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考专题】2019年 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散文篇 二(含答案)
2018-09-14 | 阅:  转:  |  分享 
  
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散文篇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可楼记

[明]高攀龙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楼可方丈,窗疏四辟①。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楼成,高子②登而望之曰:“可③矣!吾于山有穆④然之思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⑤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

注释:①辟:同“壁”墙壁。②高子:作者自称。③可:动词,适合人意。④穆:同“睦”,和顺。⑤曩(nǎng):从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其左偏为楼:使……高,往上搭建。??

B.可以被风之爽:通“披”,引申为享受。

C.今乃可斯楼耶:于是,就。???????????

D.则吾之于兹楼也:助词,无实意。

2.用“/”给下面一段话断句,断三处。

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

????????????????????????????????????????

4.第1段中,作者揭示此楼得名的原因是:??????????(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作者在文中借楼表明自己这样的处世之道:“????????”(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②汝之不惠??????惠:

?③帝感其诚??????感:

?④越明年?????越: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面句子。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心乐之?(????????)?⑵凄神寒骨???(????????)

⑶而适类于余(????????)?⑷乐而不能去也(????????)





2.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为师矣??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临水而居C.于是作《八愚诗》???????属予作文以记之???

D.寂寥而莫我知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⑵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

4.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因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乃记之而去”。“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作者在空寂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侧面衬托潭水清澈。“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则从正面直接写愚溪的清澈减低,光洁如玉。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连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潭源流的蜿蜒曲折。“不可以溉灌”“大舟不可入也”“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连用五个否定词,交代了作者以“愚溪”命名的原因。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忧伤与凄凉。“今是溪独见辱于愚”则表现了作者对愚溪的厌恶之情。

5.仿照示例,赏析甲文中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





阅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回答后面的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②,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③,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④三大白⑤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①拏:通“桡”,撑(船)。②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③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④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⑤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①余住西湖(????)?????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是日更定矣(?????)???????????

④及下船(?????)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A.潭西南而望??????????B.计利而忘义

C.乃记之而去??????????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湖中人鸟声俱绝

3.翻译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

4.这篇文章中作者表现出来的“痴”情与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出来的“闲”情,有一些共同之处,请你概括。

?????????????????????????????????????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一提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过其他的人?

2.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其皆出于此乎?????????B.吾未见其明也

C.其可怪也欤???????????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何陋之有?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





5、翻译下列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恬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词的用法、意义相近的一组是(?)

A.之:如镜之新开??乃记之而去

B.其:不可知其源??其岸势犬牙差互

C.许:潭中鱼可百许头??曳屋许许声

D.为:山峦为睛雪所洗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水尤清冽?????冽:????????????????

??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

??凄神寒骨????凄:????????????????

??以其境过清?????以:????????????????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4、理解填空。

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①点面结合。如写石:“???????”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⑧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是动。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实为写?????,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5、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答:????????????????????????????????????????????????????????????????????





阅读文言文《齐人好猎》,完成下面题目: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唯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齐人有好猎者(???)?????

②百事也尽然(???)

③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④念无与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2.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

?????????????????????????????????????????

②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

3.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中“而”相同的一组是(???)

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B.而子敬先亡?(《核舟记》)??????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计利而忘义(《治水必躬亲》)???????

4.好猎者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

??????????????????????????????????????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二)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释: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或遇其叱咄?

(2)不幸而在穷僻之域(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4)若既不出户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则孤陋而难成”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溪深而鱼肥???????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拔山倒树而来?????D.乃记之而去

3.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4.(一)(二)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刘禹锡)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徽:系琴弦的绳子。

1翻译文中的加点字。

??调(????)??劳(????)??辍(?????)??但(????)????

2.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表现刘禹锡的安贫乐道,志趣高洁;乙文主要表现陶渊明的“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B.甲文列举“诸葛庐”、“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其目的在于强调“陋室”不陋。

?C.乙文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描写陶渊明,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跃然纸上。

?D.甲文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和乙文中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分别写出刘禹锡与陶渊明居所的萧条冷落。

3.用现代汉语写出甲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作者和乙文陶渊明的生活情趣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以貌取人

罗隐,余杭人。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畋①、李蔚所知。隐虽负文称,然貌古而陋。畋女幼有文性,尝览隐诗卷,讽诵②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

①tián:耕种,打猎。这里作人名。②讽诵:背诵,朗诵。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一处)。

然貌古而陋

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雨(?????)智(?????)负(????)?性(????)

3.翻译下面的句子。

隐至第,郑女垂怜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



4.郑畋女“尝览隐诗卷,讽诵不已”,后来为什么“绝不咏其诗”?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两篇文章中的人物对待他人的方式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课文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答案为】

1.C(乃:竟然)

2.曩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

3.况且天下的好山好水很多,我不能每天去游玩,只要可以寄托我的志趣就行了。

4.此楼四周风景优美,又可以让作者感到适合心意。“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





【答案为】

1.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

2.D

3.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4.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②甲文以神话结尾,而乙文以议论结尾





【答案为】

1.⑴对……感到快乐⑵使……凄凉⑶像(好像)类似⑷离开(离去)

2.C(创作,写作)

3.⑴(鱼儿)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⑵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⑶(愚溪的河道)幽暗狭窄,蛟龙对它不屑一顾,不能在此兴风弄雨,愚溪(它)没有利于人的地方。

4.D(“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一句并不是表达作者对愚溪的厌恶之情。)

5.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答案为】

1.(1)①我?②消失,停止?③这?④等到;(2)C

2.湖中/人鸟声/俱绝

3.(1)在西湖中怎么还能遇到您这样的人呢?或“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4.(1)都有一种高雅的(别于常人)的生活情趣。(2)都有热爱自然的闲情逸致。(3)都是在人生愁苦中寄情山水、排遣抑郁。(4)都在快乐、愉悦之下隐藏着淡淡的愁绪。(5)都有遇上知音的愉悦。





【答案为】

1.C

2.B

3.C

4.B

5.略





【答案为】

1、B

2、寒冷;像狗的牙齿那样;使……感到凄凉;因为

3、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靠;向潭的西南方望去,(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4、全石以为底/俶尔远逝/鱼/水

5、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小石潭环境凄清的特点,也暗示作者被贬之后凄苦悲凉的心境。





【答案为】

1.喜欢、爱好??这样??像蛇一样??考虑、思考

2.圣人不是能与他开玩笑的

难道想要我努力(集中精力)耕作有了收获然后买好的猎狗吗?

3.B

4.有责任感(或要强或常怀愧疚之心);善于反省;能听信良言(虚心);努力勤奋并要方法(仅写“努力勤奋”不得分)





【答案为】

1.(1)有时?(2)地方、区域???(3)等待?(4)门

2.D

3.①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②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

4.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不同之处:(一)强调求师而学,(二)文突出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





【答案为】

1.弹奏???使……劳累???停???只,只要

2.D

3.(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简陋了)。

???(2)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也不推辞。

4.甲文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现出刘禹锡生活情趣之高雅和超尘脱俗的胸襟。而乙文中陶渊明“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套,则抚而和之”亦表现出高雅脱俗,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这点上二人非常相似。





【答案为】

1.然/貌古而陋

2.下雨???认为…聪明?依靠??天性,天分

3.罗隐来到郑府,郑畋的女儿隔着帘子偷看了他的相貌,从此再也不诵读罗隐的诗了。

4.因为她偷看了罗隐的相貌后,觉得他丑陋。以貌取人的人。《智子疑邻》告诉我们不因亲疏而生偏见。学生结合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启发即可得分。













第1页共11页







献花(0)
+1
(本文系求知课堂yy原创)