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发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nj200801 2018-09-14
导读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ZZYXH/T157-2009,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提出,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体现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中医“治未病”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而体质辨识是“治未病”的“抓手”, 为“治未病”提供了方法、 工具与评估体系。
 
一、 什么是体质辨识
 
中医学历来重视人的体质状态, 在防病治病上, 从具体的人出发, 权衡干预措施, 体现以人为本, 因人制宜的思想。 所谓体质, 是指人的先天禀赋(含遗传) 和后天生活相融合而 形成的身 心整体素质。 体现于人的形态、结构、 功能、 心性、 伦理和适应环境(自然和社会) 的能力等方面。 在人生的胎儿、 童年、 青少年、 成年、 中老年等阶段, 它是相对稳定的, 但又具有动态可调性。 体质辨识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 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 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 制定防治原则, 选择相应的治疗、 预防、 养生方法, 从而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
 
二、 体质辨识的三个关键科学问题 

第一是体质可分论。 中医学认为 , 阴阳、 气血、 津液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体质现象即是阴阳、 气血、 津液盛衰变化的反应状态, 因而能从中医体质学角度进行分类。 经过研究发现的 9 种体质类型及其形成的概念系统,反映了不同人群的个体特征, 为“体质辨识”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第二是体病相关论。 中医体质研究发现, 某些疾病, 甚至是一类疾病的发 生与人的体质因素与类型有关, 如高血压、 糖尿病、 高脂血症、 中风属于痰湿体质较多, 成为发生这些疾病的“共同土壤”。 人们过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被疾病“牵着鼻子走”, 没有注意到这些疾病的共同背景, 而抓住了体质就抓住了根本。 现代医学也把这些病称为“代谢综合征”, 从代谢障碍和胰岛素抵抗去解释其发病原因。 其他还有“结石体质”、 “结核体质”、 “痛风体质”、 “糖尿病体质”等等, 都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第三是体质可调论。 人的体质既具有稳定性, 又具有可变性, 通过干预可以使人的体质偏颇失衡状态得到改善与调整, 从而恢复健康, 甚至从根本上改变治疗观点。 比如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长期以来是寻找和针对“过敏源”, 而不是治疗“过敏人”, 我们在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哮喘与过敏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的研究中, 证明过敏反应发生的关键是体质因素, 而不是过敏源。 所以治疗过敏性疾病要调治过敏人(体质) 而不仅是过敏源,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过敏人”的易过敏状态。
 
三、 体质辨识的内容 

主要包括辨识体质状态, 即强弱胖瘦、 年龄长幼、 南北居处、 奉养优劣等,以及辨识体质分类。 

如何对体质进行正确的辨识分类 ? 我们通过检索大量的古代及现代文献,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实践, 提炼出个体差异现象的四个表达特征群,即体质特征可以从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 心理特点、 反应状态四个方面表达, 以此作为寻找人与人之间异同点的标尺, 从而辨识体质类型。 

形态结构指可以观察的包括躯体形质的特征群, 生理机能指可以观察的特异生理信息的特征群, 心理特点指可以观察的性格、 情感等心理方面的特征群, 反应状态指可以观察的对 自然环境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特征群。比如, 痰湿体质的人, 形态结构表现为体形肥胖, 腹部肥满松软, 生理机能多见皮肤出油较多、 多汗、 汗黏、 眼胞轻微浮肿、 容易困倦等, 心理特点以温和稳重多见, 在反应状态 上对梅雨季节、 潮湿环境适应能力较差。

 以四个特征群作为划分体质类型的标尺, 我们研究发现“亿万苍生, 人有九种, 一种平和, 八种偏颇”, 分别是平和质、 气虚质、 阳虚质、 阴虚质、 痰湿质、 湿热质、 血瘀质、 气郁质、 特禀质。 比如气郁质的人, 像红楼梦中的林妹妹一样, 见到落花, 心生惆怅, 发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慨, 这种体质的人, 都有一种多愁善感、 忧郁脆弱的情感特征。 

