆。

无极桩功在意识及形体上要求:“上虚下实”和“劲走螺旋,达于四梢”,上虚是指上肢各节要放松,下实是指下肢肌体要稳牢。四梢是指四肢之梢节的两手与两足。两足是固已之根本,两手是击敌之重器。

将劲传于四梢之根本就是要用意识去支配。只有意达才能神达,换句话讲只有意达才能劲达。肌体血液也比较充盈并会加速血流量,使周身热血沸腾。

4、太极桩功

太极桩功是学拳者之必修的桩形之一,桩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套路的发挥。就好象盖房前必须打地基一样。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地基不牢,盖不了几层就会自己倒塌。

太极桩功在意识修练方面不如无极桩功,但在体能训练上又优于前者。其方法如下:

脚步双重着力与肩同宽,两足五趾抓地,悬脚心无碾物之志。右手呈瓦垄状置于前胸,左手四指相拢而中指外露,扣关节上勾,以‘合谷’对于腰间之‘命门’。虚领顶劲,下凳微收,牙齿微拢,舌顶上鄂,以牙缝和鼻孔自然呼吸。身体下沉,呈蹲状,默念:“啊、啸、

太极内功 太极拳内功修炼法

嘻、嘘、吹”。[)

意识支配,中指领劲,下绕三圈,落于“劳宫”

劲走“大陵”,绕道“少海”,穿过“肩贞”,再到“天突”。 落于“膻中”,又下“脐中”,经过“气海’,定于“关元”。 由小及大,又大及小,下降“中极”,归于“会阴”。

枝分两岔,两腿缠绕,过了“梁丘”,继续下绕。

经过“照海”,定于“涌泉”,往复多次,脱离等闲。

太极桩功在整个运功过程中提倡:“上虚下实”和“中指领劲,意贯丹田,牢固根基”。劲行轨迹以螺旋方式层层深入,或缠臂,或绕腿,其根本是培养和增加自身的“缠丝劲”。一但负有螺旋的缠丝劲形成,就“无柔不化,无坚不摧”,进能循序渐进,退能固守城池。 姿势端正,便于“清气上升于百会,浊气下降于涌泉”。 加速周身血液的循环,多站站桩,会受益终身。

动功修练具体方法:

1、 单式定桩

单式定桩是动中求静,属动功修练的一种,是将太极拳套路折开一节一节单式练习,每节都要求“以劲催形”和“内动而外随之”。特别要做的是“定桩贯劲”,所以也叫“定式子”或“正架子”。或开档,或扣档,或三七定桩,或四六定桩。单式定桩是校形阶段,也是再上一层楼之必需。俗话讲:“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定式子就是在上规矩,是将招招式式规范化,是将“形”与“式”进一步理念

太极内功 太极拳内功修炼法

化。()否则就难“神形兼备”和“劲随意走”,只能在圈外徘徊,进入不了高极阶段而“最终难入化境”。

在单式定桩的训练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长短将每个动作或分分三节,或分五节进行分解,然后按要求而为之,尽量使动作到位,该虚则虚,该实则实,该挤则挤,该按则按。

意念内敛,时时体会“由内及外,以劲催形,以肩带肘,以肘领手”要领,每节定势三到五分钟,每节的“裆法”和“着力点”以及肢体的“位置”都要准确到位。否则,即便你练的满身臭汗,也是徒劳无功。

二、单式弹抖劲

弹抖劲在太极拳运动中属高级劲,随着内功的不断修练功力会越来越深,功力越深弹抖劲就越脆。如果将“化劲”概括为阴劲的话,那么“弹抖劲”就正正规规的属阳劲之范畴。

弹抖劲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内力的不断积累,另一方面是内力的快速爆变。

“积累”是“蓄”,亦为储备。“爆变”是“发”,亦为释放。 前面已讲过“丹田鼓荡”,讲过内压,内力的不断积累其实就是将内压不断加大,内压越大爆变爆发力的能量就越大。

陈鑫和陈照丕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和《陈氏太极拳引蒙入路》中曾有:“劲如火药,无压不爆,燃者无弹”和“蓄劲如卷炮,卷的越紧,爆的越响 ”之说。其意明确的表示要想发好劲,其关键是在于劲要蓄好。

