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小曼婆媳大战启示:决定婆媳关系好坏的根本,恰在男人身上!

 武小靖妈妈 2018-09-14

1926年12月,就在陆小曼与徐志摩二婚两个月后,徐志摩父母徐申如夫妇就离家出走了。对,没错,是离家出走,而不是普通的出去游玩或者其他!而迫使他们二老离家出走的,不是别的,恰是千百年来困扰无数人的“婆媳矛盾”。

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是,徐申如父母愤然离家后,去找的竟是他们的前儿媳、现干女儿张幼仪。这记耳光的响亮程度,怕是已经达到让陆小曼和徐志摩耳膜发痛的地步了。但徐老去找张幼仪绝不是为了气气这小夫妻,而是真真无法与陆小曼、徐志摩相处后的无奈之举。想想,徐申如夫妇是见过大场面的富商,到最后,却还是因为婆媳矛盾“落荒而逃”。可见,婆媳矛盾当真不愧为古今第一大课题。

古往今来,关于如何解决婆媳矛盾的妙法可谓千千万万,然而,他们大部分却都没从根本上理解婆媳矛盾。须知,婆媳矛盾的核心主体虽是“婆媳”,但根本原因却不在“婆”也不在“媳”,而只在婆媳中间的这个“男人”身上。这点,从陆小曼的婆媳关系反面教材中,就有答案。

陆小曼与徐志摩虽都是二婚,但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却与陆小曼并无关系,徐志摩的离婚,实际只与林徽因有关。他和陆小曼,乃是在他离婚后3年才结识。所以,对于陆小曼,徐申如夫妇虽并不欢喜,却并没有太多不满。否则,也不会为他们结婚新建豪宅了。下图的豪宅是陆小曼与徐志摩的故居,为徐申如夫妇所建。时至今日,这幢中西合璧的小洋楼还是当地最漂亮洋气的小楼。

徐申如夫妇为徐志摩所建的新房

从徐申如老两口为儿子儿媳盖新楼可以看出,对于这段婚姻,他们抱持了很大期许。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短短一个月的相处之后,双方竟会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 徐申如是成功的新派实业家,有“硖石皇帝”的美誉,但在骨子里,他始终是一个封建的家长。而陆小曼,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新式女子。这样的“新旧组合”长期共处,无疑会随时引发矛盾。

首先,从生活方式上,徐申如夫妇就对陆小曼就很不满。陆小曼是上海有名的交际花,她习惯了晚睡晚起,而徐申如夫妇却习惯早睡早起。其次,在平常的生活中,陆小曼和徐志摩的过分亲昵,让老派的夫妻两很是难堪。

“吃晚饭时,她才吃了半碗饭,就可怜兮兮地说: 志摩,帮我把这碗饭吃完吧。” 到达天津后,一见到张幼仪,徐申如的妻子钱慕英就忙不迭地数落起新媳妇来。她越说越急、越说越气,到最后竟然跳起脚来了:“那饭还是凉的,志摩吃了说不定会生病!”

老太婆还没说完,这边徐申如就忍不住开口了,“吃完饭,我们正准备上楼休息。你猜陆小曼下面说了什么?陆小曼转过身子又可怜兮兮地对志摩说:志摩,抱我上楼。你有没有听过这么懒的事情!”徐申如说到这,旁边的钱慕英竟近乎尖叫地对着张幼仪喊:“这是个成年女子耶,她竟然要我儿子抱她,她的脚连缠都不缠过!”

徐志摩与陆小曼

其实,说起来,这些行为本是夫妻的寻常举动,私底下并没有任何不妥。但当它被演绎在公婆眼皮子底下时,这一切就都突然地变了味儿了。陆小曼显然不知道,这些过分亲昵的举动在传统的徐申如夫妇眼里,是非常碍眼的存在。尤其钱慕英,作为一个母亲,她多少觉得陆小曼的举止有和自己“抢儿子”的意图。甚至多少会生出觉得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的嗔怨来。这些,尚处于新婚期的徐志摩和陆小曼又怎能顾虑到呢。