在全国流行病学调查中, 证实了 人群中确实存在 9 种体质类型。 通过对 9种体质的辨识分类, 可指导个体化调护方案的制定。

 四、 体质辨识的工具和技术 

在实践“治未病”中, 如何进行体质辨识呢? 我们应用流行病学、 免疫学、分子生物学、 遗传学、 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 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 体质专家多次论证建立了体质分类的标准化工具--《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 , 通过回答若干问题, 计算分数, 根据评分标准判断体质类型, 已被认定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并进入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 在国内外推广应用, 获得 2007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时, 采用两大辨识技术, 拓宽体质辨识的应用领域。 一个是个体体质信息采集分析系统, 在进行了 大范 围的实践应用之后, 会得到大量的数据,需要进行大规模数据分析修正, 开发的个体体质信息采集分析系统能够针对原始信息群, 实现体质信息存储访问与可视化统计分析和体质参数修正两大功能。 另一个是三维中医体质模型, 该体质模型基于 9 种体质类型,利用多媒体技术、 计算机图形学等实现对特殊的体质外部细节特征的视觉描述与动态展现, 为体质特征模型化及体质健康推广的普及化提供了视觉手段, 能够应用于教学、 科研与临床。 

五、 体质辨识治未病的操作模式 

我们确立了体质辨识治未病的三位一体操作模式, 即应用体质辨识的理念和技术, 包括相关技术流程、 信息提供与管理、 文化传播等, 实现集健康管理、 健康保障、 健康文化为一体的治未病模式。 其中, 体质辨识治未病的核心技术流程包含辨体质类型、 识健康状态、 把握信息、 建健康档案、立调护方案、 动态监控、 干预评估七个方面,全方位动态地把握了 健康管理的要素, 为体质辨识“治未病”提供了具体操作方法。 

六、 体质辨识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我们提出“体质辨识”的概念与方法, 其意义就在于将人的健康问题由笼统化转化为个性化,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 把握三个重点:实践“治未病”的核心--健康管理; 实践“治未病”的目的--健康保障; 实践“治未病”的基础--健康文化。 

(一) 应用于“治未病”健康管理 

治未病实际是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管理, 这种管理是通过健康评价, 根据不同的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来制定改善目标, 选用针对目标的干预措施,最终达到有效降低危险因素的目 的。 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 体质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 各种体质偏颇是疾病发生失调的内在依据。 同时, 正是由于体质的不同, 导致机体疾病的发生与转归也不尽相同。 因此, 通过体质辨识, 可以实现个性化的、 针对性的健康管理。


( 二) 应用于“治未病”健康保险 

昆仑健康保险公司将体质辨识引 入保险产品, 通过对客户进行体质辨识,告知其体质状态、 易患疾病和养生调护方案, 并进行长期、 动态监测, 保证客户在保险期内不出现终点事件(如痰湿体质不发生高血压, 或已患高血压者不再加重) , 并协助其努力改善体质偏颇, 使身体更加健康, 实现了对健康状态的保障, 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这种健康保险新理念的核心是人以健康为本, 健康以体质为本。 目前, 开展了针对不同人群的多项业务, 客户群体不断扩大, 这种新型的卫生保健保障模式, 使体质辨识进入健康风险防范与控制体系。 

(三) 应用于传播“治未病”健康文化 治未病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人享有健康, 而这种广泛的群众性实践活动, 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传播体质辨识治未病的理念和知识。 在全国多个地区进行体质辨识治未病的相关讲座和讲学, 听众达 2000 多人。 还通过主流媒体的报道、 相关网站的建设、 出版治未病专著的形式宣传体质辨识治未病的知识, 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ZZYXH/T157-2009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Classific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Constitution in TCM)

前  言  

本标准附录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琦,朱燕波。 
本标准首次发布。

引 言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该标准的编写和颁布,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体现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为实施个体化诊疗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提高国民健康素质。

中医“治未病”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为“治未病”提供了体质辨识的方法、工具与评估体系。