太极内功 太极拳内功修炼法

弹抖劲在实际中对抗中应用极广,无论推手,散手都有其精彩的表现,最能体现“弹”的要数 “贴身靠”和“沾身跌”,最能体现的“抖”的要数“下栽捶”和“外摆式”。(]这些招法都属瞬间爆发力,都是通过内压的“量变”产生的弹抖劲。

取单式,分清虚实,定桩三到五秒。然后身猛然逆旋前移,同时拳猛然发力。

以意领气,以劲催形,将丹田之气通过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快速传于拳面。

每次练习应不低于五十次,能超过一百最好。最初几天练习一定要注意动作的规范化,一但动作准确,就可以使全身之劲而为之。其后,可对每个发劲一一照搬而行。久而久之弹抖方有大成,最终可随我所愿而用之。

篇三 : 太极拳内功修炼法

第一章 太极功法说明

太极功法是融动与静于一体,开发人体神气之潜能的一种高层次的内功练法.

先师讲,师爷健候公夜晚常坐在草编的蒲团上练静功以养神意气.还曾不厌其烦地提示我们要注重内气的培养,内气不足则不能催促姿势的运行,也达不到气势之“圆”,气势不圆满,精神就提不起来。初时我们不解其意,动作气势散漫,因而老师经常批评我等内里没有东西。

1984年春,我们师兄弟邀请老师游香山公园,那天,老师特别高兴,和大家一起游逛,拍照留念。我想给想给老师拍几幅拳照,就请老师做个白鹤亮翅的姿势,老师故意不抬胳膊,笑着让我拍无身形的白鹤亮翅,我说,这只能拍出精神气势,看不出招式来。老师一拍掌说:“这就对了,抬胳膊的是白鹤亮翅,这不抬胳膊内里练的也是白鹤亮翅呀!”一句话使我恍然大悟,始知太极内功的神气意原本是不拘于形式的。由此我对太极功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不知疲倦的进行太极内功的探索和修炼。

不要认为太极功法是盘拳以前进行的桩功练习法,那种一练拳必须先站桩的刻板做法与融会自然的行功境界相悖。为了不出偏差,学者应依书中提示的顺序学练。首先,明白并掌握了内功理法之后再盘拳,就不会索然无味的

练空架子。经过一个时期的盘拳,能分清什么是招式,什么是内功以后,才能有的放矢的体现内功理法。待内功理法运用娴熟,用时便能自然出现时才是修炼太极功法的最佳时机,通过太极功法的修炼,滋养神意气,使之渐趋充足,进而求达阴阳自然平衡,圆融无碍的妙境。

总之,太极功法要在招熟,懂劲之后才能真正明白如何去练。

太极功法由练神,练气,连意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练神的程序,第二部分是练气的程序,第三部分是练意的程序。功法随分三部,但彼此之间却又有着难以割舍的内在联系。习太极功法日久后,能自发地体现和掌握行功时机,并从中领略奥妙的存在与其出现时所显现的灵通变化。

第二章 太极功歌诀与修炼法

第一节 练神功法

术的内涵是神意气,就全面调动和发挥人体所蕴涵的功能而言,它们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三要素.其中神居首位,主宰着周身一切运动和变化的现象,其运动方式隐显交替,变化万端.其作用于形却不显露于迹象,运用于势而不拘泥与成规,灵动活泼,优游往来.正合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比喻。

神的内在威势是在深识理法并运用自如而自然掌握了拳术中的招与术既要相互以来而又不能相互脱离的对立统一规律之后,就会明白招式有局限性,空架子则无益。而以下介绍的内功之术却不拘于任何形式,既可伴随着着招式合练,又可以在无形无相的神意气流动中默默挖掘,积蕴内在的能量和功效。

