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学而》第二则

 为什么73 2018-09-14


《学而》第二则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前言


有若(前518年-约前五世纪中期),即有子,孔子重要弟子,被尊为儒学圣贤。其氏为有,名若,字子有,或云字子若。(注:三代之前,姓、氏不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是用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比孔子小四十三岁,为前508年;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则作三十三岁,为前518年。比较而言,《家语》材料较为原始,故此取前518年为是。


《论语》为什么第二则就是“有子曰”,而不是“子曰”或者其他人呢?据《孟子》、《史记》等书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慕孔子,“曾因有若似孔子,而群起推举其为师,并以师礼事之。”这里“有若似”意思是指他的思想和孔子很接近,并不是相貌。因有子言行思想像孔子,对他十分尊重。于是大家共同推举他当老师,尊敬他就象当年对待孔子一般。


因此,这可能是为什么把“有子曰”放在第二篇的一个原因。


正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为人,做人,就是指做人处事接物。弟,通“悌”,读ti,四声。好,读四声。鲜,上声,下同,少的意思。孝悌,好好侍奉父母为孝,好好侍奉兄长为悌。犯上,冒犯或违抗尊长(长辈或者领导)。作乱,制造叛乱。未之有也,倒装句,未有之也。


我们首先讲讲这个“孝悌”。什么是“孝悌”?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意思是顺从的德行。是不是说“孝”是父母说什么,我就顺从去做什么呢,兄长说什么,我就顺从去做什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思考,在某个朝代(比如汉)要当上大官,必须要选忠孝之人,这个人原是不孝的,那为了当上官,就得假装孝,这样能够当上官了,如果能够假装一辈子也是本事,对社会也有良好的影响。但是,这是夫子说的“孝”嘛?


《道德经》里有一句,“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即父母兄弟夫妇,泛指亲缘眷属。意思是,之所以六亲不和,是因为人们失去了孝慈之心,所以要提倡修养修仁慈孝敬之德。


可以这样说,正因为出现了不孝子孙,才有必要提倡孝道。“六亲不和”,才需要提出“父慈子孝”。


但孝与不孝,上面还有不孝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假装孝”,这两者的区别在哪呢?


这一点在《论语》《为政》篇,夫子亲自做了回答。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则,以后再详细解释)


简单来说,这句话的意思,现在我们所说的孝,最主要的就是能够赡养父母。我们知道狗或马都知道这个养,人若是不敬爱父母的话,那和它们(一般动物)有区别吗?


我们发现,孝与“假装孝”,除了会做一些“能养”的事外,最根本的区别就在:敬。敬,恭敬,发自内心的。通俗来讲,就是真心。一个为了“名利”,一个发自内心的。


再举一个例子,记录在《阅微草堂笔记》上: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去了。


请思考:刘士玉为什么叫女仆住进这个房间呢?


延伸思考:所以,通过刚才的两个栗子,这里暗含有另外一层意思是,孝悌,可以靠富贵来买的,比如你有钱有地位了,别人要找你帮忙,然后千方百计对你父母好,大家都说你孝顺。这就是早期的“为富不仁”。


难么,我们知道了孝敬父母(长辈)是怎么回事了,那在现实中待人接物上我们该如何做呢?


这在《论语》里也有一条记载:


孔子的学生子夏曾经问他:“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色难。”


笔者在经典影视剧《北平无战事》里看到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方步亭教育小儿子方孟韦说:“孔子的弟子向其问孝,孔子曰:色难。”

意思是,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父母有事你替他们去做,有了佳肴让父母兄长先吃,难道以为这就是孝顺了吗?


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礼记》有这样一段:遇到年龄大上一倍的人,无妨当做父辈对待;大上十岁的人,当做兄辈;如果只大上五岁,虽属平辈,仍须屈居其下。年龄差不多的,就以同辈对待。


我们再结合《学而》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想一想,待人接物我们该如何学?如何习?


简单回顾下,上次,我们讲了学习的本质就是模仿。小时候,我们模仿家人朋友师长的一言一行,这些都是天生的能力。后天,随着我们知识和阅历的增加,后天培养很关键!如何培养呢?通俗来说就是模仿、观察、分析、思考、再模仿。


这样一来,我们就懂如何做了。


反过来,我们想一下最难处的“婆媳关系”,很多家庭,婆婆对待媳妇和对待女儿是不一样的,如果能够做到一样,那还会有这么多问题?


花这么多篇幅,这才把“孝”的一些东西说完了。我们现在或许就懂了,家庭出现不和睦了(比如,冒犯长辈)的原因何在了。


我们继续说另一句: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务,致力,专心致志于。本,犹树有根。道,仁道。道,自然,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或轨迹。德,得也,本性、本心顺乎自然,就是德。简单来说,道承载着一切,德昭示着一切,德是道的体现,是我们对道感知后的心行(能感知得到心行,看得到的行为)。这就是道与德的关系。强调:孔子的“道德”与后世的伦理道德是有区别的。这一点,以后再讲。


仁,朱熹注,仁,爱之理,心之德。简单理解为爱。《说文解字》,仁,亲也,上下相亲。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关于“仁”,以后再深入。


君子,这里是指道德修养已成的人。为仁,行仁。君子致力于根本之处,犹如树有根,根深则枝繁叶茂,仁道的施行(生生不息)便是自然而然的。


最后,再结合上一句,孝弟(个人道德修养),是仁施行(生生不息)的根本啊!


整句翻译:有子说:做人能孝顺敬爱父母兄长(也可泛指长辈、领导),而喜欢冒犯或者违抗尊长的,这样的人少之又少;不喜好冒犯或者违抗尊长,而喜好制造叛乱的,是没有这种人的。君子行事(可泛指一切事)致力于根本之处,根本确立了,就如同树有根,枝繁叶茂是自然而然的事。孝顺敬爱父母兄长(可泛指长辈、领导),是行仁的根本啊!




引申:

夫子以及《论语》渐渐变成了一种“快餐文化”。利弊兼有。就像某位群友说,我对儒家的认知,都是从某某只言片语得来的。最起码,还知道夫子讲过这样一句话。


而本号,只求还原夫子的言行,并不做过多的评论。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那么,我们的本意也是如此,就是通过观察夫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看这样一个人,然后,我们思考自己当如何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