中医体质学者经过近30年的研究,根据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点及反应状态,对体质进行了分类,并制定了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该标准是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应用本标准在全国范围进行了21 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出良好的适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本标准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符合医疗法规和法律要求,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标准审定组成员:张伯礼、杨明会、沈同、刘保延、李乾构、唐旭东、仝小林、彭勃、陈淑长、周宜强、刘雁峰、陈珞珈、王承德、孙树椿、丁义江、汪受传、段逸群、花宝金、陈信义、刘大新、马健。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关于体质的术语及定义、中医体质9种基本类型、中医体质类型的特征、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体质的分类、判定及体质辨识治未病。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中医体质(Constitution of TCM)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3 中医体质9种基本类型与特征 


3.1 平和质(A型)

3.1.1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3.1.2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3.1.3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3.1.4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3.1.5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3.1.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辨识与调节方法:正常的体质。调节:饮食有节制,不要常吃过冷过热或不干净的食物,粗细粮食要合理搭配

3.2 气虚质(B型)

3.2.1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3.2.2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3.2.3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3.2.4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3.2.5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3.2.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辨识与调节方法:肌肉松软,声音低,易出汗,易累,易感冒。调节:多食用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鸡肉等。少食空心菜、生萝卜等。

3.3 阳虚质(C型)

3.3.1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3.3.2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3.3.3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3.3.4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3.3.5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3.3.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辨识与调节方法:肌肉不健壮,常常感到手脚发凉,衣服比别人穿得多,夏天不喜欢吹空调,喜欢安静,性格多沉静、内向。调节:平时可多食牛肉、羊肉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

3.4 阴虚质(D型)

3.4.1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3.4.2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3.4.3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3.4.4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3.4.5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3.4.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辨识与调节方法:体形多瘦长,不耐暑热,常感到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皮肤干燥,经常大便干结,容易失眠。调节: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性温燥烈之品。适合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项目。

3.5 痰湿质(E型)

3.5.1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3.5.2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3.5.3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3.5.4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3.5.5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3.5.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辨识与调节方法: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而松软。易出汗,且多黏腻。经常感觉脸上有一层油。调节: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多食冬瓜等。因体形肥胖,易于困倦,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运动锻炼

3.6 湿热质(F型)

3.6.1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3.6.2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3.6.3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3.6.4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3

3.6.5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3.6.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辨识与调节方法: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脸上易生粉刺,皮肤易瘙痒。常感到口苦、口臭,脾气较急躁。调节: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食赤小豆、绿豆、芹菜、黄瓜、藕等甘寒的食物。适合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

3.7 血瘀质(G型)

3.7.1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3.7.2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3.7.3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3.7.4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3.7.5 发病倾向: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 3.7.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辨识与调节方法:皮肤较粗糙,眼睛里的红丝很多,牙龈易出血。调节:多食山楂、醋、玫瑰花等,少食肥肉等滋腻之品。可参加各种舞蹈、步行健身法、徒手健身操等。

3.8 气郁质(H型)

3.8.1 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3.8.2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3.8.3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3.8.4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3.8.5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

3.8.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辨识与调节方法:体形偏瘦,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常有胸闷,经常无缘无故地叹气,易失眠。调节:多食黄花菜、海带、山楂、玫瑰花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气郁体质的人不要总待在家里,要多参加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

3.9 特禀质(I型)

3.9.1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3.9.2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3.9.3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3.9.4 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

3.9.5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胎痫等。

3.9.6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辨识与调节方法:这是一类体质特殊的人群。其中过敏体质的人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过敏。调节:多食益气固表的食物,少食荞麦(含致敏物质荞麦荧光素)、蚕豆等。居室宜通风良好。保持室内清洁,被褥、床单要经常洗晒,可防止对尘螨过敏。


4 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 


4.1 判定方法

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见附录),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原始分=各个条目分值相加

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 

4.2 判定标准

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见下表。

平和质与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表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4.3 示例

示例1: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下:平和质75分,气虚质5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12分,湿热质15分,血瘀质2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根据判定标准,虽然平和质转化分≥60分,但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并未全部<40分,其中气虚质转化分≥40分,故此人不能判定为平和质,应判定为是气虚质。

示例2: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下:平和质75分,气虚质1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32分,湿热质25分,血瘀质1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根据判定标准,平和质转化分≥60分,且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均<40分,可判定为基本是平和质,同时,痰湿质转化分在30~39分之间,可判定为痰湿质倾向,故此人最终体质判定结果为基本是平和质,有痰湿质倾向。