(一) 练神歌诀

心令形运身从心,体内舒松形自停。

混沌初澄心定意,沉着转换神自提。

宇气落顶头光释,心中寂然静生形。

空漭之气腹自纳,勃然不动背光生。

二目炯炯乾坤转,时机奥妙现神通。

(二) 修炼方法

1 起始之际,全身内外俱寂,有不知身处何地之感,更无一处不适;此谓“无我无为”。

2 一片寂静到极处,动念悄然而至,精神随之勃然提起。在神的统领下,于瞬间完成开胸,张肘,塞腰,鼓腕内之内气运行的全过程。

3 内气悠然下行至会阴(狭义的会阴,即太级所指的会阴,在男性系指阴囊根部至肛门之间、在女性系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结构。)转而上生,促使两手处于腾虚状态并开始运行。形体的运行依赖心劲的促使和驱动,听命于十字中心(十字中心即人体的中心)的指令才会达到没有四肢感觉的自然运行。此即“心令形运身从心”此心非指供血脏器之心脏,乃内心之意,心意由衷(中)而发,发自十字胸部之十字中心。

要点:在具备一定的行拳基础后才易于入静,进入状态;在熟练的掌握拳架之后修炼太极功才能体会神意气的细微变化。

4 两手听命于心向上运行,当内气松散至内有微醺的感觉时,手的运行就茫然中止在通身舒泰之中。此为歌诀“体内舒松形自停”的着落处。集而进入寂静的混沌界即为“入静”,

,此处混沌的景象是指十字中心处像天地未开时一片谜漭;而后心中“一定”继而缓缓呈现出阴阳渐分,天地处开般的光景,心神自会从容镇静,心使意停呈静止状态,此为“混沌初澄心定意”的意境。

5 由于意和形的动态停止而转入静态,神气相抱升腾而起形成自然悬顶,而后在头部周围形成一轮光环,宇宙之气自然进入光环顶端而形成阴阳二气的交融。同时以神气驱动两手内旋进入交换。此为“宇气落顶头光释”的意境体现。

6 胸中十字寂然不动,阴静至极点时,自会化生出阳动之形,转入再度起始,运行,此既“阴阳互为其根的体现,并由此促使两手向前伸展。此为“心中寂然静生形”的着落处。

7 两手听命于心向前运行,当体会到身体有松散的舒适感时,手的运行就茫然而止。继而心中自然“一静”,刹时精神团聚升起,两目炯炯有神遥望前方;片刻后有一似幻似真的气团迎面扑入怀中并自行入腹,透达两肾而使背后三关自然竖直。同时背部散发出犹如佛像之背光外放的感觉,形成胸腹与背部之间阴阳二气的交融,周身内气勃然不懈。此为“空漭之气腹自纳,勃然不动背光生”的着落处。

8 随着意念的变换,两手外旋至手心向上,缓缓拢回肩前,这一过程含着神意气的起始,运行和终止三个环节。

9两手拢到肩前终止,随即内翻进入变换。

要点:变换在这里起着衔接前后姿势,贯通气势的枢纽作用。变换有两端,一端与下一式的起点相接,行拳意识在上一式的起点相接,行拳在下一式的终点沉潜下来,又在下一式的起点复萌。阴阳的相互交合和转换都包含和渗透在变换之中。变换之后内气催动再度运行。

10 心中“一定”,精神提起而引起致悬顶,二目炯炯有神,神气在头部四周之气相融,遂现出神采奕奕的神态;在内气圆散下落的同时,意想两手变得很长,自头后方如同擦着天际侧旋至身前远方的地平线上。

此为“二目炯炯乾坤转,时机奥妙现神通”的着落处。

要点:练神之功重在神与意合,意与气合。运行时要以神为帅,心为令,气为旗,掌握好阴与阳的转换时机,神奇与奥妙会自然出现。

练气与养生:当练神过程中自然出现不可思议的神奇现象时,切不可贪恋和深究,以免走入偏途。太极拳艺的神气与奥妙是前人遗留下来探索不尽的大课题。人体潜在的神奇功能的开发与运用会完善的与拳架融会贯通,资助神意气之不足,使人更加深刻的理解拳义,拳理。