说到底,徐申如夫妇对陆小曼的不满,绝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生活细节。而是因为,老两口觉得,陆小曼的种种行为都表现出了她对公婆的不尊重。人和人能和谐相处的一个根本前提是“互相尊重”,但这个前提得不到保障时,那相处过程中势必会迸发出很多矛盾。而解决的根源,根本不在于事情(矛盾)本身,而在于如何建构起码的尊重。

徐申如

在这一点上,张幼仪显然是成功的,她自十多岁嫁到徐家以后,就一直对公婆敬重有加,也正因为此,他们才会对她格外信任和依赖。眼见老两口千里迢迢“逃”到自己这儿,张幼仪是又感动又欣喜又矛盾。她一边宽慰老两口,一边开始安顿他们的生活。张幼仪本以为,事情平息以后,老两口还是会回去和徐志摩夫妇同住。却不曾想,徐申如夫妇却明确表示:他们再也不想回到“那个家”了,只想跟张幼仪和孙子一起。

张幼仪拗不过两老,只好把二老从天津接回了北京的家中。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徐申如夫妇都和张幼仪、孙子比邻而居着。俨然一个“新家庭”的模样,只是唯独缺了徐志摩罢了。

得知消息后的徐志摩,被气得脸色发白,他当即电话质问张幼仪:“你写信给他们,要他们去找你。 是不是?”“这让陆小曼很没面子!”而一旁的张幼仪,真真有苦难言,明明是他们不善于处理和老人的关系,让老人难堪,到头来,却来怨她。但她知道徐志摩的性子,从来是不肯在她面前低头的,于是,再一次张幼仪低下了头不再争辩什么。

张幼仪与阿欢


二老离开硖石后不久,硖石便陷入了战乱中,徐志摩和陆小曼见父母反正已经离开了,便干脆也仓促收拾行装搬去了上海。到上海后,因为没有徐申如夫妇的经济支持,两人的的经济状况一度非常糟糕。

12月24日,徐志摩带着各种复杂情绪地给张幼仪写了一封信,信上说:

爸爸来知道你们都好,尤其是欢(徐志摩长子)进步得快,欣慰得很,你们那一小家庭,虽是新组织,听来倒是热闹而且有精神,我们避难人听了十分羡慕。你的信收到,万分感谢你,幼仪,妈在你那里各事都舒适....“我不瞒你说,早想回京,只是走不去,没有办法,我们在上海的生活是无可说的...破客栈里困守着,还有什么生活可言。日内搬至宋春舫家,梅白路六四三号,总可舒泰些!

从信中不难看出,写这封信时的徐志摩,内心极度郁闷,甚至有淡淡的嫉妒。如果说他的嫉妒在他那句“你们那个小家庭、新组织”里体现得不够明显,那接下来的这句“我们避难人听了十分羡慕”,就已将他的小心思表露无疑了。

徐志摩

也就到这时,当徐志摩亲处于“婆媳矛盾”中心时,他才意识到,原来,此前家中的一派祥和里有前妻的功劳。那么,同样是徐志摩的妻子,面对同样的主体,张幼仪为何能处理好婆媳呢?一来因为张幼仪懂得尊重,二来,因为在张幼仪与公婆的相处中,徐志摩从未表现出任何偏袒张幼仪的地方。在婆媳关系中,如果男人偏袒任何一方,那么势必须有一方委屈(付出更多),在张幼仪与公婆相处中,显然一直是张幼仪付出更多,如此,只要付出方没有怨言,自然也能平衡。而在陆小曼与父母相处中,徐志摩明显偏袒陆小曼,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对比以后的徐申如夫妇怎能轻易习惯?试问,一直享受儿媳妇照抚的公婆,怎肯一下转变身份反过来去伺候迁就儿媳?

但此时面对这一切的徐志摩,显然还没意识到这一切到底错在哪儿,他也没想到尽快调理妻子和父母关系的重要性。他甚至没有意识到让父母和前妻同住意味着什么,或许他意识到了,但他终究没有阻止这件事的发生。这一原则性问题,无疑为陆小曼带来了极大的难堪,但徐志摩却在妻子遭受如此大难堪时,选择了“好言宽慰”,而已!