附录

(规范性附录)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平和质(A型)

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 (1)您精力充沛吗? (2)您容易疲乏吗?* (3)您说话声音低弱无力吗?* (4)您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吗?* (5)您比一般人耐受不了寒冷(冬天的寒冷,夏天的冷空调、电扇等)吗?*



导读: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附录(规范性附录)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平和质(A型)请根据近一年的体验和感觉,回答以下问题。(1)您精力充沛吗?(2)您容易疲乏吗?*(3)您说话声音低弱无力吗?*(4)您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吗?*(5)您比一般人耐受不了寒冷(冬天的寒冷,夏天的冷空调、电扇等)吗?*(6)您能适应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吗?(7)您容易失眠吗?*(8)您容易忘事(健忘)吗

测试方法:根据九个表格中的问题,选择相对应的数字分值,最后相加得到每型的总分。

(注:标有*的条目需先逆向计分,即:1→5,2→4,3→3,4→2,5→1,再用公式转化分)。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平和质

平和质(A型)

气虚质(B型)

 

阳虚质(C型)

阳虚质(C型)

阴虚质(D型)

阴虚质(D型)

 

痰湿质(E型)

痰湿质(E型)

湿热质(F型)

湿热质(F型)

 

血瘀质(G型)

血瘀质(G型)

气郁质(H型)

气郁质(H型)

 

特禀体质(I型)

特禀体质(I型)

中医九种体质的正确调理方法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标准中的九种体质可采取如下方法调理:

平和质(A型)

环境起居调摄:起居顺应四时阴阳,劳逸结合。

体育锻炼:适度运动即可。

精神调适:清净立志、开朗乐观、心理平衡。

饮食调理:食物宜多样化,不偏食,不可过饥过饱、偏寒偏热。

药物调养:不需。

气虚质(B型)

环境起居调摄:热则耗气,夏当避暑;冬当避寒,以防感冒;避免过劳伤正气。

体育锻炼:起居宜柔缓,不宜剧烈运动以防耗气,应散步、慢跑、打太极、五禽戏等。

精神调适:气虚之人多神疲乏力、四肢酸懒,应清净养藏,祛除杂念,不躁动,少思虑。

饮食调理:常食益气健脾食物,如粳米、糯米、小米、大麦、山药、土豆、大枣、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青鱼、鲢鱼,少吃耗气食物如生萝卜、空心菜等。

药物调养:可用甘温补气之品,如人参、山药、黄芪等。脾气虚,宜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肺气虚,宜选补肺汤;肾气虚,多服肾气丸。

阳虚质(C型)

环境起居调摄:冬避寒就温,春夏培补阳气,多日光浴。夏不露宿室外,眠不直吹电扇,开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避免在树荫、水亭及过堂风大的过道久停,注重足下、背部及丹田部位的保暖。

体育锻炼:动则生阳,体育锻炼天天1至2次。宜舒缓柔和,如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冬天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雾大雪及空气污染的环境中锻炼。

精神调适:这类人常情绪不佳,肝阳虚者善恐、心阳虚者善悲。应保持沉静内敛,消除不良情绪。

饮食调理:宜食温阳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鸡肉,少吃西瓜等生冷食物。“春夏养阳”,夏日三伏每伏食附子粥或羊肉附子汤一次。平时可用当归生姜羊肉汤、韭菜炒胡桃仁。

药物调养:可选补阳祛寒、温养肝肾之品,如鹿茸、海狗肾、蛤蚧、冬虫夏草、巴戟天、仙茅、肉苁蓉、补骨脂、杜仲等,成方可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偏心阳虚者,桂枝甘草汤加肉桂常服,虚甚者可加人参;偏脾阳虚者可选择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

阴虚质(D型)

环境起居调摄:夏应避暑,多去海边高山。秋冬要养阴。居室应安静。不熬夜,不剧烈运动,不在高温下工作。

体育锻炼:宜选动静结合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控制出汗量,及时补水。

精神调适:循《内经》“恬澹虚无”、“精神内守”之法,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少参加争胜败的文娱活动。