通过练神功法的研习,会使人进一步分辨平日盘拳之所惑。所得的内功积累是假是真,进而练功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比如明确了胸中十字即前人注重修炼的“中丹田”之所在,那么在盘架时就会有意识地做到所有的动作都从中心而发又收向中心,如此行功日久便会自然确定行拳须“运用在心”的主导地位。练习“头光环”的目的是自然引导真气上行入脑,以充养“上丹田”;练习“背光生”的目的是引真气下行入腹,以滋养“下丹田”(丹田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们知道,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意守丹田,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更确切地讲,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类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实际练功时,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因此,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明白了什么是不呼不吸,才会知道惟有二气的自然交融才能使真元之气充盈饱满;只有做到眼神的出入纯任自然方能保护和滋养双目。

第二节 练气功法

首先说明,这里所讲的气是人体内蕴藏的关乎盛衰,主乎生死的真元之气,与口鼻往来的呼吸无关.

(一)练气歌诀

两臂落时身散空,无我无为入化境.

正气沉降意气起,手擎内气两旁升.

两手虔接乘天露,丹球出现顶凌空,

两手拢合丹入腹,浩然正气留正中.

(二)

修炼方法

1 两手内翻至手心朝下,意想浩然正气透胸下沉,边松沉边向四外松散,内气在纵横松散的循环中层层散开.意与气相连,意不能松,气就不会散,气不散就不能通,内气通不出便无法与自然界之大气融合,交流,也就无法企及空灵无滞的境界.两臂随着浩然正气的下落而运行,不要有意的呼气,吸气,更不要憋气,而应毫不管呼吸.两手落至大腿肚旁入地,待进入化镜后,时时处处犹如没有自身般全体透空.此为“两臂落时身散空,无我无为入化境”的着落处。

2 浩然正气沉入地下与地气交融后自然由足下生发,沿身两侧向上升腾,柔和地催促两手擎托内气翩然环举,身体有随之升腾的轻松惬意感。此为“手擎内气两旁升”的着落处。

3 两手升至齐肩,胸中十字中心“一定”,似有点滴雾露降至掌心,心存一片虔诚去接纳它并与之相融。此刻在头顶前上方自然现出一淡橘黄色的气团,双手拢向头前欲抱气团,不待手至,气团便自行斜下入腹而贯通周身,呈现出浑圆的磅礴气势。此为“两手虔接乘天露,丹球出现顶凌空,两手拢合丹入腹”的意境体现。

4 浩然正气从上丹田穿经中丹田,下丹田落至两脚大趾旁入地。与此同时,浩然正气缕缕不断地向身中返升,身体渐感充盈,舒适。要将内气贯通的充实感受意识地存留在体内和心中。此为“浩然正气留正中”的所在。

练气与养生:文中所讲的正气,内气,前人称之为真气,元气。至今科学尚未证明这种蕴藏在人体内的内气之实质。

在探索练气方法之奥秘时,不要片面的追求内气充足,亦不要用意识调控阴阳之气的增减,以免步入歧途。功中所练之气是自然平衡的,靠人的思维是捕捉不到的。日久功深后,人们才会领略到内气在内功理法的运用上所具有的超长的威力。

在养生方面,以气润身可令周身血脉畅通无滞,从而促使血液循环正常,无微不至地滋养周身。

第三节 练意功法

意在行拳当中担当着“令行禁止”的重要角色。故而前人有“凡此皆是意”和“重意不重形”之说。而拳论中“有意却无意,无意却有意”的精辟见解,又辨证的阐明了行拳用意不可偏重的要领。

准确恰当地把握用意的规矩和尺度来盘拳和行功,就能打破和超越以形体动作为主的常规之篱笆而拓展出一片优游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功胜境来。

行练意之功的要点在于以意引领内气来催动姿势,但又不可用意而令人神情发呆,动作发痴。意气应在恬淡无求中徐徐运行,心境自然趋于平和,安然。

意的策源地在于内心,发自胸部的十字中心处(既中丹田)。行练意之功,是有意识地将意与形分为一阴一阳,而又使之相合于一环之中进行交替更迭的转换与衔接。在如此简单的动作中,便于体会意领着形走(既“意在先”)的动作顺序,运行方法以及由此而衍生的