实际上,关于调理婆媳矛盾,徐志摩压根儿就不知道方法。如果他懂,那么,之前的一切或许就根本不会出现。

实践证明,处理所有感情问题的最佳时机一定是当下,因为任何感情问题,拖着就意味着让矛盾发酵。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徐志摩竟一直未主动去为双方创作机会缓和矛盾,而只是一味地“两头哄”。两头哄,实际上是很多男人在面临婆媳矛盾时都会采取的策略,实际上,这种策略:治标不治本,且还有让男人成为可怜“夹心饼干”的危险。真正的解决之道,在男人的态度上。换言之,在遇到婆媳问题时,如果男人立场坚定,尤其在原则性问题上能做到:既不过分偏袒妻子,也不过分偏袒父母,而只就事论事,那么婆媳矛盾将迎刃而解。

这点,说来容易做来却难。它的根本在于,在感情的处理上,保持理性。而要保持理性,不仅得头脑清醒,还得有把握全局的能力。文人多半感性而缺乏理性,徐志摩也如此,所以对比之下,我们发现,徐志摩在处理家庭矛盾的能力上,远不如同时期的一般军阀。君不见,民国时期无数军阀,那都是几十个老婆几个婆婆妈妈一起供养在家里,可后院却始终一派祥和。显然,这和军阀善于在感性的情感中,善于运用理性思维有关。

徐志摩“习惯感性思维”的毛病,直接导致:在接下来“婆媳矛盾”升级下,他不可避免地用了不恰当的处理方式,迫使“婆媳矛盾”走向了冰点。


1931年4月初,徐申如的妻子钱慕英病危,徐申如急电将徐志摩召回硖石。此时的徐志摩还一心想要缓和婆媳矛盾,于是,徐志摩提出要让陆小曼一同前往伺奉婆婆。徐志摩的话音未落,徐申如就暴跳如雷了,他直截了当地说:'她若来,我即走!'

见父亲态度强硬,向来“孝顺”的徐志摩便只身前往。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错误的。因为,在对待老人一事上,虽然古来便讲究“孝顺”,但真正能处理好父母子女关系的,向来都是“只孝不盲顺者”。因为,老人也是人,难免有考虑不周甚至做错误决断时,如果一味“顺”,那么势必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

徐志摩当初如果态度强硬地将陆小曼带回,实际上,他完全有理由带回陆小曼。因为,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作为儿媳的她本就对双亲有责任有义务。换言之,此时带陆小曼回家,是原则性的问题。如此一来,也不至于让陆小曼背上不孝的骂名。但最终,徐志摩妥协了,听了父亲的话,没带陆小曼,不出所料地,就在这一次,徐志摩母亲过世了。

随后,接到噩耗后的陆小曼深知,即使之前有气,再怎样自己也有责任和义务送婆婆最后一程。于是,陆小曼一身孝服来到了硖石。不料,徐申如知道后立即派人在半路上阻拦,无论如何也不准她进入家门。

而此时的徐志摩,面对父亲的蛮横行为,竟然再一次选择了“顺”。他虽然替陆小曼委屈,也为她求了情,却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无奈的陆小曼千里奔丧却连家门都进不了,自然是委屈难过不已了。最终,心高气傲的陆小曼一气之下,折返回了上海。陆小曼走后,徐志摩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但接下来,他又再次犯了“感性思维”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徐志摩完全被气愤冲昏了头脑,他竟为此和父亲顶撞起来,父子两爆发了最严重的一次争执,最终,刚刚丧妻的徐申如悲愤难抑,竟跑到妻子灵前放声大哭,亲友相劝也劝止不住。父子从此反目。

徐志摩或许不知道,正是这场决裂,让陆小曼在自己死后一度陷入了难堪的境地。徐志摩死后,徐申如根本不承认陆小曼的身份,甚至连葬礼也交给了张幼仪打理。之后,虽然有胡适等一直在帮陆小曼斡旋,希望徐申如能在徐志摩死后给陆小曼一定的经济资助,但最终,徐申如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撤销了对陆小曼的经济支持。这一切,显然与此前的婆媳大战有关。

在徐志摩死后,陆小曼虽未再婚,但却一直与徐申如再无往来。昔日的婆媳,最终落到这般境地,如果说作为丈夫、儿子的徐志摩全无责任,谁信?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大抵如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