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动针法治疗痛证实效强

 紫苏333 2018-09-14

运动针法治疗痛证实效强

运动针法又有针刺运动疗法、动气针法之称谓,指针刺入特定穴,得气后开始行针,并同时令患者活动患处,疼痛处可缓解,此时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能达到疏导及调整平衡的作用,是近些年广为运用的一种新兴针法,是在针刺同时运动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法。本疗法适应证较广,既可用于运动系统疾患,也可用于内脏疾患和神经系统疾患,尤其是适用于各种疼痛性疾病的治疗。

这一针法较早(1975 年)见于台湾著名针灸家杨伟杰医学博士的针灸专著《针灸经纬》中,在书中被称之为“动气针法”,以后相继见于许多报道中。因其简单易操作,功效强大,所以近些年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得到了针灸界的一致肯定。



一、基本特点


针刺运动疗法的选穴、配穴方法有相应特点。本法宜取穴少,尤其是一针疗法,更需要这一针法的配合运用,一针疗法若离开运动疗法则疗效会大大降低,甚至没有疗效。近些年在临床中非常推崇一针疗法,因其操作简单,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并且作用迅速,所以广泛兴起,这与运动针法的开始运用密切相关。因这一针法在针刺时必须配合患处的运动,所以施术时不应在患处取穴,故临床取穴选用远部取穴法,尤其以四肢取穴最为常用。


二、操作方法


1. 确定穴位

因为运动针法不能在局部取穴,所以应首先根据病变进行辨证,确立所取的穴位,不影响患处的活动,才能有效运用本法。

2. 针刺方法

确定穴位后,应选择合适的针具针刺。针刺得气后,嘱患者同时配合活动患处,活动强度逐渐加大,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体质的强弱、病程的长短决定留针时间的长短及行针次数,在每次行针时都要让患者配合患处的运动。

3. 验证穴位的有效性

当针刺配合患处运动之后,一般病情皆有所缓解,这表明选穴是正确的。若疗效不佳或没有疗效,应该重新考虑辨证是否正确,确定是继续留针还是重新选穴。

4. 运动方法

较常用的运动方法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两种。主动运动是指在进行针刺时,患者能够自主运动肢体(如肩周炎,可在对侧的肢体或下肢选穴,得气后一边行针,一边让患者向不同方向活动疼痛点);或做呼吸活动(如胸痛,当针刺得气后,一边行针一边让患者逐渐用力深呼吸运动);或自我按摩病变部位(如头痛,当针刺得气后,一边行针一边让患者用手按揉其患处);或运用“导引”和“意念”(可用于精神及内脏疾患)等特殊动气针法,让患者配合相关运动,以提高治疗效果。被动运动是指在进行针刺时,有操作者或其他人帮助患者做肢体运动,或采用点穴、按摩等方法配合治疗。


【探讨】运动针法简单实用,不论虚实疾患皆能运用,尤其以四肢远端特定穴最为常用,特别是肢体痛证最为适合,如头痛、颈项痛、落枕、五十肩、背痛、腰痛、胁肋痛、膝痛、手腕痛、踝痛、四肢痛等各种痛证。笔者在临床常常运用此法治疗上述疾病,验证了其可靠疗效,值得临床推广运用,临床中若能灵活运用,则能效如桴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