饮食调理:多食梨、百合、银耳、木瓜、菠菜、无花果、冰糖、茼蒿等甘凉滋润食物,喝沙参粥、百合粥、枸杞粥、桑椹粥、山药粥。少吃葱、姜、蒜、椒等辛辣燥烈品。

药物调养:可用滋阴清热、滋养肝肾之品,如女贞子、山茱萸、五味子、旱莲草、麦门冬、天门冬、黄精、玉竹、枸杞子等药。常用方有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如肺阴虚,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宜服天王补心丸;脾阴虚,宜服慎柔养真汤;肾阴虚,宜服六味丸;肝阴虚,宜服一贯煎。

痰湿质(E型)

环境起居调摄:远离潮湿;阴雨季避湿邪侵袭;多户外活动;穿透气散湿的棉衣;常晒太阳。

体育锻炼:身重易倦,应长期坚持锻炼,如散步、慢跑、球类、武术、八段锦及舞蹈等。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疏松的皮肉逐渐坚固致密。

精神调适:易神疲困顿,要多参加各种活动,多听轻松音乐,以动养神。

饮食调理:少食甜粘油腻,少喝酒勿过饱。多食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清淡食物,如白萝卜、葱、姜、白果、红小豆等。

药物调养:重点调补肺脾肾。可用温燥化湿之品,如半夏、茯苓、泽泻、瓜蒌、白术、车前子等。若肺失宣降,当宣肺化痰,选二陈汤;若脾不健运,当健脾化痰,选六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若肾不温化,当选苓桂术甘汤。

湿热质(F型)

环境起居调摄:避暑湿,环境宜干燥通风,不宜熬夜过劳,长夏应避湿热侵袭。

体育锻炼:适合高强度大运动量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球类等,以湿祛散热。夏季应凉爽时锻炼。

精神调适:多参加开朗轻松的活动,放松身心。

饮食调理:多吃西红柿、草莓、黄瓜、绿豆、芹菜、薏米、苦瓜、茵陈蒿等物,饮石竹茶。忌辛温滋腻,少喝酒,少吃海鲜。

药物调养:可用甘淡苦寒清热利湿之品,如黄芩、黄连、龙胆草、虎杖、栀子等。方药可选龙胆泄肝汤、茵陈蒿汤等。

血瘀质(G型)

环境起居调摄:血得温则行,居住宜温不宜凉;冬应防寒。作息规律,睡眠足够,不可过逸免气滞血瘀。

体育锻炼:多做益心脏血脉的活动,如舞蹈、太极拳、八段锦、保健按摩等,各部分都要活动,以助气血运行。

精神调适:培养乐观情绪,则气血和畅,有利血瘀改善,苦闷忧郁会加重血瘀。

饮食调理:常食红糖、丝瓜、玫瑰花、月季花、酒、桃仁等活血祛瘀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宜喝山楂粥、花生粥。

药物调养:可用当归、川芎、怀牛膝、徐长卿、鸡血藤、茺蔚子等活血养血的药物,成方可选四物汤等。

气郁质(H型)

环境起居调摄:室内常通风,装修宜明快亮丽。阴雨天调节好情绪。

体育锻炼:宜动不宜静,多跑步、爬山、武术、游泳等以流通气血。着意锻炼呼吸吐纳功法,以开导郁滞。

精神调适:“喜胜忧”,要主动寻快乐,常看喜剧、励志剧、听相声,勿看悲苦剧。多听轻松开朗音乐,多社交活动以开朗豁达。

饮食调理:少饮酒以活动血脉提情绪。多食行气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荞麦、韭菜、茴香菜、大蒜、高粱、刀豆等。

药物调养:常用香附、乌药、川楝子、小茴香、青皮、郁金等疏肝理气解郁的药为主组成方剂,如越鞠丸等。若气郁引起血瘀,当配伍活血化瘀药。

特禀体质(I型)

特禀体质情况更复杂,要根据相关体质特征予以调养。

很多人可能都是复合体质,所以上述方法仅供参考,尤其是药物调养的内容,一定要谨遵医嘱。


 
 

 


相关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