意趣和韵味。而一旦意与形的先后顺序倒置(既形动在先)时,意的作用和功效立即由显转晦,学者应引以为戒。

( 一)练意歌诀

身空背融内气生,双手意沿山字行。

山字两边领手出,中间一竖合身中。

循环不止阴阳转,开合相寓意分明。

(二)修练方法

1 当行练气功法至终止时,双手按落在跨旁,随即心中“一定”心中,身中无一物挂累,浑然不觉,背部融融气感油然而生,并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贴向背后,其状似庙中供奉的佛像背部光环拢照全身,并由此孕育出阴阳转换的契机。继而内气升腾,促使两手由胯前棚向两肩前。此为“身空背融内气生”的着落处。

2 以意领肩前之气向两肩之中心汇集,透达背后再转向两侧分流,再环绕于两肩前合为一处.意气的流动犹如沿横置的山字潜转回旋,唯山字横在背后呈圆弧形状.两手依着一起的走向,先内旋合向胸前,在沿肩向前环绕至肩前.此为“双手意沿山字行”的着落处。

3 当双手旋至肩前之际,意又领内气集向两肩中心并由此透达背后,转沿双肩两侧向前旋转;两手跟随意气的流动而外旋合至胸前。此为“山字两边领手出,中间一竖合身中”的体现。

要点:意气领先,引领两手围绕身体圆转运行,如同反复描摹一个山字,要切实体现意气在肩前汇合之际,既是双手在胸前即将向两侧分开之时;而双手在肩前欲合时,既是意气在背后欲分之际。由此而小见大,解悟“阴阳互为其根”之奥妙。此为“循环不止阴阳转,开合相寓意分明”之所在。

4 以意领两手内旋,随浩然正气下降而落于两胯旁。

心中“一定”,以意领胯前内气向两胯中心汇集并透达胯后,复沿胯两侧环绕至胯前合为一处,意气的流动犹如沿着横置的山字回旋运行;两手依着意气的走向沿胯两侧向后,向外环绕。

5 意领内气向两胯中心汇集并透达胯后,再沿胯两侧向前环绕;两手又随着意气的走向拢向两胯前。

6 浩然正气上升,以意领两手外旋,内气促使双手棚向腹前。

7 心中“一定”以“意”领腰前的内气向腰部中心汇集,再透向腰后,转而分沿腰两侧环绕至腰前,意气的流动犹如沿山字回旋运行;两手内旋,依着一起的走向,由腹前向腰两侧环绕。

8 意领内气集向腰部中心,再透达腰后。两手依意气的走向拢于腰前。

收功

1 内气下沉,意想钟锤落至两小腿间,两手内旋,落于两胯前方。

2 意想两手下伸,将悬垂在两小腿间的钟垂捞起,托至胸中十字中心处,内气随之升腾,促使两手外旋向胯前拢合,掌心向上。颈锥后侧犹如降下的百叶窗般逐层垂落,此意贴背下行至两踝中间,意想身中垂直钱存留在身中与两腿间;两手随之外旋落向两胯旁。收功之后,周身有启示圆满,舒适惬意之感。

练意与养生:通过研习练意之功,就会明白太极拳艺的融通并非靠大脑强记,而要以“心知”来求打内功的自如运行。故练拳十分讲究“运用于心”和“发于中”。

心静往往求之而不得,若掌握了胸中十字的运用方法,就容易做到心静,心静之后才能真正领会心平气和的意境,进而求达阴阳平衡。

在养生方面,一起优游自在地依圆旋绕,可引周身进入恬淡虚无之意境。意之运用在心,其收益亦在心。心性可于淡泊宁静的行动中得以静养。并且在收功后的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全身还会持续不断地右内而外地透发阵阵快意,令人身心舒畅,遂收怡神养性之效。

行功释疑:太极心法内涵深邃,意韵深长。行功时的真情实境难以用笔墨形容。尤其至功深之后,其境界更难以演示和描述。但此功即不神秘玄虚,也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循着静思凝神,纯任自然,徐徐运行,意在形先的途径探索,揣磨,不断积累,日益深入,就会品位到蕴藏于功法的奥妙与功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